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科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经验,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成功的措施.方法:13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急救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为非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74例为院前急救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成功率71.5% (P<0.05).观察组病死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3.25±1.35)h,明显长于对照组(6.57±1.38) h(P<0.01).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缓患者病死.  相似文献   

2.
赵杰 《中国伤残医学》2013,(10):306-308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相应的急救护理能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经院前(院前急救组69例)和直接送来急诊科(非院前急救组60例)抢救的129例严重多发伤员的抢救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严重多发伤病情多严重、多数未得到现场及时救治、急诊科未建立急诊手术室等是影响抢救效果的重要因素;非院前急救组病死率高于院前急救组(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早期病死率高。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加强创伤“黄金时间”的抢救,加强专业化创伤急救队伍建立,改变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ITM)并行早期创伤控制性手术(DCS)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对达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8月救治的5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ITM及行DCS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存活46例(86.8%),病死7例,病死率13.2%,其中就诊救治时间≤1h的病死2例(6.3%),〉1h的病死5例(23.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死患者比较,存活患者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M并行DCS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严重多发伤65例的诊治情况,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急救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为非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33例为院前急救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急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9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2.31±1.45)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6.57±1.28)h(P<0.01).结论 院前急救能够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缓患者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筛选80例ISS值(创伤严重度评分)〉16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做院前急救的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程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论:严重多发伤早期病死率高。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掌握院前急救的一般程序,熟悉严重多发伤的特点,加强创伤"黄金时间"的抢救,加强专业化创伤急救队伍建立,改变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向旭平 《四川医学》2014,(4):464-465
目的:分析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护疗效,为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基础资料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诊断的病例资料,并符合相关分组救治措施,如术前院前的急救与护理、手术以及术中术后救治措施,以格拉斯哥分级标准评价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率24%、中残率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良好率15%、中残率8%(P〈0.05),重残率、植物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病情十分危急,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率的环节,能有效的减少二次合并伤,降低病死率,同时制定合理的救治程序,均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后微量元素对家兔外周血白细胞(WBC)浓度及死亡的影响,以期为严重创伤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建立家兔严重肢体创伤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组、重伤组、TE治疗组,重伤组中死亡家兔12只归为死亡组(死亡率40%),检测伤前及伤后6h和1、3、6、9、14d血常规。结果重伤组与TE治疗组比较,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家兔伤后1.14d外周血WBC浓度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C%)均高于伤前(P〈0.05),死亡组的家兔伤后3~9d的NEC%高于治疗组(P〈0.05),重伤组伤后3d亦高于治疗组(P〈O.05)。结论严重创伤后,适量补充多种TE能抑制外周血WBC过度升高,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意识障碍院前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特点。方法对本急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出车记录中诊断或主诉为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其性别、年龄及病因分布,出诊量的时间分布,救治成功率和救治时间情况(呼叫反应时间和现场时间),同时跟踪其入院情况,比较院前死亡和院后死亡率。结果500例患者男女比例1.69:1;以71-80岁为主;病因分布:心血管疾病183例(36.6%),神经系统疾病157例(31.4%),外伤98例(19.6%),中毒62例(12.4%)。3年出诊率依次为27.4%、30.4%和42.2%,呈逐年上升趋势;冬季出诊率最高为37.8%,每日出诊时段以下午(13-18时)最高为34.4%。446例经院前急救后成功转运至急诊科,救治成功率89.2%;院前病死率与院后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呼叫反应时间10.5±4.2min,现场时间117±3.8min,其中54例院前死亡的分别为11.2±3.7min和23.5±6.2min,两组呼叫反应时间无差异,但死亡病例的现场时间较长(P〈0.05)。结论老年意识障碍患者以男性为主,近年来发病率升高,主要病因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有效现场救治、建立专业化队伍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配合和护理体会,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lO月急诊抢救的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急救护理重点是对病情作出快速正确的评估,针对致命的伤情作出迅速的判断,积极采取急救护理措施,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记录,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将9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抢救成功48例,抢救成功率为100%,急诊抢救时间(58±12)min,平均住院(24±3)d,缩短了急诊抢救时间和住院天数,焦虑和恐惧感患者5例;对照组抢救成功44例,抢救成功率为91.67%,急诊抢救时间(95±8)rain,平均住院(35±6)d,焦虑和恐惧感患者2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有三个高峰,其中第2个高峰在伤后数分钟至3h内,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的一点是要加强伤后“黄金1h”内的紧急救治,落实正确有效的急救治疗护理措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陈静  李蕾 《中外医疗》2014,33(6):22-23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2008年7月-2013年7月间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后救治的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和效果为观察组,以2003年7月-2008年6月间医院未开通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期间救治的15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和效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各项应急措施准备时间、抢救成功率的差异,探索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是否能切实提高抢救工作效率并降低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检查所需时间、从入院到手术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病死率也较低,所有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显著提高了整个急救体系的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吴小琳 《大家健康》2016,(2):261-261
