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降钙素原(PCT)为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已证实其在系统性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但目前对于其体内的主要产生部位不明,由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炎性细胞,故本文主要探讨了人类PBMC表达PCT的情况以及各种炎性因子对其表达的影响。通过逆转录一多聚酶联反应(PT-PCR)发现:人类PBMC是产生PCT的主要场所之一,细菌脂多糖(LPS)、IL-1β、IL-2、IL-6以及TNF-α可显著增强PBMC表达PCT的mRNA,而IL-10则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宿主范围狭小 ,主要对人类和黑猩猩易感 ,因而为抗HBV药物筛选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探索建立了一种利用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进行体外培养来筛选抗HBV药物的新系统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资料和方法病例 :选自 1996年本科收治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共 2 0例。PBMC分离与培养 :无菌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 10ml,常规法分离并培养PBMC ,连续培养 3天 ,分别收集培养上清及细胞 ,- 2 0℃保存备检。药物 :试验药物为磷甲酸钠 (PFA)、阿昔洛韦、肝炎灵注射液、注射用蜂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体外培养、增殖情况。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小时,获得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50ng/m1) hIL-4(10n g/ml) hTNF-α(50ng/m1)诱导培养2周。在DC发育过程中,在光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流武细胞仪检测DC表型。结果 体外培养的DC在第四天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此类细胞数量增多。第八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为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显示体外培养成熟的De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黏附分子CD54、MHC Ⅱ类分子HLA-DR。结论 人脐血经hGM-CSF hIL-4 hTNF-α体外培养,能诱导出DC,本研究为DC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治疗多种血液病、某些恶性实体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重症免疫缺陷等疾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是造血干细胞的三大来源。但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受HLA匹配供者来源的限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又受到干细胞体外净化等问题的困扰,而脐血造血干细胞因其广泛的来源、较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及较弱的免疫原性而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从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 DC的方法以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特性。从脐血中获取单个核细胞 ,在培养液中加入 GM- CSF、TNF- α、IL- 3、IL- 4,培养 1 4d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1 a;培养末期加入 LPS,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83及 HLA- DR。发现用 GM- CSF+TNF-α+IL - 4可获得 ( 3 6 .79± 3 .1 5 ) % CD1 a+ 细胞 ,LPS可使 CD83及 HLA- DR的比例从 ( 0 .5 7± 0 .5 6 ) %及 ( 40 .2 7± 6 .3 3 ) %分别升至 ( 3 2 .79± 1 2 .90 ) %及 ( 95 .5 2± 3 .45 ) %。实验证明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另一种主要来源 ,经特定细胞因子诱导可生成大量 DC,并能通过 LPS刺激 DC成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和血清中HBV-DNA对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PCR方法测定40例HBsAg阳性的孕妇外周血、新生儿脐血血清及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脐血清,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可能是HBV母婴传播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检测脐血单个核细胞中HBV-DNA对早期诊断HBV宫内感染将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人脐血中定向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方法及其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常规无菌采集新鲜脐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 b lood mononuc learcells,CBMCs),加入细胞因子(GM-CSF IL-4 TNF-α)定向诱导培养并进行相应的表型鉴定.观察肿瘤抗原负载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生成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结果从人脐血分离到的CBMCs经GM-CSF IL-4 TNF-α共同培养后,第7天镜下即可见典型形态的DCs,细胞表型检测见CD1 a 细胞比例增加到(20.8±1.62)%.DCs负载肿瘤抗原后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并可特异性抑制YTMLC肿瘤细胞.