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SPECT脑功能成像与CT解剖成像图像重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临床实用的SPECT脑功能断层成像与CT脑解剖断层成像的图像重合方法.方法:设计制作了眼镜架式和头罩式两种外部参照系统配准装置,开发了一套基于外部参照系统特征定位装置和人体器官固有特征定位的图像重合处理软件系统,设置了图像采集、格式转换、图像定位、图像配准、重合图像表达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结果:应用眼镜架式和头罩式两种参照系统配准装置进行脑SPECT和CT成像,得到的每层颅脑图像的两侧分别有两个定位标记点,作为图像配准定位的外部参照点.通过图像重合处理软件系统实现了SPECT脑功能断层图像与CT脑解剖断层图像的迭加重合.结论:采用所建立的图像重合方法可直接观察到SPECT图像上脑血流灌注异常部位或脑受体功能异常部位所对应的解剖位置,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尸体体段参数的CT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有的测算人体惯性参数的知识和方法,参照同位素法的原理,采用CT断层技术,分别对4具(男,女各2具)尸体进行全身断层扫描。将获得的断层图像依次输入IMG_2型图像系统中,依据图像上各组织、结构的灰度和人体各组织比重,用C语言编程,对断层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并综合计算出每具尸体的体段质量和质心位置等惯性参数。经与用质心板实测的数据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确定了所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确定CT法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螺旋CT是新近推出的一种新型医用诊断设备,它比传统的轴向CT的功能更强,速度更快,对临床诊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螺旋CT的基本性能参数与轴向CT的性能参数基本相同,如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断层厚度、CT值线性等,有些参数(如高低对比分辨率、CT值线性)可以采用与普通CT相同的方法进行测试.对于螺旋CT层厚的测量,普遍采用断层灵敏度分布曲线(SliceSensitivity Profile SSP)来反映其层厚的大小,而不能使用与轴向CT层厚测量相同的方法,因为其CT图像受到与其相邻的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依赖于螺距的大小以及螺旋插补算法的选择.因此,对于层厚灵敏度分布曲线的测量要选择适合于螺旋CT的测试体模利用特殊的方法来进行.本文主要采用点源体模对螺旋CT断层灵敏度分布曲线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图像隐写软件对图像(JPEG格式)进行二次压缩的过程,提出将待检图片是否被二次压缩作为图像是否被隐写的特征之一。为了对JPEG二次压缩后的图像进行有效检测,通过研究JPEG图像经二次压缩后所引起的DCT统计特性的变化及二次压缩前后的量化表q1、q2对二次压缩后图像的DCT统计所引起的变化的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q1、q2 JPEG二次压缩的检测方法。实验证明本文的检测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及后处理图像技术用于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疑似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予以CT扫描及扫描后图像重建,将X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综合作为诊断依据,分析CT平扫及后处理图像技术对于腰椎压缩性骨折诊...  相似文献   

6.
张德清  刘勇 《广西医学》2012,34(5):625-626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颌面部复杂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不同角度骨折的三维图像,结合临床进行CT图像分析,直观评估骨折的部位、移位等情况.结果 83例患者均证实为颌面部复杂性骨折,对骨折类型、部位、骨折断端移位方向及角度、与毗邻组织关系显示清晰,显示骨折线全程走向及骨折局部细微改变的效果尤为突出.83例患者术前按CT三维重建图片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理的复位方法,术后颌面外形均获得满意恢复,牙颌功能恢复正常.所有CT三维重建诊断均在术中得到证实.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颌面部复杂骨折的三维立体解剖形态,有助于术前伤情判断及切口的选择,使手术更加精确,固定更为牢固,有效地减少手术损伤,手术塑形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7.
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龚春琼  秦新强  吕海鹏 《医学争鸣》2005,26(20):1850-1850
1 材料和方法发育正常、形态完整的人上颌第一恒磨牙,用螺旋CT 扫描机,对牙体自上而下进行扫描. 扫描时牙体长轴与CT 机平台平行,选择512×512 扫描栅格,扫描速度0.75 s/周、扫描层厚0.5 mm. 使牙髓、牙体各不同区域的密度变化显示出来,得到87 张断层图片,然后从中选取有效图片71 张,以CT 片的形式输出扫描结果,作为形成有限元模型的基础. 数据用美国通用PTC 公司生产的CAD/CAM/ CAE 一体化软件Pro/ Engineer 2000i, 将JPG图片文件转换为可以在UG(5) 中输入的TIFF 格式, 采用U G中的RasterImage 命令将图片导入. 由于CT 扫描中得到的是图片而不是数据文件,在每张扫描图片上补充均化, 创建样条曲线, 以二维轮廓指出不同部位的形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粘连性肠梗阻术前行16层螺旋CT扫描及MPR后处理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8例中,CT横断面图像、MPR图像均显示了肠梗阻的存在;单独根据横断面图像能确定38例(81.2%)的梗阻部位,而结合MPR图像可以确定45例(93.8%)的梗阻部位;有7例(87.5%)肠壁缺血或绞窄病例均为两种方法所显示.结论 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是术前无创性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在显示粘连性肠梗阻的存在,确定梗阻部位和肠道血运状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螺旋CT在病情诊断方面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选取头颅、肝脏、肺、腹部等部位的代表性疾病,分别随机抽取5例螺旋CT扫描图像,并对抽取图像的质量以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实现了短时间薄层大范围图像的采集,有很强的后期处理功能,图像具有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特点,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螺旋CT诊断精确度高,可以大幅度提高对病变部位的诊断准确率,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局限性。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7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检查,在膀胱充盈状态下行平扫,扫描完毕后将原始数据传输至螺旋CT工作站,经分别选择采用VE、MIP,VR、MPR等三维图象后处理。结果发生于膀胱三角区21例,其中累及输尿管开口区17例(右侧12例、左侧5例),右侧壁4例,左侧壁2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肿瘤的形态特征侵犯程度转移部位等方面价值各有不同。结合使用可以相互弥补,极大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性。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膀胱癌诊断及显示癌灶的具体部位及比邻关系更加直观,逼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