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生原因,为临床诊断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34例胎盘早剥的发病诱因、体征、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胎盘早剥诱因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5.88%)比例最高,其次为脐带、胎盘早破等因素。胎盘早剥患者产前诊断28例,疑诊5例,误诊2例。以剖宫产终止妊娠22例,10例经阴道分娩。患者出现全子宫胎盘卒中4例、DIC 2例,子宫次全切除4例,无产妇死亡病例。围产儿死亡4例,2例死胎,2例出生后死亡,余30例新生儿均正常出院。结论做好胎盘早剥患者的高危因素评估,早期给予预防、诊断与及时处理,是降低母婴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胎盘早期剥离的临床表现,重视非典型临床表现,提高胎盘胎盘早剥早期诊断,减少漏诊与误诊,改善妊娠结局.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68例胎盘早剥住院病人病例资料、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典型临床表现10例.非典型临床表现58例,其中胎死宫内者来院6例,1例误诊为先兆早产导致胎死宫内,国产儿死亡6例,新生儿死亡0例.无孕产妇死亡.结论:胎盘早剥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更应注重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诊治的8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34例(A组),轻度子痫前期27例(B组),重度子痫前期21例(C组);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孕晚期妇女作为对照组(55例)。测定血清UA、Cr和BUN三项肾功能指标水平,并比较围产儿结局。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孕妇,且随着病情发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UA值增高与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性,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围产儿预后与血清uA密切相关,动态联合监测UA、Cr和BUN对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变化和判断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剖宫产率多年来居高不下,随着国家二胎计生政策的改变,瘢痕子宫(scar uterus)妊娠的发生率也会越来越高[1]。瘢痕子宫是指因前次剖宫产、肌瘤剔除、子宫穿孔修补术等手术而子宫留存瘢痕者。瘢痕子宫可导致盆腹腔粘连、子宫破裂及胎盘植入,而前置胎盘可导致孕妇早产、大出血甚至需要施行子宫切除。而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时,其胎盘粘连、植入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进一步增加产妇大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508例行剖宫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可能与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08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有45例(8.9%,45/508)。不同病理特征分组的组间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多胎妊娠、多次流产史、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子宫切口撕裂均是产妇行剖宫术分娩后产后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置胎盘、多胎妊娠、子宫切口撕裂和胎盘早剥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前置胎盘、多胎妊娠、子宫切口撕裂和胎盘早剥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CG日血清高雌激素水平是否增加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前置胎盘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单胎活产1 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三组:A组:新鲜周期移植,E_290%雌激素水平;B组:新鲜周期移植,E_2≥90%雌激素水平;C组:冷冻周期移植,均为卵巢高反应患者为避免卵巢过度刺激而行全胚冷冻,解冻后再移植的患者。分别比较三组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HCG日血清E_2平均值为(15 725.18±2 982.13)pmol/L,90%血清E_2水平为21 380.10pmol/L。当血清E_2大于21 380.10pmol/L时,新鲜周期移植可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生率[OR0.39,95%CI(0.18,0.88),P=0.023]。通过ROC曲线分析,E_2水平与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相关(ROC曲线下面积=0.636,P=0.013)。冷冻周期移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新鲜周期移植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的早产儿比例,妊娠期糖尿病,小于胎龄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妊娠期贫血,妊娠期出血及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CG日血清高雌激素水平可能会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生。此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7.
胎盘早期剥离是指妊娠20周后至胎儿娩出前,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为临床较少见的产科急症之一。但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母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孕产妇。预防和早期诊断胎盘早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健。本文回顾分析22例胎盘早剥病例,以期提高对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46%~2.1%.国外为1%.嗣产儿死亡率约为15%,是无胎盘早剥的15倍。现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发生的40例胎盘早剥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处理方法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宫腔镜在宫腔病变所致复发性流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201例复发性流产宫腔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宫腔镜检查宫腔正常95例(47.3%);宫腔异常106例(52.7%):宫腔粘连55例,子宫畸形22例(其中子宫中隔16例),子宫内膜息肉17例,黏膜下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炎各4例,其它4例。宫腔粘连55例中,15例复发性流产2次(其中轻度12例,中度3例),40例复发性流产≥3次(其中轻度19例,中度15例,重度6例),复发性流产≥3次的患者官腔粘连程度重于复发性流产≥2次的患者(Z=-2.272,P=0.023)。结论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复发性流产者的宫腔病变,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减少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胎儿病死率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发生率占同期住院产妇的0.41%,占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5.3%,孕产妇病死率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3.03%,围生儿病死率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6.1%.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宣教,早期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从而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发生率.对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适时终止妊娠,有利于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产前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2月~2011年6川收治的胎盘早剥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盘早剥患者经过全面的问诊和辅助检查,产前诊断符合率为56.7%;43(633%)例孕妇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是胎盘早剥主要原因,阴道出血、腹痛、胎监异常为常见临床表现,八比例分别为38.3%、31.7%、20.0%;治疗后所有产妇均无死亡,围手术期胎儿死亡率为75.0%。结论胎盘早剁是晚期妊娠严重并发症,应该高度重视胎盘早剥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以改善胎盘早剥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的特点,以及孕期监测、治疗及减少其严重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分析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有我院系统产前检查及非我院系统产前检查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分娩总数1,438例,其中有我院系统产前检查者1,346例。