结论经细胞因子组合可以从脐血中诱导出DCs,并可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s)的产生,为进一步开展DCs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质细胞对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阐明基质细胞在造血细胞体外扩增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液体培养和各种造血相细胞集落培养技术,进行基质细胞支持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并与单纯细胞因子支持下的细胞扩增进行比较。结果 在照射后细胞层存在的条件下,同时含有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体系,对细胞总数和集落形成细胞数的扩增作用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基质细胞对细胞因子作用下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 SCF、TPO、IL- 3、IL- 6、IL- 1细胞因子 ,从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巨核细胞的形成。比较了 SCF+ TPO+ IL- 1、SCF+ TPO+ IL- 3、SCF+ TPO+ IL- 63种细胞因子组合对刺激巨核细胞生成的作用 ,经体外培养 8d后 ,CD41 + 细胞占培养物的比例分别达到 ( 5 .64± 0 .77) %、( 5 .73± 1 .2 4 ) %和 ( 2 0 .1± 2 .5 3) % ;每 1 0 4个细胞可形成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 CFU- MK)为( 1 3.7± 5 .7)个、( 1 5 .0± 3.6)个和 ( 93.7± 1 6.0 )个。在 SCF+ TPO+ IL- 6体系中增加 IL- 6的浓度 ,可提高培养液中 CD41 + 细胞的纯度。当 IL- 6的浓度从 1 0μg/L增加到 5 0μg/L时 ,CD41 + 细胞的比例可从 ( 2 0 .1± 2 .5 3) %提高到 ( 2 6.81± 3.2 0 ) % ,但每 1 0 4个细胞形成 CFU- MK数目却从( 93.7± 1 6.0 )个减少到 ( 4 5± 8.6)个 ;这说明 IL- 6对巨核细胞的刺激主要作用在其发育的后期。采用 SCF+ TPO+ IL- 3+ IL - 6细胞因子组合 ,由 1× 1 0 6个单个核细胞培养一周后可诱导出 ( 1 .61±0 .5 8)× 1 0 5个 CD41 + 细胞 ,占培养物的比例可达到 ( 1 8.8± 1 .64) % ,每 1 0 4个细胞形成 CFU- MK数目可达到 ( 1 2 1 .8± 1 0 .3)个。这一结果为进一步体外大量扩增巨核细胞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催乳素 (PRL)对体外单独培养的Graves病 (G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活化及增殖有无直接影响。方法 :提取 12例GD患者和 8例正常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单用含不同浓度羊催乳素或植物血凝素的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流式细胞技术等测定其表面CD2 5的表达 (反映活化状态 )或细胞内DNA含量以计算增殖指数 (反映增殖状态 )。结果 :GD患者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 12 .5 10 0 0ng/ml羊催乳素作用后 ,其CD4+ CD2 5 + 细胞百分率、CD8+ CD2 5 + 细胞百分率及增殖指数均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所设阳性对照植物血凝素 (5 μg/ml)能直接刺激这两种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发生活化、增殖 ,使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高 (P均<0 .0 1)。结论 :催乳素不能刺激体外单独培养的G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发生活化及增殖 相似文献
11.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胎盘源问充质干细胞(PMSC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方法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人P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MNCs和传代后的PMSCs进行共培养,通过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分离和培养P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为CD29^+,CD44^+,CD105^+、CD106^+、CD166^+、CD34^-,CD45^-、HLA—DR^-。人PMSCs+脐血MNCs共培养组的细胞总数和CD45^+细胞数在各培养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培养第7天,CD45^+、CD14^+及CD19^+细胞数共培养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人PMSCs可以作为滋养层细胞有效支持脐血MNCs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悬浮培养中接种密度、换液和优化培养中所用细胞因子组合对造血细胞扩增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接种密度(1.0×106cells/mL)比低接种密度(0.5×106cells/mL)更有利于总细胞、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扩增。换液能及时补充葡萄糖和移出培养中产生的乳酸,从而不对细胞生长造成影响,而且可以成功地控制pH不超出造血细胞正常生长所需pH范围。