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的作用并就VLBWI静脉营养的应用时机、主要营养成分的剂量及递增的速度进行观察。方法  47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 ,2 2例采用静脉营养者为观察组 ,各种营养成分配制成营养袋 ,用微量输液泵经外周静脉匀速输入 ,氨基酸从 0 5 0g·kg-1·d-1开始 ,每日递增 0 2 5~ 0 5 0g kg,渐增至 2 5 0 g·kg-1·d-1,脂肪乳剂由 0 5 0~ 1 0 0 g·kg-1·d-1开始 ,每日递增 0 2 5~ 0 5 0 g kg,渐增至 1 5 0~ 2 0 0 g·kg-1·d-1。 2 5例单纯使用葡萄糖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观察组VLBWI的病死率 ,硬肿症、高血糖的发生率及日平均体重增加量、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的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观察组 2 0例中于生后 1周内使用脂肪乳剂与 1周后使用者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两组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中使用小儿专用氨基酸与使用普通氨基酸者其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可促进VLBWI体重增长 ,降低死亡率 ,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全静脉胃肠外营养的利弊分析以及胃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必要性,阐述了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在静脉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应尽早进行部分、微量肠内营养,说明对VLBWI全静脉胃肠外营养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早期个体化外周静脉营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将72例VLBWI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外周静脉营养方案,观察组给予个体化外周静脉营养方案。观察两组患儿营养状况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外周静脉营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个体化外周静脉营养可改善VLBWI的营养状况,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陈中慧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31-31,3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与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功能损害发生的关系,为降低VLBWI胃肠损害寻求合理的喂养方法。方法将116例VLBWI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0.1~4)mL(/kg·d)及常规喂养组(10~20)mL(/kg·d)。观察两种喂养方法与VLBWI胃肠损害发生的关系。结果微量喂养组胃肠损害发生率为16.94%,常规喂养组发生率为49.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62,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符合VLBWI的胃肠生理特点,能促进VLBWI胃肠成熟,改善喂养的耐受性,减少VLBWI肠内营养时胃肠损害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VLBWI的成活率,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5.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由于体内各种脏器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热量不足,出生后出现营养不良,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静脉营养在新生儿领域的普遍应用,使VLBWI成活率显著提高。为总结经验,现将我院收治的8例VLBWI静脉营养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汪健 《苏州医学》2003,26(2):64-66
自1968年美国Dudrick首次报道应用经中心静脉营养治疗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获得成功后,在过去的20年,最大的发展之一是经静脉提供完全营养需要的能力。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或TPN)的影响在新生儿尤其突出,它的运用极大提高了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腹裂和十二指肠闭锁患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远凤  梁高莲  田岚 《右江医学》2010,38(2):173-174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35例给予全静脉营养。对比观察两组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炎、吸入性肺炎、胆汁淤积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血糖与血脂等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的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炎发生,喂养不耐受、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明显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尽早建立经口喂养,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对40例极低体重儿(VLBWI)应用经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TPN),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g者[1]。本文4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40例中男25  相似文献   

9.
