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2.
《笔花医镜》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江涵暾及其《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其辨证思想以脏腑、阴阳为要,以表里虚实寒热划分脏腑证型,与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等病因辨证相结合,并归类疾病、归纳脏腑用药及处方。《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用药的简要而全面的概括对中医辨证学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5.
《内经》是中医较早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做出论述的医籍,且提出了治疗的方剂以及针灸等方法,尤其通过脏腑辨证,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是现代医家研究不寐的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瑰宝。文章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不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脏腑辨证来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内经》脏腑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梳理,对六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脏腑相关性进行总结,探讨六经合脏腑辨证的临床实践模式,提出六经合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力补充,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推广应用能为中医临床的提高探寻更好的理论指导模式,同时也是对中医辩证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计算机进行考试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由计算机从题库中抽题进行组卷,考生在计算机上输入答案,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统计及分析的考试方式.<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其作为中医诊断的一种常用方法和手段,具有理论抽象、可操作性强、直观性要求高、形态学特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方法中,没有谈及奇恒之腑辨证,而奇恒之腑是属于臧象学说的内容.我作为30年前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班的学员,首倡"奇恒之腑辨证",值此"朱文锋学术思想暨纪念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班3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际,为了完善脏腑辨证的内容,便于临床应用,再论奇恒之腑辨证,以供同道参考.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男子精室)为奇恒之腑,髓、骨在肾病辨证、脉在心病辨证、胆在六腑病辨证中已讨论,故奇恒之腑辨证重在讨论脑、胞宫、精室病辨证.  相似文献   

10.
试论脏腑辨证细化分型之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对脏腑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进行辨证,并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证候特征性差异进行进一步分类归纳,细致分型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准确把握病机的,更为具体深入的辨证方法。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石,以藏象学说为核心,充分认识脏腑的生理病理,详细客观分析判断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以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脏腑辨证细化分型之必要性,以供同行商榷。1从五脏层次理论和辨证层次观谈脏腑辨…  相似文献   

11.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治肺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伤寒论>中也有脏腑辨证的内容"为前提,从分析有关条文入手,认为<伤寒论>中治肺法主要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清泄肺热,宣肺平喘;发汗解表,温肺化饮;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清肠止利,泄热平喘;发越郁阳,清肺温脾;通腑泻实,泄热平喘;泻肝救肺,平其乘侮.  相似文献   

14.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的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并对三门课课程优化整合的必要性及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16.
《笔花医镜》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江涵暾及其<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其辨证思想以脏腑、阴阳为要,以表里虚实寒热划分脏腑证型,与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等病因辨证相结合,并归类疾病、归纳脏腑用药及处方.<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用药的简要而全面的概括对中医辨证学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3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37位教师的<诊断学>多媒体教学情况调查及对多个出版社的大学本、专科版本<诊断学>教材的插图、表格情况的分析,提出:一本现代化的<诊断学>教材,除文字内容应满足"三基"、"五性"的要求外,应该具有搭载系统、完整、规范的<诊断学>有关影音素材、习题和技能训练指导等资料的功能;既能用于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又有利于学生自学、复习、提高,并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纸质教材附上光盘,能提供一个搭载上述资料的大容量的平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基于调查结果,认为有关出版社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教学资源去制作<诊断学>CAI课件,以免造成浪费.  相似文献   

18.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具有阴阳的属性,人体五脏亦不例外,其所患病症亦为阴阳两大类。既然如此,脏腑阴阳辨证中应当有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治,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然上述四证临床发生率较低,时或见之,故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未见有此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诊断学》案例版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的编写是在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本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书写格式,使传统教材中的中医诊断学理论知识在案例中得到了阐述和深化,通过案例训练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临证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20.
经前期综合征与肝脏生理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前期综合征是西医学病名,中医学无此病名,但相关内容散见于<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在经前期综合征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中,肝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占有重要地位,认清这一点,对把握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