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前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对视网膜裂孔、变性区进行视网膜光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对556例(共1 097眼)明确以"入伍"为目的要求行LASIK手术的患者散瞳进行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记录视网膜裂孔、变性的部位及变性类型,对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进行视网膜光凝。术后2周对裂孔及变性区已确认被视网膜光斑封闭、矫正视力正常者予以行LASIK术。结果赤道前或周边部单纯的视网膜霜样变性或蜗牛样变性45眼,暂不予以预防性光凝。格子样变性27眼,干性裂孔或伴格子样变性15眼,均予以激光光凝;裂孔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先试行分次激光光凝,光凝斑能成功包绕脱离区,使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的4眼;光凝失败者3眼则改行巩膜外垫压、巩膜环扎术,放弃LASIK手术。LASIK术后视力均≥1.0。结论入伍之前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术前散瞳检查眼底能及时发现视网膜变性或裂孔并给予视网膜光凝,防止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检查明确视网膜周边变性或伴裂孔的近视患者进行激光预防性光凝,观察其效果。方法:对近视患者LASIK术前眼底充分散瞳后三面镜检查,对有潜在危险视网膜周边变性或裂孔者32例(40眼)应用波长532nm氩激光进行视网膜预防性光凝。激光光凝后1月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结果:40眼行激光光凝术后1个月行LASIK手术,术后术眼视力稳定,观察眼底病变区及裂孔封闭良好,有色素增殖包绕病变周围,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或裂孔患者行预防性激光光凝,可预防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三面镜眼底检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喜梅  冯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6):141-142
目的了解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结果、分型及临床分析。方法对拟行LASIK手术的262例502只眼进行散瞳后的三面镜检查。结果眼底多呈不同程度的豹纹状改变、视网膜病变(霜样变性、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色素变性、孔源性网脱、出血)。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LASIK术前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是必要的,能有效减少和避免术后出现视网膜病变或原有病变加重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常规散瞳检查眼底的必要性.方法 对欲行LASIK手术的1 344例(2 648眼)近视病人,术前常规扩瞳后行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并详细记录.结果 各种病变眼数897眼,占33.8%,其中73眼(2.8%)发现有视网膜裂孔,802眼(30.2%)有视网膜变性,孔源性视网膜浅层脱离8眼(0.3%),眼底出血3眼.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必须行眼底散瞳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用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并观察对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852例(1 696眼)近视患者行LASIK术前常规行直接检眼镜、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25眼进行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患眼激光光凝后色素斑形成,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封闭良好。结论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有助于发现眼底病变,术前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近视眼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4岁,因双眼高度近视来我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检查:右眼-6.50DS/-2.00DC×1800-1.0,左眼-7.50DS/-2.00DC×180°-1.0.散瞳三面镜检查:双眼底视网膜高度近视表现,周边视网膜未见变性区及裂孔.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术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预防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散瞳后用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对发现的视网膜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53例74只眼中56只眼为高度近视,占76%.73只眼一次性治愈,1例改用经结膜冷凝治疗后治愈,未有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结论 激光光凝可以有效治疗近视性视网膜变性,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视眼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眼底三面镜检查的情况和处理方法。方法:对430例(860眼)LASIK前的近视患者用三面镜检查眼底并画眼底记录图。对发现的各种视网膜病变在手术前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检查发现各种周边视网膜变性137眼(15.93%),视网膜裂孔13眼(1.51%),黄斑病变4眼(0.47%),未见视网膜脱离。对较严重视网膜变性的64眼及视网膜裂孔的13眼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黄斑病变给予保守治疗。经筛查和治疗的近视患者接受LASIK手术后6~12个月随访中未发现新的视网膜并发症。结论:对LASIK前各种屈光度的近视患者行三面镜检查眼底,有利于严格手术适应证和及时处理,保障LASIK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95例(109只眼)行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接受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术9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行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作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平均近视-11D)LASIK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裂孔、视网膜脱离)与LASIK术前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裂孔、格子样变性)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结果:在LASIK术前视网膜检查的患者中,有56例患者67只眼在LASIK术后发生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67只眼中17只眼(25.4%)术前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对其进行预防性治疗后,其中10只眼在LASIK术后仍出现视网膜病变进展。17只眼中15只眼(88.2%)在术前病变的近邻处发生病变,5只眼(29.4%)的病变发生在LASIK术前病变的象限以外。