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1985年1月~1996年3月为1256例慢性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静脉内瘘512例,上臂动静脉内瘘36例,下肢动静脉内瘘27例),大隐静脉搭桥15例,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搭桥动静脉内瘘18例,人尸动脉搭桥动静脉内瘘122例。手术成功率100%,1年通畅率95.3%,3年通畅率82.5%,5年通畅率71.2%,10年通畅率为48.6%。就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及对国内外开展各种制作内瘘方法的临床评价和经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传统方法难以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新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确保该部分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安全。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以来14例因自体血管条件差、周围血管耗竭等原因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而以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方式建立移植血管通路则存在缺乏合适的静脉吻合口的患者,采用股动脉一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建立长期血透通路,并观察术后并发症、通畅率、血流量等以评估该种通路的可靠性、安全性。结果:14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随访2~13个月,通畅率100%,血流量达250~300ml/min,1例因透后压迫不当出现皮下血肿,1例发生切开处感染。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未发生血栓形成、狭窄、人工血管感染、肢体肿胀、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股动脉一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建立长期血透通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符合生理、血流量充分、穿刺部位多、术后无静脉高压、不增加心脏负荷等优点。为传统方法难以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血管通路选择,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上臂人工血管移植透析内瘘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臂人工血管移植透析内瘘的建立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参考国外文献设计了腋动脉与腋静脉建立上臂U形人工血管移植内瘘,腋动脉与肘窝贵要静脉作上臂直桥式内痿,肱动脉与腋窝腋静脉制作上臂直桥式内瘘,采用3种方法为20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了上臂人工血管移植透析通路.患者男9例,女11例.年龄37~64岁,平均54岁.透析时间2~15年.结果 20例手术操作均一次成功,术后6~8周用于临床穿刺透析,透析血流量220~300ml/min,血液再循环在正常范围,完全满足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需要.结论 当前臂或上臂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制作自体动静脉内瘘和前臂血管移植内瘘时,上臂腋窝制作人工血管移植血管内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尸动脉移植建立动静脉内瘘,可解决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的问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因此,笔者为5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了人尸动脉移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31~36岁,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中常规内瘘失败4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辅助建立静脉直径小于2mm且≥1.4mm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82例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动脉直径≥21T11TI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头静脉直径〈2mm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头静脉直径≥2mm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的球囊全程扩张纤细的静脉后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中将3F-Fogorty动脉取血栓导管插入静脉,向球囊注入肝素盐水,缓慢、持续地向外拉出导管扩张静脉,术后予抗凝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后观察内瘘的情况,初次应用内瘘时间,血液透析时的流量,术后6个月内瘘成熟、并发症及干预措施等情况。结果82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个月,79例患者开始应用内瘘穿刺行血液透析。6个月内瘘成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7.1%、95.7%。6个月初次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6个月累积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结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内瘘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初次通畅率、累积通畅率无明显差异,但远期通畅率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65例(71例次)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随访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失访14例,死亡9例。余42例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一期内瘘通畅时间1~51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内,38例出现内瘘堵塞或流量不足,其中30例患者行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手术成功率86.7%(26/30),8例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1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其中1例未处理,2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修补术,3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皮瓣转移修复术,6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术。1例反复穿刺部位的人工血管失功,1例动脉吻合口严重狭窄,均予以再次造瘘。3例发生人工血管感染,均行人工血管取出术。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的并发症主要为内瘘堵塞和假性动脉瘤形成,利用手术和介入的方法可处理人工血管的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干预可提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性,27岁。既往因1型糖尿病15年,"糖尿病肾病"发展为慢性肾脏病5期,于2017年6月开始经右锁骨下静脉临时透析导管血液透析治疗,同时尝试双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均失败,1个月后建立左肘上肱动脉-肱静脉U型人工血管内瘘术,术后24小时内曾有短暂左前臂尺侧麻木,随后缓解,无其他不适。2017年8月因该人工血管内瘘吻合口血清肿不愈合,合并感染伴发热  相似文献   

9.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大隐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4月-2002年3月,47例尿毒症患者(49肢)接受肱动脉—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腘动脉-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40例行肱动脉—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41肢),7例行股动脉—大隐静脉内瘘术(8肢)。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术期4例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死亡1例。平均随访34个月(6—70个月),1年初始通畅率为82.9%,再手术通畅率为95.1%;2年初始通畅率为67.3%,再手术通畅率为78.4%。初始通畅时间最长的为75个月,最短的为1个月。大隐静脉内瘘组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13个月(2-39个月),1例因脑出血于术后2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再行对侧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至今33个月,内瘘通畅。其余5例均通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虽有操作复杂、创伤相对较大等缺点,但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为一部分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血透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对2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局部切除法、间插法、全程置换法、近心端或对侧新建内瘘法、内瘘缝扎法)。