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肝病毒抗原主要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它们对于乙肝的早期诊断,鉴别乙肝或 HBsAg 携带者,提示乙肝为急性传染期或向慢迁肝、慢活肝转化,有无乙肝病毒(HBv)复制以及推断乙肝的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及HBsAg/HBV 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定量检测血清HBsAg定量。患者均进行肝组织穿刺病理学检查,分析HBsAg、HBsAg/HBV 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137例患者中HBeAg抗原阳性102例,阴性35例。HBeAg抗原阳性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HBeAg抗原阴性组,HBsAg定量、HBV DNA载量高于HBeAg抗原阴性组,HBsAg/HBV DNA低于HBeAg抗原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抗原阳性患者血清HBsAg定量与HBV DNA载量、HBsAg/HBV DNA比值成正相关,与ALT呈负相关,HBV DNA载量、HBsAg/HBV比值与ALT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抗原阳性患者中,HBsAg定量与病理炎症分级呈负相关(r=-0.412,P<0.05),与病理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r=-0.315,P<0.05);HBV DNA与病理炎症分级呈负相关(r=-0.415,P<0.05),与病理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r=-0.285,P<0.05)。结论 HBeAg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HBsAg与病理炎症分级及病理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均可作为肝脏炎症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复方蛇草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读海 《河北中医》2008,30(1):22-22
2006-09—2007-05,笔者自拟复方蛇草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并与代丁合甘利欣治疗37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①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仍为阳性者;②乙型肝炎e抗原(HBe  相似文献   

4.
贵刊曾两次介绍南通蛇药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标志物的影响,我们于临床也加以验证,现介绍如下: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4例,治疗前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病毒抗原携带时间1~7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各种病毒学因素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21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皮下注射PEGIFNα,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治疗前所有患者检测基线HBsAg、HBeAg、HBV-DNA定量,部分患者分析HBV基因型及P区位点变异情况。治疗结束后统计HBeAg的血清学转换情况,并分析各种病毒学因素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216例患者治疗48周时68例(31.48%)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基线HBsAg定量<250 ng/mL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HBsAg定量≥250 ng/mL(χ2=4.293,P=0.038)。e抗原血清学转换组基线HBeAg和HBV-DNA定量显著低于非血清学转换组(t=4.455,P=0.000;t=1.974,P=0.046)。B、C型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差异不大(χ2=0.497,P=0.481)。野生型、非204位点变异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虽高于204位点变异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病毒学各因素中,基线HBsAg、HBeAg、和HBV-DNA定量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较重要影响因素,HBV基因型(B、C型)及P区位点变异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甲基阿魏酸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基阿魏酸(meth-ferulic acid,MFA)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MFA对HepG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TC0);在TC0基础上观察5个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于HepG2.2.15细胞,分别在第4 d和8 d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HBsAg和HBeAg的滴度。结果:TC0=6.6μg/ml,TC50=179.7μg/ml。提示MFA对HepG2.2.15细胞毒性作用较低。在无毒浓度下,MFA能有效地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HBeAg(乙型肝炎E抗原);且治疗指数(TI)均大于2,说明MFA为高效低毒的抗HBV药物。结论:MFA可有效地抑制HepG2.2.15细胞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HBeAg(乙型肝炎E抗原)的分泌,且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母婴传播的高感染率,方法:将体检中发现HDsAg阳性的243名育龄期妇女,用ELIsA法检测HBVM(二对半抗原抗体),她们的子女也同时检测;对检测结果按HBVM感染程度分为3组,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HBsAg和HBeAg双阳性组中幼儿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结论: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的高感染率是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HBsAg阳性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sAg 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的病毒标志物。HBsAg 阳性可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HBsAg 无症状携带者、肝炎后 HBsAg 慢性携带者和急性乙肝潜伏期的病人。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乙肝病毒的广泛传播,慢性乙肝和 HBsAg携带者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资料表明,即使是无症状携带者,其本身亦常易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甚至肝细胞癌。据报道,随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25%最终将发生肝癌。同时,众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是造成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 HBsAg 阳性的中医药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我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前S1抗原与HBV其他标志物的关系及在乙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916例乙肝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BV前S1抗原,其中54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平行检测HBV-DNA,并分析前S1抗原与HBV-DNA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前S1抗原在HBsAg和HBeAg各阳性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9.5%和82.0%;HBeAg阳性组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中的检出率(38.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和抗-HBc阳性组中的检出率高于HBsAg和抗-HBe阳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HBsAg阴性组中的前S1抗原无一例检出阳性;前S1抗原与HBV-DNA和HBeAg的阳性符合率较高,分别为84.2%和82.1%。结论血清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以及复制传染关系密切,Pre-S1可与HBV-DNA、HBeAg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的新指标用于临床乙肝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具有感染率高 ,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合并症多、后遗症严重的特点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为HBV)感染率达 6 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携带率约为 10 %。所以我国是HBV高感染、高携带率国家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国由HBsAg无症状携带者、母亲所生婴儿中约 4 0 %感染HBV乙型肝炎病毒已抗原 (简称为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中 85~ 95 % ,感染HBV ,婴儿围产期 (指产前三个月至产后一个月 )传播感染、HBV后约95 % ,可成为慢性携带者 ,所以乙型肝炎直接影响优生、优育工作和人口素质。我们自 1995年 5月至 6月间普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BV-DNA的水平,及其与血清HBV抗原抗体等模式的关系。方法监测244例不同乙型肝炎病型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检测HBV-DNA的数量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不同病型的乙型肝炎与其HBV-DNA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99例HBsAg(+)/HBeAg(+)/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100%(99/99);96例HBsAg(+)/HBeAb(+)/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67%(64/96);11例HBsAg(+)/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60%(7/11)。结论血清中HBV-DNA水平与乙肝病型无明显相关性,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荧光定量PCR可以检测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叶下珠提取物在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型中对HBV复制及其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C57b/6小鼠尾静脉注射1.3倍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3),20μg/只,建立小鼠急性HBV感染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感染后第1日起,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连续3 d。感染后第4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HBsAg表达。结果中药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感染小鼠血清中HBsAg、HBeAg含量,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显著降低血清中HBV-DNA水平,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血清HBV-DNA含量降低,但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明显抑制了肝组织了 HBcAg 及 HBsAg的表达(P<0.05)。结论叶下珠提取物明显抑制小鼠急性HBV感染模型小鼠HBV的复制与表达,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种标志。HBsAg阳性的主要意义是:1.乙型肝炎潜伏期;2.乙型肝炎发病期;3.病后带毒;4.“健康”携带者。就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对HBsAg阳性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使之转阴,国内外研究者曾试用过很多药  相似文献   