在SCF、IL-3和IL-6组合基础上添加Flt-3配体(FL)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能比原来的SCF、IL-3和IL-6组合更能促进总细胞、CFU-GM和CFU-Mk的扩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70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包括重症肝炎26例、急性肝炎1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3例、以及慢性迁延性肝炎1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NF活性及其在肝细胞坏死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微量全血体外刺激,即以LPS刺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_α、以PHA刺激淋巴细胞产生TNF_β,然后用国际通用的L_(929)细胞标准法检测TNF的活性。研究发现重症肝炎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5.76 U/ml;TNF_β20.13 U/ml)明显高于正常人(TNF_α为3.10U/ml;TNF_β为0.21 U/ml)与急性肝炎患者(TNF_α为3.44U/ml;TNF_β为0.24 U/ml)。又慢活肝患者的TNF活性(TNF_α为11.42U/ml;TNF_β为7.54 U/ml)明显高于慢辽肝(TNF_α活性为5.92U/ml;TNF_β为0.41 U/ml)。结果表明TNF活性的增高与肝损害的程度与肝炎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体外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Mo)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的方法。方法:采用连续贴壁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CSF和IL-4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TNF-α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80、CD83、CD40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DC形态变化。结果:采用连续贴壁法和用GM—CSF、IL-4和TNF—α联合培养可以从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出大量的树突状细胞,且高表达CD80、CD83、CD40,表达率分别为84.29%、90.73%、92.38%。D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浓度为38.52±11.34pg/ml。结论:采用连续贴壁法和用GM.CSF、IL-4和TNF-α联合培养可以从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大量的树突状细胞,检测表型CD80、CD83、CD40的表达率和细胞因子IL-12浓度可以鉴定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增殖诱导配体(APRIL)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水平,探讨APRIL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6例SLE患者及17例正常人PBMC的APRILmRNA表达,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APRIL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活动期组较非活动期组增高更明显(P〈0.01);SLE患者APRILmRNA表达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6725,P〈0.01)。结论 SLE患者APRILmRNA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血体外扩增的最佳造血生长因子组合及时间。方法:脐血CD34^ 细胞培养于含不同造血生长因子组合的无血清培养液。对其有核细胞数(NC)、表面抗原以及集落形成能力进行监测。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扩增组的NC和CD34^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扩增高峰分别为第10d和第6d;其中含SCF、IL-3、IL-6、TPO、Flt3-L、G-CSF及Epo的E组扩增的细胞数最多。第6d,CD34^ 细胞、NC及CFC总数分别扩增了9.90、101.80和31.18倍,第10d分别累积扩增了3.56、357.42和73.11倍。而D组(含SCF、IL-3、IL-6、TPO及Flt3-L)扩增的细胞中CD34^ 及CD34^ CD38^-含量最高。提示E组细胞分化较D组明显。结论:体外扩增可望解决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扩增中应注意其过度分化,扩增时间以6-10d为宜。 相似文献
17.
用地高辛素(DIG)标记人白细胞介素2(IL-2)mRNA的cDNA探针,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涂片上进行原位杂交,并用鼠抗人IL-2单克隆抗体检测IL-2分泌细胞。结果显示,终末期肾衰(ESRD)接受血液透析(HD)治疗患者的IL-2mRNA及IL-2阳性单个核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简称肾病)组和ESRD未接受透析治疗组相似,但是,HD后IL-2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状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地高辛标记 HCV探针作原位杂交和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 (SABC)作免疫组化三项技术 ,检测血清和 PBMC中的 HCV RNA和 HCV NS5 抗原。结果显示 RT- PCR检测的 2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除去 4例接受干扰素治疗者 ,余16例中有 14例 (87.5 % )血清 HCV RNA阳性 ,2例血清 HCV RNA阴性者的 PBMC- HCV RNA阳性。对 RT- PCR检测的 9例 PBMC- HCV RNA阳性患者 ,进一步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 ,分别检测 PBMC中的 HCV RNA和HCV NS5 抗原。显示这几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呈正相关关系。患者的 PBMC中的 HCV RNA和 HCV NS5抗原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 ,主要位于胞浆中 ,HCV NS5 抗原还分布于胞膜上。证实 HCV可以感染 PBMC,并在其中复制 ,复制部位在胞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