结论:LASIK术前的视网膜检查可以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屈光度与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干孔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0例RRD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散瞳后进行电脑验光仪验光及眼底三面镜检查。用χ2检验分析眼屈光度与RRD的关系及与视网膜变性、裂孔形态部位的关系。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双眼RRD的发生、RRD中视网膜圆孔及对侧眼视网膜变性的发生均升高(均P<0.001);对侧眼干孔发生也升高(P<0.05);伴有近视眼的RRD下方象限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非近视眼(P<0.05)。结论高度近视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眼RRD的对侧眼,尤其是伴有高度近视RRD的对侧眼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眼,需注意检查,发现病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用压陷三面镜检查视网膜脱离眼底的细微变化和裂孔的位置. 方法 将压陷三面镜置入表面麻醉及充分散瞳后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结膜囊内通过其反射镜面观察眼底病情变化. 结果 60例65只眼有视网膜脱离.其中全部高度近视者均发现裂孔,脱离眼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观察到了裂孔的大小、形状和部位. 结论 用三面镜检查法观察视网膜周边部改变及裂孔位置具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郭娟  刘冬蓉 《四川医学》2003,24(9):954-955
目的 调查LASIK术前视网膜裂孔的发病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178例近视度数在-800D以上的患者作三面镜检查,对发现视网膜裂孔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结果 178例患者中共发现有视网膜裂孔27例(33眼),25只眼行氩激光视网膜裂孔封闭术,5只眼行经结膜巩膜外CO冷凝术,3只眼行视网膜冷凝 巩膜外硅胶垫压术。结论 术前详细检查及预防性治疗可提高LASIK手术成功率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15.
周边视网膜退行性变性、高度近视眼、外伤、玻璃体牵引等多种原因均可造成视网膜裂孔甚至视网膜脱离,2000年2月~2001年1月对视网膜变性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旨在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近视度数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观察532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变性的临床疗效. 方法 检查456例892只不同近视程度的眼.对观察病例行视力、电脑验光、检影镜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组(≤3.00D), 中度组(-3.00~-6.00D)和高度组(≥-6.00D).对存在格子样变和干性视网膜裂孔的眼进行532倍频激光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 12mo.结果 中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低度近视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除合并视网膜局限性浅层脱离者外,眼底氩激光治疗术后病情稳定,未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 近视患者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在中高度近视中较高.532激光对格子样变和干性视网膜裂孔不伴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膜劈裂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后的影响。方法:将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45例(48只眼)分为两组:一组伴视网膜劈裂20例(23只眼),另一组不伴视网膜劈裂25例(25只眼)。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比较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裂孔封闭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裂孔封闭率视网膜劈裂组40%,无视网膜劈裂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两种不同类型手术后视力和裂孔封闭率有明显的差异。术前OCT检查可预测手术后效果,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氟丙烷(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8例38只眼,12例12只眼单行C3F8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6例26只眼在C3F8眼内填充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结果 非光凝组7只眼复发,占58.3%,术后矫正视力0.1以上视力8只眼,占66.7%;光凝组2只眼复发,占7.7%,术后有17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65.4%.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 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韩晓霞  戈伟中  张矛 《当代医学》2009,15(6):137-13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治疗近视的一种方法,因其术后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并发症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角膜屈光手术,但是LASIK手术后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屡有报道。因此在行LASIK术前应详细检查周边视网膜,及时处理有潜在危险的眼底并发症,从而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我院眼科对LASIK术前所有患者常规三面镜检查眼底,对眼底检查结果做详细记录,对所有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均予及时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娜  王晓莉  欧阳俊 《四川医学》2009,30(10):1550-1551
目的观察内眼术后在+90D前置镜下行视网膜光凝的疗效。方法2005年12月-2007年8月对30例在我院行内眼手术后患者在+90D前置镜下行部分或全部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全视网膜光凝后6个月进行荧光眼底造影,对视网膜裂孔及变性者视网膜光凝半月后+90D前置镜检查。结果视网膜光凝术后6个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的造影结果发现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基本消退,视力提高2行10例,不变9例,下降4例;7例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半月后+90D前置镜检查病变周围激光斑均已色素变。结论+90D前置镜可以解决内眼术后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瞳孔偏小、人工晶体盘缘后视网膜难以用常规三面镜进行视网膜激光的难题,因此内眼术后在+90D前置镜下行视网膜光凝简便易行、高效、非接触性以减少术后感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