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霞 《河南中医》2012,32(4):478-480
针刺治疗抑郁症有普通针刺治疗、电针治疗和针药结合治疗.普通针刺即指根据病情采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刺激腧穴进行治疗,为临床最常用的针刺方法;电针治疗是对传统针灸方法的发展,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地运用电流刺激可增强和维持针感,提高疗效;针药结合即指针刺治疗与抗抑郁药物或中药同时应用.针刺治疗抑郁症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试论腧穴的双相调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岐 《中国针灸》2006,26(1):27-28
目的:探讨如何在临床上发挥和运用腧穴的双相良性调治作用。方法:从腧穴功能、补泻手法、补泻量、腧穴配伍及处方运用等方面加以论述。结论:腧穴的双相良性调治作用是在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下,运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金春兰 《北京中医》2011,(10):760-761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灸治疗全过程包括理、法、方、穴、术几个环节,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补泻亦是针灸补泻最为独特的一面,然而不能以偏概全。针灸补泻是贯穿于针灸治疗全过程的,即理、法、方、穴、术多个层面,全过程,应从针灸疗法、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穴位特性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疗法,在补虚泻实方面具备相对不同的特点及趋向,根据不同病证特点选择不同的针灸疗法,是实施针灸补泻的第一步。同时考虑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特点、常用腧穴的补泻特性及腧穴配伍对补泻的影响,再结合实施针刺或其他手法之补泻。临证时注意运用各环节的补泻,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疾病效果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在诊断上辨证是否正确?取穴和所采用的补泻手法是否确当?以及疾病本身的病程轻重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本人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体会,认为针刺的深浅度与留针时间的长短,对治疗疾病效果的好坏,同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此发表一些针刺深浅度的不成熟看法。是否正确,请先进同道批评指正。针刺的部位是腧穴,腧穴是人体经络与脏腑之气输注和聚集的部位,各个腧穴散布在体表的各部分,因人体组织的不同,故针刺的深浅度也各有不一。针刺治疗疾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病者营卫气血的有余或不足,而使阴阳获得平衡。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这里所说的调气,具体的措施包含着有针刺补泻的手法和针刺的深浅度等等。关于针刺补泻的手法问题,各地报章杂志上谈得很多,这里只谈一下针刺的深浅度。  相似文献   

5.
王传乐  李志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3-1015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探讨拔罐疗法的补泻。通过追本溯源、考究补泻的本质,发现《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是针刺、拔罐等中医体表物理疗法补泻操作的本质。拔罐疗法与针刺疗法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原理,同是作用于腧穴的中医外部治疗术式,针刺具有补泻,拔罐亦存在补泻,提出"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是拔罐补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刘清国 《中国针灸》2008,28(5):359-364
从腧穴穴理、经穴取穴方法、毫针针刺方法、毫针补泻、临床配穴、论治思想等方面,简要介绍杨甲三教授的针灸学术思想。腧穴的实质是“神气”游行出入,而非“皮肉筋骨”局部形质。深刻理解腧穴本质,对于临床取穴、配穴具有重要意义。针刺补泻是临床取得疗效的核心环节之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杨甲三熟读经典,遍习各派,逐渐融会贯通,删繁就简,形成了自己的针刺补泻风格。扬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以下3个特点:其一,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其二,善于针药并用;其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法所囿。  相似文献   

8.
针刺方向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刺方向的选择与针向补泻法、针刺安全、得气、经气感传、腧穴主治及某些针刺法有关,正确掌握针刺方向可避免针刺意外,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针刺患者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穴位,给予一定的补泻手法,结合背腧穴拔罐疗法治疗。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2.3%。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确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近19年来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探析针刺治疗本病的基本规律。方法以"痛风or痛风性关节炎"and"针灸or针刺"and"临床or疗效"和"gout and 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therapy"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Pub Med进行相关检索。将所纳入文献中的穴位及包含的补泻方法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制作资料提取表,进行频数及百分数的统计描述,用R语言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获得中英文文献176篇,经筛选共纳入文献66篇,腧穴88个,腧穴总使用频次696次。腧穴归经主要以脾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肝经、三焦经、膀胱经、肾经腧穴为主。出现频次最多的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阴陵泉、血海、合谷、阳陵泉、犊鼻、太溪等。针刺补泻手法上,毫针提插捻转泻法运用最多,补法运用相对较少。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刺血疗法对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疼痛有重要作用。结论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注重近部选穴和循经选穴,多以病变部位及脾经、胃经、大肠经等经穴为主。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合谷、曲池、血海可作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取穴,针刺补泻主要以泻法为主。  相似文献   

12.
蒙珊  尹宏 《陕西中医》2006,27(4):506-507
“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现代称之为针感,一般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针灸临床非常强调得气感,因为它是针灸作用发挥的首要条件。针下辨气,是指针刺后,通过医者指端的触觉以辨析针下的反应,从而测知患者机体内抗病机能之盛衰消长,并结合临床表现,作为施行补泻手法和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本文以腰痛为例,探讨针下辨气在疾病不同治疗阶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针刺的方向问题,在古代针灸文献中极少论述;目前,中医学院针灸学教本中,已编列一节,作专题讨论谓:“进针之方向,亦即针进入肌肉时应保持之角度。”“针身与皮肤呈90度为直刺,针身倾斜与皮肤呈45度为斜刺,针身与皮肤呈15~20度者为横刺。”“不同的针刺角度,应根据腧穴部位和治疗目的来决定。”笔者在近几年中,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掌握不同针刺方向,不仅是为了适合在不同腧穴部位作针刺,也是构成导气、补泻手法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针某些腧穴时,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向来针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原理  何扬子 《山西中医》2002,18(3):36-37
留针是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在候气、补泻和巩固疗效。留针时间原则上应根据病证、针刺经脉腧穴、患者体质、病程长短及治疗季节等的不同而定。分析有关文献认为,留针时间古今变化较大,临床存在很大随意性;针刺疗效与留针时间密切相关,研究针刺时效关系,寻找不同状况下最佳留针时间,对于提高针刺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蒲湘澄是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成都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主任,荣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方面表现积极成绩卓著"金质奖章。他精研针灸理论,结合多年临床诊治实践,撰写了《中医实验谈》。蒲湘澄提倡针灸药并重,腧穴定位重视基准穴,通过对比取穴、指按审穴以提高取穴准确性,针灸临证强调按经取穴,擅用五输穴,主张针刺凉泻、艾灸温补,在针刺补泻方面尤其重用呼吸补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标幽赋>中时间针法的论述,对治疗时依四时气穴所在而定针刺深浅、依气血流注盛衰开阖而取腧穴、法日月阴阳旺衰而施补泻3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8.
介绍浙派医家盛燮荪的针灸腧穴理论创见。盛老阐述五体刺法理论,不仅可应用于形体病证,也可用于脏腑病证,尤其骨边刺法对针灸治疗痛证具有指导意义;完善"上补下泻"针法,充实针刺补泻理论;提出腧穴变通取用论、腧穴穴组现象及横向组合应用,强化针刺感应,促进针刺调气,提高临床疗效;首创针灸处方配穴"主、客、辅、应、俞、募、奇"七字诀,使针灸诊疗模式更加简明更具可操作性,对针灸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议针刺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常用方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阂补泻、平补平泻等。但笔者从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医家没有过多应用上述不同的补泻手法,而是推崇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20.
针刺补泻的临床治疗作用存有争议,笔者试从补泻原则、注意事项、补泻调气、医家补泻理论浅析针刺补泻,梳理临床针刺补泻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