2000年1月至2002年2月,我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50例,对其中26例实施静脉营养及微量胃肠道喂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39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VLBWI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母乳喂养分为母乳喂养组(n=76)及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n=63),比较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奶量至100 mL·kg-1·d-1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速率和喂养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静脉营养时间、体重增长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奶量达100 mL·kg-1·d-1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P<0.05);喂养不耐受、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低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可促进VLBWI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及NEC的发生率,值得倡议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极低体重儿(VLBWI)的高危因素,提高其成活率。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89例VLBWI资料,并对比前后6年的转归。结果:VLBWI成活率由1998~2000年的45.1%上升至2001~2003年的71.2%;VLBWI的高危因素为窒息、HMD、肺出血、感染、低体温、呼吸暂停、颅内出血、产科因素等。其中死亡主要原因早期为窒息、HMD,晚期为感染。结论:提高VLBWI的成活率,关键是加强围产期保健,重点防治窒息、HMD,广泛使用新技术,合理营养,加强护理及监护,严格消毒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部分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 2 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采用部分静脉营养 (PPN)及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体重增长情况及PPN前后电解质、血糖、肝肾能功变化。 结果 :(1) 2 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均有所增加 ,平均每天体重增加 (16 .91± 6 .5 7) g。 (2 )PPN前后血钾、血钙、血糖、BUN、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血钠、氯及CO2 CP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PN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能补充热能、营养物质、液体及电解质 ,纠正体内代谢紊乱 ,使内环境稳定 ,有利于VLBWI体重增加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合理防治措施。方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在科学的喂养基础上,辅以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潘立酮混悬液0.3 mg/kg,3次/d,金双歧0.5ɡ/次,2次/d。结果:2组患儿在症状消失时间、停止静脉营养支持时间及出院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联合应用多潘立酮混悬液和金双歧口服制剂,可有效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有利于促进VLBW I胃肠功能建立和恢复,有利于VLBWI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静脉营养(TPN)治疗极低体重儿(VLBWI)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例极低体重儿按日龄及体重计算每日生理需要及热卡,三大营养素按比例在24h内均匀滴注,每天监测体重变化及生化检查。结果:20例极低体重儿体重平均每日增加22.3g。结论:TPN能明显增加VLBWI的体重,合理选择营养素有利于减少并发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VLBWI)抗真菌治疗的临床意义与疗效。方法以我科2003-2007年收治的VLBWI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持续使用抗生素大于2~3周时给予预防性静脉抗真菌治疗(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4mg/kg·d,用2d停1d,疗程2周),观察患儿病情转归情况,监测肝、肾功能及血象情况。结果患儿病情进展较顺利,无1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结论VLBWI适时给予预防性静脉抗真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安全性较好,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CV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9例VLBWI,出生体重986—1500g,胎龄为28—32周,采用引导针穿刺上肢浅静脉后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PCVC方法,观察置管操作时间、成功率、导管保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9例中,17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达89.5%。操作时间30—50分钟,导管保留时间为163—607小时,平均349.9小时。静脉输葡萄糖的浓度及溶液的渗透压均可明显增高。2例因穿刺部位感染、1例导管与输液泵连接处破裂而提前拔管;3例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5.8%,无血栓性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经上肢浅静脉行PCVC在VLBWI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导管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PCVC是VLBWI静脉输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院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救治的经验教训,提高早产儿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自2003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204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13例,孕周28W~34^+4W,体重1100~1500g之间,入院后给予保暖、监护、抗感染、改善呼吸、静脉营养、改善循环、营养脑心肌、维持血压血糖正常等治疗。结果:治愈2例,住院天数17~43天;好转5例,住院天数4~5天,放弃2例,住院1天;死亡4例,住院为1~2天,主要死因分别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结论:本资料VLBWI死亡率较高,医护人员需提高诊治认识,应加强对VLBWI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部分静脉营养(PPN)与全静脉营养(TPN)治疗极低体重儿(VLBWI)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均于生后48小时内开始静脉内营养。治疗组在静脉内营养同时,经口滴喂母乳或早产配方乳0.5~1.0mL/kg.h(5~20mL/kg.d);对照组禁食。结果:两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相近(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静脉内营养时间明显缩短(p<0.05),黄疸持续时间短(p<0.05),大便通畅(p<0.05)。结论:PPN和TPN均能明显增加极低体重儿的体重;PPN能使极低体重儿较早脱离静脉内营养,减少感染、便秘、胆汁淤积性黄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作者使用静脉营养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6例,体重980~1500g,合并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NROS2例,颅内出血2例,肺炎2例.使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及维生素静滴,调整用量及浓度.结果:存活5例,治疗时间7天2例,10天1例,15天3例,体重增加45~450g.作者指出应注意血糖异常、电解质紊乱、BUN增高等.  相似文献   

20.
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燕  王杨  赵倩  徐豆豆 《安徽医学》2016,37(1):22-2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7 d VLBWI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实验室结果、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结果 296例纳入本研究的VLBWI中,小于胎龄儿组165例,其中发生晚发型败血症者56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包括极早产(胎龄<32 周)、超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重<1000 g)、胎膜早破>18 h、预防应用抗菌药物>7 d、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7 d、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留置胃管>7 d、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其独立危险因素为留置胃管>7 d和胎膜早破>18 h。结论 在VLBWI中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晚发型败血症,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凡胎膜早破>18 h者需动态连续监测血象指标,尽早开始经口肠道微量喂养,缩短留置胃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