结果 5例行动脉瘤局部切除术,4例行动脉瘤切除联合间插人工血管动静脉搭桥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联合全程人工血管置换术,12例行原瘘口封闭联合原瘘近心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例行原瘘口缝扎联合对侧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例肾移植术后行动脉瘤切除+原瘘口缝扎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中位时间42个月(2~144个月),术后通畅率80.0%(20/25),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是自体瘘术后的晚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手术处理方法不同,应根据动脉瘤的特点和患者一般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成熟期内血管重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入组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完成随访55例。记录患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吸烟史,X光评估前臂桡动脉钙化情况;超声测定桡动脉、头静脉内径。术后当天超声判定吻合口两侧桡动脉血流方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超声进行桡动脉及内瘘静脉的评估,并在术后3个月评估肢体缺血情况。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个月3例患者内瘘成熟不良,内瘘成熟率94.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方差分析提示血管内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桡动脉及头静脉呈逐渐增粗的趋势。动静脉内瘘术后3个月时窃血发生率为94.5%,10例患者诊断透析通路相关的肢端缺血综合征,内瘘窃血与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484)。术后1个月未见到内瘘静脉内膜增生,3个月后15例患者头静脉明显内膜增生,3例患者判定为内瘘狭窄。结论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头静脉与桡动脉逐渐增粗,术后1个月,血管内径改变最为明显,窃血现象在动静脉内瘘术后普遍存在,内瘘静脉内膜增生会导致内瘘成熟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采用穿刺溶栓、球囊扩张解除人工血管、吻合口及锁骨下静脉狭窄治疗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主要是狭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平均有(3.5±2.3)处狭窄,介入开通率100.0%。4例发生局部穿刺口渗血,压迫后缓解。随访1年累计通畅率66.67%,2年累计通畅率33.33%。结论介入可有效地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时浅表静脉细小的分期成形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解决细小血管的自体标准内瘘成形的困难以及提高成功率.方法 动静脉内瘘术中对静脉与动脉Ⅰ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端侧吻合法后,通过4周血管锻炼,监测内瘘血流量,Ⅱ期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内瘘成形术28例.结果 Ⅰ期内瘘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术后4周彩超测定血流量小于200 ml/min 25例,Ⅱ期再次手术后内瘘均可正常透析使用.透析期间内瘘闭塞4例.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通过对细小静脉分期成形可建立患者自体血管,经济、安全,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血管通路透析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生命线",理想的血管通路是HD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是最初和最好的HD通路,人工内瘘是第二理想选择,文献报道在美国使用人工血管内瘘透析的比例50%~([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难以建立血管内瘘的情况也日益增多,可用于建立血管通路的上肢血管耗竭,我科开展下肢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该项技术以来,为血管通路困难的HD患者增加新机会。但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相对于自体  相似文献   

15.
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是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血管通路。临床上多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3种方式。K - DCQI等研究指南中推荐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且预计目前超过66%的透析患者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然而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具备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条件或者建立内瘘后自体血管通路闭塞或者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流量。Patel 等指出外科医生在推进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指征时,无意中也提高了失败率。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术前评估指标来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方法.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治疗.26例中有17例为原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失去功能,9例初次行血管内瘘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贵要静脉转位与肱动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动脉端端吻合;贵要动脉与尺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吻合口直径为5.0~8.0 mm.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例因术后血肿压迫闭塞,2例因术后内瘘成熟不良,其余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量达200~350 ml/min.对患者的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条件,建立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首选血管通路形式,但部分患者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人工血管内瘘,需要应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作为长期透析通路或者过渡通路。因左侧颈内静脉、左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走行中有两个生理弯曲,而且左侧头臂静脉的走行是先向右前下方,再向右后下方走行(图1),并不在一个平面~([1]),所以左侧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Cuff透析导管时如何确定皮下隧道长度一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方法.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对维持性透析29例进行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治疗.29例中有18例为原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失去功能,11例初次行血管内瘘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贵要静脉转位与肱动脉端侧吻合10例;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动脉端端吻合13例;贵要动脉与尺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6例,吻合口直径为5.0~8.0 mm.结果 29例中,1例术后血肿压迫闭塞,2例术后内瘘成熟不良,其余手术一次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量达200~350 ml/min.对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条件,建立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前臂多次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条件差无法行桡动脉-头静脉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8例,经术前多普勒超声评估后,于肘关节以下通过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并对术前、术后6周、术后3月桡动脉及上臂头静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瘘管成熟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前评估血管条件均符合自体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标准,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6周和3个月,桡动脉内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RAD)、头静脉内径(di-ameter of forearm cephalic vein,CVD)、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头静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cephalic vein,CVMV)、头静脉血流(blood flow,BF)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6周。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4~6周开始血透,瘘管均满足血透流量要求,目前均仍在继续使用。结论:(1)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式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瘘管成熟良好。(2)术前常规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条件可以提高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