接受我院系统产前检查的孕妇合并子痫前期者28例(A组),无子痫、无孕妇严重并发症;早产12例(43%)、小于胎龄儿2例(7%)、新生儿窒息1例(4%);经阴道分娩6例;平均住院7.1 d,平均住院费用4,524元。非我院系统产前检查的孕妇子痫5例及子痫前期者48例,共53例(B组),早产40例(76%)、新生儿窒息9例(17%)、小于胎龄儿14例(26%)、新生儿围产期死亡5例(9%);合并胎盘早剥3例(6%)、视网膜剥离3例(6%)、颅内病变5例(9%);除1例因胎死宫内经阴道分娩,余均行剖宫产、5例行全麻手术;平均住院6.8 d,平均住院费用9,457元。A组患者均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平均产检次数9.2次。B组患者平均产检次数为2.1,且产检不规范(8例未做任何产检,12例仅行超声检查,20例未进行血压监测和尿常规检查)。所有患者接受的是规范硫酸镁治疗,而B组转院前均未接受硫酸镁静脉推注或肌注。结论加强孕妇的系统产前检查的宣教,规范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监测晚孕期高危妊娠患者胎儿脐动脉(UA)及子宫螺旋动脉(SA)血流参数指标,探讨晚孕期高危妊娠胎儿脐动脉、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两者联合监测对预测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单胎晚期妊娠妇女胎儿的脐动脉及母体子宫螺旋动脉的血流进行检测,分别测量以下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与舒张期末速度之比值(S/D),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80例高危妊娠与40例正常妊娠组作对照分析。结果(1)高危妊娠组胎儿脐动脉及子宫螺旋动脉血流S/D、RI、PI值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妊娠组围产儿结局异常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当胎儿脐动脉和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指标都异常时,围产儿结局不良发生率为80.00%,明显高于胎儿脐动脉或子宫螺旋动脉单独异常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动脉、子宫螺旋动脉的血流状态,对预测妊娠结局的发生有临床价值;两者联合检测比单纯胎儿脐动脉或子宫螺旋动脉监测对预测高危妊娠胎儿不良结局更有价值;子宫螺旋动脉可以作为脐动脉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妊娠结局情况.方法 分析40例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母婴的妊娠结局,包括孕产妇死亡、剖宫产分娩、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及围产儿死亡、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并与同期正常住院分娩的40例产妇进行比较.结果 子痫组孕产妇的顺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子痫组正常围产儿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严重危害母婴健康,须进行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其中终止妊娠是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中胎儿生长不一致的妊娠结局及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199例的临床资料。以双胎胎儿体重差〉20%为诊断标准,分为发育不一致组(观察组)和发育一致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前B超提示两胎儿间腹围和脐动脉血流差值及比较两组在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分娩情况和围产儿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小于孕龄儿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入NICU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④两组中胎儿腹围差〉20cm,或脐动脉血流S/D差〉0.4的发生比例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发育不一致性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育一致性双胎。发育不一致双胎妊娠主要的并发症为妊娠期高血压、双胎输血综合征、分娩小于孕龄儿、围产儿死亡。双胎中体重轻者围产儿死亡率高。②分娩前B超胎儿腹围差及脐动脉血流S/D值在双胎妊娠中对胎儿协调发育和围产儿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及早发现和处理双胎发育不一致,是改善胎儿和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352例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患者为斜疝组,以性别、年龄(±0.5)岁进行1:1配比选择同期住院的无腹外疝、先天性畸形及恶性肿瘤的352例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收集可能影响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行χ2检验或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单因素基础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2.5 kg(OR=1.571,95%CI=1.111-2.223)、有腹股沟家族史(OR=1.589,95%CI=1.112-2.270)、母亲妊娠期有贫血史(OR=1.508,95%CI=1.054-2.159)、母亲围孕期饮茶≥1次/周(OR=1.531,95%CI=1.099-2.132)及有母亲主/被动吸烟史(OR=1.536,95%CI=1.136-2.077)为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病与患儿出生体质量、腹股沟疝家族史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可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子宫畸形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的妊娠情况。方法对我院2006年11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13例畸形子宫患者行IVF-ET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同期子宫正常、单纯输卵管因素不孕者73例作对照组。结果行IVF-ET患者子宫畸形患病率为1.30%,13例子宫畸形患者总妊娠数6例次,临床妊娠率46.2%,着床率29.6%,足月产占66.7%,平均孕周(37.83±0.73)w;与同期子宫正常、单纯输卵管因素不育者比较着床率、妊娠率及足月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IVF-ET患者子宫畸形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如重视早期诊断及加强孕期监护,其妊娠率及妊娠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Breast cancer in pregnancy is a rare condition.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obstetrical outcomes of breast cancer in pregnancy. We conducted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n 8.8 million births using data from the Healthcare Cost and Utilization Project – Nationwide Inpatient Sample from 1999–2008.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was calculate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o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to estimate the adjusted effect of breast cancer on obstetrical outcomes. There were 8,826,137 births in our cohort of which 573 cases of breast cancer were identified for an overall 10‐year incidence of 6.5 cases per 100,000 births with the incidence slightly increasing over the 10‐year period. Breast cancer appeared to be more common among women >35 years of age, odds ratio (OR) = 3.36 (2.84–3.97); women with private insurance plans, OR = 1.39 (1.10–1.76); and women who delivered in an urban teaching hospital, OR = 2.10 (1.44–3.06). After adjusting for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omen with 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n induction of labor, OR = 2.25 (1.88, 2.70), but similar rat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preeclampsia, instrumental deliveries, and placental abruption.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in pregnancy appears high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with women over 35 being at greatest risk. Aside from an increased risk for induction of labor,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in pregnancy have similar obstetr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