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小鼠H22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小鼠H2 2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荷瘤昆明小鼠分荷瘤对照组(A组)、5- 氟脲嘧啶(5 - FU)化疗组(B组)、DLI组(C组)及5 - FU加DLI组(D组) 4组。比较各组小鼠生存期、抑瘤率及瘤体病理检查结果,检测NK细胞及IL 2的活性。结果:B、C组生存时间长于A组(P <0 .0 1) ,D组长于C组(P <0 .0 1) ;B、C、D各组抑瘤率依次为61.3 %、3 4.7%、89.5 % ;C、D两组NK细胞及IL 2活性明显高于A、B组(P <0 .0 5 ) ;病理观察见C、D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DLI对小鼠H2 2肝癌有治疗作用,是一种潜在可行的实体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在白血病治疗中有一定的优越性及特点,主要通过过继性免疫介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达到消灭白血病细胞的作用。DLI应用广泛,治疗前可以辅以放化疗或其他疗。淋巴细胞可自统一供者骨髓采集也可用白细胞分离机制外周血采集。多于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时输注。主要并发症有GVHD、骨髓再生不良及感染。目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是近年来兴起的骨髓移植(BMT)后过继性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这种异源性供者淋巴细胞可以介导受者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攻击,即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以消除宿主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逆转或预防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意义:DLI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免疫治疗措施给造血干细胞移植(SCT)后复发带来了新的希望,是目前对化疗、放疗抵抗的恶性血液病治疗的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能治愈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仍然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但对于移植后复发的病例,过去只能采用二次移植,其疗效多数都不理想。自从1995年Kolb[1]等报道了异基因骨髓移植(all-BM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复发,经过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再次获得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以来,许多研究报告已经肯定DLI对治疗和预防各类白血病Allo-HSCT后复发有很好的疗效。我院于2004年3月至2007年1月应用DLI治疗10例Allo-HSCT后患者,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10例均为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1月住院患者,其中慢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2例血液病患者经allo-HSCT及4例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allo-HSCT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且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短串联重复-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均为完全供者型造血,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平均时间为11(10-19)天,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为22(12-44)天。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慢性C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HVOD)。4例allo-HSCT后出现复发后经用DLI治疗,3例又达完全缓解。12例中9例现仍持续完全缓解(移植后45-350天)。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有一定的疗效,移植后复发应尽早进行DII。  相似文献   

5.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是在传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和非清髓性预处理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体瘤免疫治疗新领域。采取相对低毒、小剂量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其目的不是清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受者对供者的免疫耐受,使供者细胞稳定植活,发挥植入细胞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的移植物抗肿瘤(GVT)效应,以清除受者肿瘤细胞。作者对治疗概念、原理、临床疗效和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325例肾移植患者分为达昔单抗诱导组(180例)与对照组(145例),2组均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骁悉(MMF)和泼尼松(Pred),达昔单抗诱导组加用达昔单抗,分析2组患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达昔单抗诱导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1.1%,平均发生时间为64 d;对照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31.7%,平均发生时间为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达昔单抗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BUN、SCr低于对 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迟首次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方烨  刘文超  薛妍  张红梅  黄颖  斯晓明  程捷 《医学争鸣》2006,27(17):1566-1569
