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引起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子。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利用直线夹151法,在达拉特旗沙地草场不同生境内进行数量调查,捕获鼠按常规称重、测量后解剖,详细记录繁殖情况,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年共捕鼠10种8434只,其中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数量均超过鼠类群落组成的10%,子午沙鼠位居第3位。子午沙鼠种群数量随季节和年际变化明显,年际数量变动受怀孕率、二次怀孕率、繁殖指数、月捕获率及其他3种鼠数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结论了解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化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可为预测预报和鼠类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变动特征。方法 于 1984~ 2 0 0 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的农田、栽培牧草地和放牧场等不同生境内 ,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 该鼠属于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的种类 ,其年均捕获率变化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 5个时期 ;各个时期在种群的数量、数量季节变动、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具有胎盘斑率、雌性参加繁殖率、二次产仔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初步分析了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动因素 ,主要有怀孕率、种群数量、种间竞争等。结论 研究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 ,可为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草场1991~1998年鼠类群落演替。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在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调查生境共有10种鼠栖息,分别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和小家鼠。1991~1998年,鼠类群落结构由以喜干旱的荒漠草原鼠类为主(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子午沙鼠)演替为以较喜湿的典型草原鼠类为主(黑线仓鼠)。结论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的演替是由于该地实行围封、种草、种树的草场改良措施,使鼠类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即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五趾跳鼠数量变动规律,为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直线夹日法,在呼和浩特、正镶白旗和达拉特旗的不同生境内,每年4—10月(正镶白旗5—9月)中旬进行调查,收集五趾跳鼠的生态学资料,然后在实验室内进行分析。结果 五趾跳鼠在3地属于常见种类,密度较低。其数量季节变动曲线有地区差异,在呼和浩特和达拉特旗呈单峰型,高峰在每年的春季;正镶白旗呈双峰型,前峰在春季,后峰在夏季,前峰高于后峰。该鼠种群数量年间变化3地略有不同,呼和浩特数量较高,正镶白旗次之,达拉特旗数量最低。结论 由于五趾跳鼠数量较少,看不出年度间变动规律,它的数量变动与其怀孕率、繁殖指数和调查地区优势鼠种的数量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云南省15个农田鼠情监测点16年监测数据,找出危害全省农作物的主要害鼠种类及分布、种群数量变动情况,为制定鼠害科学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检验分析云南省农田鼠情监测点1994—2009年间鼠类混合种群密度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分析月份间农田鼠类混合种群密度变化。结果按农业种植业区划,将云南省农田害鼠划分为6个区域;全省年度间鼠密度变化不明显,而年内逐月农田害鼠种群数量变动呈双峰型,高峰期为4—6月和9—11月;主要农田害鼠有6种,占总捕获数量的88.32%。结论着重对全省农田鼠情监测工作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农田以外地区害鼠的种群特征、活动分布、危害及其与农田害鼠的关系等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4—10月,采用夹夜法对鄂尔多斯沙地7种植被类型中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生境中鼠类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有差异,苜蓿地中鼠类物种数最多,为5种,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3075;沙打旺地仅捕到小毛足鼠。小毛足鼠为各种生境的优势鼠种,占总捕获量的65.83%,但其种群数量动态在不同生境间有差异。结论人为种植不同植被改变鄂尔多斯沙地生境条件,使鼠类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产生差异,因此在沙地草场利用过程中应重视鼠类与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验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的控制效果。方法 2003年4月下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将配好的EP-1不育剂小麦诱饵装袋进行野外大田投撒实验,并在6-10月采用夹线法进行调查,分析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参数与种群结构的作用。结果在小毛足鼠的繁殖期,EP-1不育剂对小毛足鼠的种群性比无影响,EP-1不育剂会造成小毛足鼠种群幼鼠比例下降70%~80%,持续时间达4个月以上;EP-1不育剂会显著损伤小毛足鼠成年雌鼠的子宫,2个月内的损伤率可达80%,作用持续时间可达5个月以上;此外,不育剂还显著降低了小毛足鼠的胎仔数,投药区的平均胎仔数比对照组下降了1~3倍。结论在浑善达克沙地,春季一次性投放EP-1不育剂,基本可抑制小毛足鼠种群在整个繁殖季节的繁殖成效。但EP-1不育剂对小毛足鼠的繁殖控制成效,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可能与沙地小毛足鼠种群间的扩散迁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大仓鼠种群数量和季节消长原因,为农田害鼠控制及种群发生预测提供依据。方法1994-2014年,采用夹线法于每年1-12月进行调查,每月上旬选监测点农田5块,布放鼠夹500夹夜。捕获鼠测量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和后足长,解剖观察繁殖情况。以体重为指标,分析大仓鼠年龄结构及其繁殖力、粮食作物面积变化和人为控制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种群年龄结构不完整时,大仓鼠群体数量急剧下降。