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1],指出眩晕可因肝风内动而发生,因此临床上对眩晕多从肝论治。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对眩晕的治疗,除从肝论治外,还采用从脾论治,收到了良好  相似文献   

2.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金元医家从脾胃论治眩晕的思路、治法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金元医家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其中刘完素倡风火致眩而重脾胃润养,李东垣主升降相因而重脾胃元气,朱丹溪推痰火致眩而重湿土生痰,张子和尚痰实致眩而重攻邪护胃,后世医家基于四者治疗眩晕的思路与治法,从培土荣肝、补中调气、健脾祛痰、祛邪护胃等角度进行治疗,拓展了眩晕的治法,亦为当代医家从脾胃论治眩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永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94-1194
眩晕一症:临床上特别是老年人颇为多见。其辩证多从风、火、痰、虚等论治,常获良效,但笔者对28例老年性顽固性眩晕在运用常法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从祛瘀活络,通窍定眩论治,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政德教授从肝论治眩晕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眩晕入手,整理了黄政德教授从肝论治眩晕的病因病机理论,总结了其从肝论治眩晕的实践经验,并选取了其临床病案进一步佐证其从肝治晕遣方用药特色.黄政德教授在病机上强调眩晕皆肝风作祟,并与痰、瘀、虚、火有关,在治疗上强调以调肝为基础,辅以不同治法,调肝则风息晕定.黄教授治疗眩晕经验独到,值得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探讨从虚论治眩晕的理论源流及理论基础。先秦时期《内经》认为眩晕证与气、血、精、髓虚有关,搭建虚证眩晕的基本框架;汉代提出心虚、胆虚、脾胃虚弱可导致眩晕;隋唐时期认为卫气不固、阳气衰弱可引发眩晕,创眩晕养生防病理论;宋金元时期继承及发展了虚证眩晕理论,又提出下虚致眩。张介宾结合先贤各家之说提出"无虚不作眩"理论,在治疗上提出"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的原则,从理、法、方、药各方面发展这一理论。从虚证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与五脏均有关联,其中以肝、肾为本,脾胃在虚证眩晕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虚证眩晕以脾气虚弱、气血两虚、肾精不足、阴虚阳亢、虚风上扰、阳虚水停为主要证候。眩晕从虚论治有着深远的理论源流和理论基础,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眩晕证治     
眩晕既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同时也是疾病的病名.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历代医籍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 ·口问>篇"上气不足";<丹溪心法·头眩>篇"无痰不作眩",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运>"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以治虚为先,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以内伤、虚证为主.今介绍颈性眩晕、内耳眩晕、高血压性眩晕、低血压性眩晕、贫血性眩晕,其他原因所致眩晕,在此恕不赘述.  相似文献   

8.
孙兴甲  王洋  王卉  刘坤 《中国医药导报》2023,(36):142-146+150
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张锡纯立足于历代医家的观点,汲取总结前人经验,并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探讨张锡纯治疗眩晕学术特色,发现其论治眩晕,病因上多从虚实入手,虚证分为气虚、血虚和阴虚致眩,实证多由外感风寒和痰湿导致,病位与肝密切相关,病机涉及冲气上冲、火不归原,治疗上用药考究药性,善用寒、补、敛、降等药物,方剂上多有创新,创制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理痰汤等治疗眩晕,反对盲目运用补阳还五汤。张锡纯丰富了眩晕的诊疗方法,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推动了眩晕学术思想的争鸣和发展,对现代眩晕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认为本症的病因有:1.外邪致病;2.因虚致病;3.与肝有关;<诸病源候论>说"风头眩者,由血气虚."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作眩".<医学入门>对<内经>上盛下虚立论做了进一步阐发,认为"下虚者,气血也;上盛者,痰湿风火也."尤在经则倡综合立论,主张水亏于下,风动于上,饮积于中,病非一端,可见眩晕病机复杂,前贤论粹,各有阐发,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眩晕不外虚实二端,实者多见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所致,本文不予论及,虚者皆以"气血论治"治之可也.本文既以气血论治眩晕症,在治疗上注重清阳不升健脾气,心悸不宁养心血,髓海不足补肾气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探讨张介宾的"无虚不作眩"学术思想及从虚论治眩晕理论溯源。先秦时期《内经》认为眩晕证由气、血、精、髓虚有关,搭建虚证眩晕的基本框架,为张介宾"无虚不作眩"理论做铺垫。汉代提出心虚、胆虚、脾胃虚弱可导致眩晕,为张介宾虚证眩晕的认识与论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隋唐时期认为卫气不固、阳气衰弱可引发眩晕,创眩晕养生防病理论,补前人之不备,启后世之先河。宋金元时期继承及发展了虚证眩晕理论,又提出下虚致眩。张介宾结合先贤各家之说提出"无虚不作眩"理论,在治疗上提出"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的原则,从理、法、方、药各方面发展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1.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1健脾疏肝、理气化湿患者,女,48岁,发作性眩晕二年余,近来眩晕又作,伴耳鸣、胸胁痞闷、纳谷不馨、身重如裹、苔白腻、脉弦。证属肝郁脾虚,水湿不化,治宜健脾疏肝,理气化湿。方选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枳壳、白芍、厚朴、薤白、苍术、白术、砂仁、蔻仁、天麻…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当今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相当复杂。历代医家多有精辟的论述,如《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云:"无虚不能作眩"等从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眩晕的病因病机,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然眩晕的发病与瘀血关系亦甚密切,故从"瘀"的角度提出"无瘀不作眩"。  相似文献   