目的:建立荷瘤小鼠非清髓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探讨不同成分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及抗肿瘤机制. 方法: 受者鼠为Balb/c(H-2Kd)小鼠,供者鼠为C57bl/6(H-2Kb)小鼠,受者小鼠腹腔接种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观察腹水生成情况及生存状况. 于接种瘤细胞后d5给予全身照射预处理,随后给受者小鼠尾静脉输注供者鼠的骨髓细胞,建立荷瘤小鼠的MHC不相合亚移植模型. 依据不同DLI将荷瘤鼠受者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 A,B,C,D组均给予预处理,A组预处理后于移植d1,7给予供者小鼠全脾细胞0.5×107个;B组分别于移植d1,7给予去除CD8 细胞供者鼠脾细胞0.5×107个;C组于移植d1,7给予去除CD4 细胞供者鼠脾细胞0.5×107个;D 组只接受预处理不作移植及DLI;E组为对照组,既不作预处理,也不接受骨髓细胞移植及DLI. 观察各组成瘤率、生存期、嵌合状态、造血恢复情况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结果:所有小鼠均产生腹水,成瘤率100%;生存期C组最长为(35.6±3.1)d,B组为(23.7±10.9)d,B,C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移植的A,B,C组嵌合率均高于0.80,只接受预处理的D组鼠白细胞计数自行恢复正常;GVHD评分C组与B组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建立非清髓荷瘤小鼠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条件适宜,说明去除CD4 细胞的DLI能够有效地减轻GVHD反应,延长荷瘤鼠生存期;去除CD8 细胞的DLI会加重GVHD反应,影响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液学复发,应用FLAG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G‐DL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复发的患者,给予FLAG方案化疗后在白细胞降至最低点时给予G‐DLI ,观察白血病缓解及生存情况,并通过 PubMed等检索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移植术后复发接受FLAG方案联合G‐DLI治疗者均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1例G‐DLI后无病存活(DFS)13个月,后出现中枢复发,但骨髓一直处于缓解状态,23个月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总生存(OS)为23个月。G‐DLI后发生皮肤Ⅱ度急性高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肝脏Ⅰ度急性GVHD ,经处理后控制,未发生慢性GVHD。1例G‐DLI后12个月再次骨髓复发,放弃治疗于1个月后死亡,DFS及OS分别为12、13个月。G‐DLI后发生局限性皮肤慢性GVHD ,给予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后得到控制。1例G‐DLI后无病存活至今,DFS为16个月。G‐DLI后发生局限性皮肤慢性GVHD ,给予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后得到控制。结论 FLAG方案联合G‐DLI可能是AML行allo‐HSCT术后复发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首次诱导治疗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方案与单用ATRA诱导方案的缓解率、缓解时间及生存率(OS),探讨两种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初治APL患者53例,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双诱导组(研究组)、单诱导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完...  相似文献   

10.
孙雄飞  孙璇  林海清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12+1659
目的评价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均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的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及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完全缓解率达87.5%,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3例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且经治疗后好转。结论在诱导缓解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复发的12例AML病例,统计其临床一般信息、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复发后治疗情况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 12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活,其中8例血液学复发,复发中位时间4个月;4例分子生物学复发,复发中位时间4.5个月。8例血液学复发患者无一例发生急性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GVHD),其中4例患者于复发后行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1例行二次同供者allo-HSCT,另外3例患者复发后放弃治疗,最终8例患者均不同时间死亡。4例分子生物学复发患者中,1例快速减停免疫抑制剂后出现cGVHD,已持续缓解6年;3例予以地西他滨+DLI治疗,其中1例出现aGVHD,截至目前已持续缓解3年,1例无GVHD,已持续缓解2年,1例出现aGVHD,持续缓解近3个月,最终死于重症感染。结论 无论接受全相合或半相合allo-HSCT的AML患者,血液学复发前通常无GVHD,化疗+DLI治疗效果差,无...  相似文献   

12.