5-9月成年以上雌繁殖鼠数与大仓鼠群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预测群体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粮食种植面积及持续开展的灭鼠工作对大仓鼠繁殖力和种群年龄结构产生影响,引起大仓鼠群体数量下降。结论粮食种植面积和人为控制影响大仓鼠群体的繁殖力及群体年龄结构。当种群年龄结构遭到破坏,繁殖力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大仓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且无法快速恢复;主要繁殖期(5-9月)成年雌繁殖鼠数可作为预测顺义区大仓鼠种群数量消长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及时了解港区鼠类种群演替情况,于1981~1991年对鼠形动物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一、鼠类密度变动:1984年创建“灭鼠先进港”前的鼠密度高达7.81%,1985年10月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时的鼠密度降至0.095%,1986年平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三趾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其预测进行研究。方法1991~199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沙地草场开展了三趾跳鼠种群数量动态和预测的研究。结果共捕获三趾跳鼠2484只,它是当地的优势种之一,它们的年度数量变化波动不大,属于比较稳定的种类。1993年数量最高,年均捕获率为(2.48±0.23)%,1992年数量最低,年均捕获率为(0.93±0.14)%,最高年是最低年的2.67倍。三趾跳鼠数量季节变动明显,变动曲线为单峰型,最高峰在5月。可用当月捕获率预测下月的捕获率,Y=0.2218+0.85x,r=0.836〉r0.01=0.59(df=16);用当年5月的繁殖指数预测翌年9月的捕获率,Y=0.3615+0.945x,r=0.722〉r0.05=0.707(df=6),预测比较准确。结论经初步分析,种群密度、繁殖指数和当地其他优势种的数量是影响三趾跳鼠数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毛足鼠繁殖生态。方法1991—1998年每年的4—10月中旬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场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捕获鼠全部称重、测量后解剖,记录繁殖情况。结果1991—1998年在该地共捕鼠10种,小毛足鼠是优势种之一,占捕获鼠的30.93%。共捕获小毛足鼠2562只,其中雌性1258只,雌性比为(49.10±1.94)%,性比年度和季节变化不明显。雄鼠年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0.55±2.47)%,睾丸下降2月开始10月结束。雌性年平均怀孕率和胎盘斑率分别为(26.39±2.43)%和(21.38±2.27)%,平均胚仔数和胎盘斑数分别为(6.23±0.18)个和(5.38±0.49)个,年平均繁殖2次的占雌鼠的(4.13±1.10)%。平均繁殖指数为1.062±0.162,雌性繁殖3月开始11月结束。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和繁殖指数的年际与季节变化明显。结论小毛足鼠性比、雄性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及胎仔数等年度间和季节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方法:1991~1996年每年4~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6种生境内,采用直线夹日法调查,以捕获率(%)表示种群密度,并利用捕获率和繁殖指数为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6年中该鼠平均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7月为最高峰,4月为最低峰,相差最多的1993年,最高峰是最低峰的10.5倍。6年中该鼠数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低谷-高峰-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呼和浩特地区1984-2007年鼠类群落多样性变化。方法1984-2007年每年4-10月中旬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利用香浓—威纳指数计算多样性指数,用皮洛公式计算均匀性指数。结果1984-2007年布放364 697夹日,捕获鼠10 851只,共8种鼠。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为呼和浩特地区的优势种。结论各年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变化较大,多样性指数随着群落中鼠的种数以及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的优势度、群落捕获率和2个优势鼠种的捕获率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nalyses of cases of notified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Slovakia in 1991-1998, focused on haemophilic meningitis. They demonstrate the ratio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inf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Haemophilus influenzae 214 cases (13.6%),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183 (11.6%), Neisseria meningitidis 343 (21.8%), other infectious agents 182 (11.5%) and negative cultivations 652 (41.4%). In children aged 0-5 years 668 cases were notified, i.e. 42.4% of the total number (1,574), in other age groups 906 cases, i.e. 57.6%. The mean notified morbidity of haemophil meningitis in 1991-1998 was 0.5/100,000 population. The highest age specific morbidity was in the group of children aged 0-5 years and varied from 2.5/100,000 in 1991 to 7.7/100,000 in 1998.  相似文献   

16.
目的1991~1998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场,开展了三趾跳鼠繁殖生态的研究。方法利用直线夹目法调查。结果8年共捕获三趾跳鼠2484只。其中雌性2429只,雌性在种群中占39.81%±1.95%,雄性多于雌性.1991~1998年雌性占百分比分别为42.46%、36.09%、35.46%、42.46%、36.03%、39.92%、50%和35.64%。1991~1998年年均胎仔数分别为:3.48±0.23、3.00±0.68、2.47±0.52、2.80±0.16、3.00±0.26、3.60±0.67、2.67±0.44和3.33±0.34。结论二趾跳鼠性比、雄性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和胎仔数等季节和年间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