14.
二黄乙肝片影响2215细胞HBsAg、HBeAg分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二黄乙肝片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采用2215细胞为模型,应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在无毒浓度下检测二黄乙肝片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二黄乙肝片最大无毒浓度(TC0)为1375μg/ml,半数有效浓度(IC50)小于171.88μg/ml,对2215细胞分泌的HBsAg抑制率为29.85%,对2215细胞分泌的HBeAg抑制率为89.99%.二黄乙肝片对HBeA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治疗指数为20.55.结论:二黄乙肝片对HBeAg和HBsAg分泌的抑制作用乙型提示其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危害大。乙型肝炎病毒有三种抗原、抗体系统,即(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2)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这三对抗原、抗体系统,除HBcAg不易检测到外,另外五种成分,即是临床上常说的“两对半”,是临床上诊断乙肝的系列检测指标,可协助临床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对于乙肝的治疗要采用综合性措施,中西医并举,保肝、护肝和抗病毒同时进行,中医中药疗效较为肯定,且无毒副作用,常用治则是滋阴补肾,柔肝解郁,健脾补气,活血化瘀等,方药以茵陈蒿汤及逍遥散等为主,随症加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下简称HBsAg)的检查普遍展开。在受检人群中查出不少HBsAg阳性者。HBsAg不仅是乙型肝炎的病因,而且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HBsAg持续存在亦为造成乙肝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治疗使HBsAg转阴,对肝炎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加味四逆散为主,治疗HBsAg阳性者,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临床常把乙型肝炎(以下称乙型)五项指标即: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③乙肝e抗原(HBeAg);④乙肝e抗体(抗-HBe);  相似文献   

18.
胡世平 《河北中医》2003,25(3):167-169
目的 观察慢肝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 44例应用慢肝康结合常规保肝药物进行治疗 ,对照组 32例应用灭澳灵片、维生素类结合常规保肝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观察 2组症状、体征 ,检测 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 (A G)、总胆红素 (S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以及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用PCR法测定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ALT、AST、SB降低 ,白蛋白 (Alb)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 0 .0 1) ;HBsAg、HBeAg的转阴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肝康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 ,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9.
HBsAg阳性常见于急、慢性乙型肝炎以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乙肝病毒感染是当前一项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在我国HBsAg阳性人群高达10%左右。HBsAg携带者不仅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而且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以往中医药对HBsAg的阴转率约为12~25%,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症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现仅就近四年来的资料综述如下。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辣蓼醇提液对 HepG2.2.15细胞分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辣蓼醇提液对 HepG2.2.1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采用药物不同浓度处理 HepG2.2.15细胞72h 后,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 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 HBsAg 和 HBeAg 的分泌水平。结果:辣蓼醇提液浓度为1.8、0.9mg/ml 时,对细胞有明显毒性;浓度为0.6、0.3、0.1 mg/ml 的辣蓼醇提液处理 HepG2.2.15细胞株72h 后,对 HBsAg、HBeAg 的分泌有抑制作用(P <0.05),并呈量效关系。结论:辣蓼醇提液具有体外抗 HBV 的作用,同时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