刘靓  丁家华 《现代医学》2011,39(1):108-112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的一种常见且很严重的并发症。体外光化学疗法(ECP)是一种免疫调节疗法。作者综述了ECP诱导免疫耐受从而治疗GvHD的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诱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的凋亡,调节细胞因子分泌和诱导调节性T细胞增殖。目前在国外,ECP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急性GvHD(aGvHD)和慢性GvHD(cGvHD)的治疗中,无论在儿童或者成人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是一项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ECP为对激素耐药和对激素依赖的aGvHD和cGvHD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而且ECP作为辅助治疗可以减少类固醇的用量,明显减少患者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栓塞术治疗晚期移植肾功能衰竭合并移植物不耐受综合征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8例移植肾晚期功能衰竭合并移植物不耐受综合征患者,选择行移植肾动脉栓塞术,评估栓塞术并发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预后.结果 15例(83.3%)患者移植物不耐受症状缓解,其中6例(33.3%)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和移植肾区疼痛加重,平均持续3.5d(2~5d)后缓解.3例(16.7%)患者症状持续2周以上,最后行手术切除.无严重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 移植肾动脉栓塞术可以避免移植肾晚期功能衰竭外科手术切除,可作为一种治疗移植肾晚期功能衰竭后合并移植物不耐受综合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后的适宜强化治疗方案.方法: 37例AML患者随机分成原方案组和多种方案组,除复发者外,均强化治疗1~2年.原方案组采用原诱导缓解方案(DA或MA)、原诱导缓解方案联合依托泊苷或替尼泊苷或高三尖杉酯碱、原诱导缓解方案中的阿糖胞苷由常规剂量改为中或大剂量等方案进行交替化疗;多种方案组采用中或大剂量阿糖胞苷、HA、HAE、DA、DAE、MA、MAE、AA等方案交替应用,其中原诱导缓解方案应用2~3个疗程.结果: 原方案组和多种方案组患者 1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6.5%和70%(P>0.05),3年DFS率分别为46.7%和12.5%(P<0.05).结论: 采用含诱导缓解方案的方法反复强化治疗AML,远期疗效优于多种不同方案交替治疗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维持治疗第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骨髓MRD检测,统计MRD阳性及阴性患者不同危险度及不同治疗时期的复发情况,同时比较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不同骨髓缓解状况下MRD水平。结果: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高危组的MRD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期MRD阳性复发率显著高于MRD阴性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达M1的患者MRD≥10-2比例显著低于M2与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达M1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M2与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D水平与ALL的预后有关,MRD阳性可作为ALL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复方青黛片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复方青黛片治疗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11例复发患者中包括4例再次应用ATRA诱导未能缓解者,予以复方青黛片口服,由每日12片逐渐加量至24~36片,4例单纯服此药,余7例同时服用强的松,每日30mg。结果 10例坚持服药患者9例再次完全缓解(CR),再次CR率90%,1例部分缓解(腿),另1例患者服药2周后改用联合化疗,2疗程后再次CR。结论 经ATRA诱导缓解的APL复发后应改用复方青黛片治疗,再次缓解后必须行强化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17.
徐瑞琴  崔嵩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626-626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18例患者使用ATRA As2O3诱导缓解,再用常规化疗,6-MP、ATRA、As2O3巩固治疗。观察持续缓解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完全缓解率(CR)88.9%,12例长期存活。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ATRA治疗APL患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的主要因素、诱导治疗以及巩固治疗方案,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一个临床参考意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6年2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诱导缓解方案、缓解后的巩固治疗方案。总结20例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年内总体生存率以及5年内无病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全部缓解,5年生存有19例(95%),5年无病生存18例(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2例患者。结论: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维甲酸+砷剂诱导治疗后,当患者完全缓解后再进行巩固治疗。采用化疗+维甲酸+砷剂是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亚砷酸(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化疗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53例初治APL患者分别采用ATO和ATRA联合化疗诱导缓解。结果完全缓解(CR)率为71.6%,部分缓解(PR)率为13.8%。3年复发率为10.5%。结论ATO联合ATRA与化疗治疗APL患者的缓解高,副作用低和复发率低,是临床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对比观察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双诱导与单药诱导或化疗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选择1989年1月~2006年10月我科收治初治APL患者91例,剔除10例因放弃治疗或治疗前突发颅内出血死亡病例,81例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双诱导组16例;亚砷酸组14例;维甲酸组43例;化疗组8例,以常规用药方法治疗4周以上。比较各组完全缓解率、早期死亡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诱导及亚砷酸治疗病例100%完全缓解,无1例早期死亡;维甲酸治疗病例完全缓解占83.7%,4例早期死亡。化疗组仅3例缓解,占37.5%,4例早期死亡。前3组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化疗组(P<0.01或P<0.05);而双诱导及亚砷酸治疗组早期死亡病例显著少于化疗组(P<0.05)。用药至缓解平均时间双诱导组明显短于维甲酸组(P<0.05)。治疗中凝血指标异常平均纠正时间双诱导组明显短于维甲酸组(P<0.05)。双诱导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异常较为明显。双诱导治疗、亚砷酸或维甲酸单药治疗对APL疗效均显著;化疗效果最差。双诱导治疗方案,患者肝功损害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