13.
<正>眩晕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不少眩晕病例从肝论治即获显效。现将部分经验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1.1 例1患者,女,62岁,2016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眩晕3年,复发1个月。现病史: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眩晕,就诊于某县级医院,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给予西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症状缓解。但嗣后常因紧张烦劳而发作。1个月前眩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中眩晕症病因病机包括风、火、痰、虚、瘀及感受外邪,而总以虚为本.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髓海不足"等致眩晕学说,笔者从中医古籍文献入手,对诸家有关眩晕症病因病机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探求中医防治眩晕症的基本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眩晕两则     
所谓眩晕,即眼目昏花,头脑晕转。眩晕发作,轻则闭目静坐片刻,自然而发;重则如坐舟车,恍动旋转;甚则恶心呕吐、自汗、昏倒,是临床上常见之证。引起眩晕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与体虚、肝风内动、痰气内阻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主要是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平衡失调。据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还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和因中气不  相似文献   

16.
刘永年教授认为,老年高血压是其本为肝肾阴虚,其标为“痰浊”“瘀血”的本虚标实之证.与血压相关的眩晕发作由肝体用失和导致气机异常变动产生,升降失常是阴阳平衡失调、轻窍失聪,眩晕发作的扳机点.人卧则血归于肝,则肝体实用强;站立时藏血减少,则肝体虚而用弱,是体位性血压改变所致眩晕的病机.临床上采用标本兼顾、清养结合的方式,从肝论治血压相关性眩晕,通过燮理阴阳、平衡升降气机之法,使肝体得养、肝用得展,则眩晕自止.  相似文献   

17.
谈眩晕证治     
眩晕是中医内科任候之一,“眩”是眼目昏花,“晕”是头脑晕转,但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静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动摇不定,步履不稳,甚则昏仆,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出汗等。笔者根据对本病的认识,结合临床体会,就眩晕的证型论治概其大要,供同道参考。1肝阳眩晕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善条达,主升主动,赖肾水以蔽之,液以养之。肾明不足则不失涵养,肝体不足则肝用有余,木郁生火,明液暗耗,阴虚阳亢风火相煽,风阳升动,上抗清窍,则发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扬红面热,…  相似文献   

18.
陈果 《中外健康文摘》2013,(11):403-404
以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为基础,结合风的生理特性及致病特点,提出无风不作眩的论点.风乃眩晕致病的外因;风挟虚、火、瘀、痰、湿等邪上干清窍、风阳升动才是眩晕发病之关键;且风是虚、痰致眩的最终结果,故无风则不作眩.因而,治眩先治风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眩晕从痰论治五法陆馨(常熟市中医院215500)主题词眩晕/中医药疗法,祛痰/方法眩晕,是内科常见病,其中因痰而致者颇多.《丹溪心法·头眩》指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疾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痰有寒...  相似文献   

20.
赵建清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1025-1025
<正>中医认为:凡六淫外袭、痰浊内停、精血亏虚、血瘀阻窍等均可促成眩晕发作。《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表明眩晕多与肝相关;《灵枢·口问》则强调气虚而作眩;《景岳全书》又有"无虚不能作眩"之说;《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篇》中指出眩晕与"心下有痰饮"相关。本研究对临床已确诊为眩晕的138例患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