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医家的脏腑辨证学说与易学都是在不断吸收先秦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汉代易学将《周易》与阴阳五行说合为一体,建构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时空模式。脏腑辨证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也源于这样的模式。不但汉易象数与五行藏象异曲同工,而且汉易灾验说所论天时人病与《内经》的"藏气法时"论也颇多相似。这都反映了二者同出一源又相融共参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难经》、藏象经络学说的形成而奠定了脏腑辨证学说的理论基础,从早期的脏腑分证、脏腑病候的出现直至《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才有了脏腑辨证论治的初步实施。秦汉时期脏腑辨证学说仍是零散、未成体系的,所以是它的孕育时期。  相似文献   

4.
归经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至寇宗爽《本草衍义》首提“归经”的概念,张元素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归经学说,归经学说至此完善成熟。归经学说的形成与脏腑辨证密不可分,脏腑辨证的思想也是源于《内经》,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中藏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钱乙〈〈sDJL药证直诀》的发展,张元素将脏腑辨证归纳整理,形成体系。脏腑辨证理论的完善促进归经学说形成,归经学说是脏腑辨证理论在中药临床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笔花医镜》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江涵暾及其《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其辨证思想以脏腑、阴阳为要,以表里虚实寒热划分脏腑证型,与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等病因辨证相结合,并归类疾病、归纳脏腑用药及处方。《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用药的简要而全面的概括对中医辨证学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6.
基于《内经》脏腑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梳理,对六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脏腑相关性进行总结,探讨六经合脏腑辨证的临床实践模式,提出六经合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力补充,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推广应用能为中医临床的提高探寻更好的理论指导模式,同时也是对中医辩证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论张仲景与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张仲景与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董泽宏(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北京100621)关键词:张仲景;张元素;学术思想;《内经》;六经辨证;脏腑辨证;遣药组方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其所著的《...  相似文献   

9.
张介宾是明代杰出医家,其主要著作《景岳全书》继承了《中藏经》关于脏腑辨证的方法和内容,并与八纲、气血、病因辨证相结合,发展丰富了脏腑辨证学说,建立二纲六变的辨证体系,他承先启后,为后世辨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体现了对脏腑学说的独特见解与发挥。特为小结,提供参考,并祈指正。 一、卫气营血辨证渊源于脏腑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是《外感温热篇》的主要精华所在。卫气营血源自饮食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表现,在《内经》中已有专章论述。叶氏宗《内经》之旨,把在温病整个病程中,病邪对脏腑功能和实质的损害,看作是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具体反映,从而归纳成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中医较早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做出论述的医籍,且提出了治疗的方剂以及针灸等方法,尤其通过脏腑辨证,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是现代医家研究不寐的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瑰宝。文章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不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脏腑辨证来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3.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晋唐时期脏腑辨证学说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唐时期是脏腑辨证学说形成并盛行的时期。不但首次出现辨证的理论总结,创脏腑辨证八纲,同时结合脏腑学说的脉诊达到新的高度,而处方用药也逐渐完备,脏腑辨证论治得以完全贯彻。道教独重脏腑辨证也扩大了该学说的影响,推动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备急千金要方》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察,探讨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脏腑辨证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各纲领之间的关系。《备急千金要方》脏腑辨证中,阴阳与表里二纲的指导意义均弱化,而以虚实为辨证的基本纲领体现了以虚实寒热为核心的脏腑辨证特色,对现今脏腑辨证的规范性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以及体表内脏相关和形神脏腑和一等论述,使我们认识到祖国医学的特点在于它是着重阐述人体功能动态的系统理论,这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深入探索脏与脏关系的实质,对于开阔临床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即《黄帝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黄帝内经》的六气理论与河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与易水学派、温补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础,是各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的探索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构想就中医发热病学的基本内容和辨证纲要展开分析。中医学术史上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已久,邓铁涛教授倡导外感发热病应统一寒温辨证(即将伤寒和温病学说融合,形成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提纲),进而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以研究发热病的证治规律,统一外感、内伤发热之辨证论治。发热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内伤疾病。外感发热病的辨证应采用统一寒温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伤发热病的辨证以脏腑辨证为总纲,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存在着多种学术流派,其学派划分方法目前有两种,即以《内经》中的医家名称为纲和以各专题中的不同学说为纲划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以阴阳、五行为纲来探讨《内经》中的医学流派应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痹病辨证入手,探索宋金元医家在临床辨证上重视内因、脏腑辨证,强调内生病邪等诸多特色,反映当时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状况,总结宋金元时期辨证学说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