目的:探讨对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给予抢救及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急救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抢救时间分别为(45.35±15.27)min 和(82.24±19.07)min,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4.3%,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急诊患者实施综合抢救与护理措施,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降低,抢救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减少并发症及死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院24h内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血乳酸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多发伤患者62例血乳酸水平,行APACHEII评分,并按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1~20分)、B组(21~30分)、C组(〉30分),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血乳酸水平与APACHEII评分的关系。结果:B、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存活组血乳酸水平(2.8±1.3)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6.0±2.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APACHEII评分(19.0±3.7)分,存活组APACHEII评分(15.4±4.3)分,死亡组APACHEⅡ评分(27.6±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58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APACHEⅡ评分系统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APACHEⅡ评分应用于危重病人病情的评价及对病人经评分后接受综合治疗的及时干预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4例危重患者,应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其进行评分,选择A—PACHEⅡ评分相近患者ICU组80例,对照组94例,应用死亡率预测方程计算死亡风险率;通过比较综合应用各种仪器设备、技术对ICU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抢救的及时干预时间,比较各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结果ICU内科患者的平均及时干预时间为3.2h,抢救成功率为82.93%,内科对照组的平均及时干预时间为8.9h,抢救成功率为63.27%。ICU外科患者的平均及时干预时间为3.5h,抢救成功率为82.05%,外科对照组的平均及时干预时间为9.1h,抢救成功率为60.00%。ICU组平均及时干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使用APACHEⅡ评分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价,缩短了病人接受综合治疗的及时干预时间,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积极治疗的57例多发伤患者,收集治疗前、后6h的中心静脉全血乳酸浓度,计算6h乳酸清除率,并与24hAPACHEⅡ评分作相关性比较。结果(1)将乳酸清除率以50%和25%为界分为三组,三组患者病死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vs4%vs33.33%和8.70%峪40%vs66.67%.P〈0.01)。(2)预后不同的三组患者治疗前、后6h的中心静脉全血乳酸浓度、6h乳酸清除率和24hAPACHEⅡ评分比较:好转组:MODS:死亡组分别为4.82±2.94mmol/Lvs6.08±2.29mmol/Lvs9.18±1.79mmol/L:2.19±1.40mmol/Lvs4.24±1.82mmol/Lvs9.00±2.20mmol/L;54.98%±4.13%vs31.29%±8.48%vs7.08%±12.33%:13.63±2.35vs16.78±3.00vs23.50±1.2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多发伤患者6h乳酸清除率与24hAPACHEⅡ评分有较高的相关性(r=-0.709,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是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何东昌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87-2588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与效果。方法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未采取院前急救方案,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方案。观察2组救治成功率与死亡病例生存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更高,死亡患者生存时间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而言,及时开展院前急救有利于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给予优质化的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院内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进出诊室时间为(42.67±12.18)min,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院内再行PCI率分别是5.00%、8.33%,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化的急诊护理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和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接诊方法与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提高AMI抢救成功率。方法对该院急诊科2000~2010年出诊院前急救的AMI患者132例(观察组)和同期由家属或同事送来急诊救治的AMI患者136例(对照组)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12.12%,低于对照组的22.79%(X2=3.89,P〈0.05)。结论不同接诊方法对AMI患者预后有差别,院前急救能降低AMI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郭继进 《中原医刊》2011,(14):24-25
目的观察纳络酮联合支链氨基酸、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54例同时加用纳络酮、支链氨基酸和门冬氨酸乌氨酸治疗,对照组52例加用支链氨基酸和门冬氨酸乌氨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平均清醒时间、3d内清醒率、病死率。结果平均清醒时间:治疗组为(9±12)h,对照组为(31±14)h,前者优于后者(P〈0.05)。3d内清醒率:治疗组清醒46例(85.2%),对照组清醒28例(53.8%),前者优于后者(P〈0.05)。病死率:治疗组死亡4例(7.4%),对照组死亡18例(34.6%),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络酮联合支链氨基酸、门冬氨酸鸟氨酸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测定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脓毒症患者44例,于人院时测定动脉血乳酸值,并于人院6h后再测定动脉血乳酸值,计算乳酸清除率。根据清除率结果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两组的死亡率。根据随访30天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入院时两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结果:(1)高乳酸清除率组29例,死亡8例(27.59%);低乳酸清除率组15例,死亡11例(73.33%),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初始血乳酸浓度:死亡组为(6.72±1.82)mm01/L,存活组为(3.62±1.02)mmo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乳酸清除率:死亡组为(12.12±7.52)%,存活组为(30.12±10.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测定动脉血乳酸值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评估严重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