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大肠腺瘤中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28例大肠癌、10例大肠腺瘤及5例正常大肠黏膜中Caspase-3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结果Caspase-3基因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和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分别为46.4%(13/28)、60.0%(6/10)、80.0%(4/5),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中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1),凋亡指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与病理类型、Dukes分期无关。大肠癌、大肠腺瘤中Caspase-3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的细胞平均凋亡指数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的平均凋亡指数(P〈0.01),而正常黏膜组织中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早期阶段的细胞凋亡异常和过度增生,可能是大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作为细胞凋亡的调控因子,Caspase-3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自体肿瘤冷冻瘤苗诱发人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应用细胞形态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活细胞视频观察和蛋白印迹免疫法进行检测和观察。癌细胞在冷冻作用下,细胞分裂阻滞在分裂期的中期,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固缩,核染色质凝聚或者断裂,细胞DNA裂解片段呈现典型的“阶梯状”排列的条带。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呈低表达并发生修饰反应,而凋亡诱导基因Ba x先呈高表达然后表达降低。冷冻瘤苗诱发的人大肠癌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分裂期阻滞密切相关,Bcl-2和Ba x在冷冻瘤苗诱发的人大肠癌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PCNA,bcl-2,c-myc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和增殖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恶性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结论: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异常在涎腺肿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的共同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李红艳  刘永明 《华夏医学》2004,17(3):459-461
细胞凋亡是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我毁灭过程。凋亡异常与许多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形成及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研究证明。多种基因(如P53、C-myc、Bcl-2、Bax等)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TFAR19基因是由我国科研人员最近新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凋亡相关基因,笔者主要就其结构特点、性质功能、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 ,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 1.3% ,占癌症死亡病例的 0 .4 %。本文就甲状腺肿瘤细胞凋亡与p5 3、bcl- 2、bax和 p2 7基因的关系综述如下。1 细胞凋亡与凋亡调控基因细胞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 ,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发性死亡 ,是维持个体组织器官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机制。当细胞不再被需要或严重受损时 ,细胞可表现出活化凋亡程序的能力 ,通过基因编码的蛋白 -蛋白间的反应诱发或参与凋亡过程 ,凋亡过程的紊乱将导致发育异常和加快肿瘤的发生。凋亡调控基因是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的基因 ,如 p5 3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端粒酶(hTERT)启动子驱动下TRAIL基因在大肠癌细胞HT-29的表达及其杀细胞作用。方法:通过腺病毒载体系统将hTERT启动子驱动的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转入大肠癌细胞HT-29,流式细胞仪检测GFP/TRAIL的表达和HT-29细胞凋亡率。结果:端粒酶启动子驱动的GFP/TRAIL基因和CMV启动子驱动的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HT-29内的表达率分别达31.4%和67.0%;GFP/TRAIL基因对HT-2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达74.2%和25.8%,与PBS和Ad/CMV—GFP比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启动子驱动的GFP/TRAIL融合基因能在大肠癌细胞中有效表达;TRAIL基因对大肠癌细胞HT-29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和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凋亡是由促凋亡基因和凋亡抑制基因共同调控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正常情况下,细胞总数的动态平衡是由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来维持的。但是,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就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前直肠黏膜植入5-Fu缓释剂(5-FuSR)后,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肿瘤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调控基因的变化。方法将25例大肠癌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两组均在手术前后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观察癌组织病理形态和识别凋亡癌细胞,SP免疫组化法检查给药前、手术后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p53及Bcl-2基因表达状况。结果Ⅰ组用药后24、48、72h外周5-Fu血药浓度维持较稳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72h时门静脉血浓度显著大于外周血(P=0.013);癌组织浓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Ⅰ组术后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术前(P〈0.001);术后癌细胞的增殖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术后较术前显著下调(P=0.03);p53基因突变与非突变者,二者术后Bcl-2表达均较术前下调。结论直肠黏膜下植入抗肿瘤药是术前区域性化疗的最佳途径;5-FuSR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满意,大肠癌细胞凋亡增加,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明显下调,并且对p53基因突变者亦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改变的过程,不仅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还与细胞凋亡过程有关,研究细胞凋亡机制对于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及提供新的肿瘤诊断、预后标志、基因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Survivin是新近发现的凋亡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IAP)家族成员之一,是迄今发现分子量最小的IAP,因其对凋亡的抑制作用强,在肿瘤基因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大价值。本文就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殷献录 《医学综述》2000,6(8):369-370
<正>1 发病机制 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延伸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有许多新的进展,尤其是在细胞凋亡、造血基因调控及形态发育基因调控,对探讨和揭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机制具有现实的作用。 1.1 细胞凋亡 急性白血病是由于髓系或淋系祖细胞的失控,呈克隆性扩张被阻滞于一定的分化阶段而发生的。研究表明,细胞活动除此之外,还存在细胞的程序化死亡,即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细胞堆积而形成肿瘤。生物学研究证实t(14;18)染色体易位造成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高表达。原癌基因e-mye与肿瘤抑制基因p53都与凋亡调控有关,且这2个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