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4年10月-2005年4月,我科对15例病人25膝施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由于加强了术前术后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梁绍雄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215-216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对32例38膝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美国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3.7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对关节内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矫正和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同时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努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4.
5.
6.
背景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晚期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方法,但术后疼痛、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和术后康复进程,而随着老年外科手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老年患者自身的生理储备状态(如衰弱)比手术更能影响术后疾病的转归。目的 探讨术前衰弱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骨科医院和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30例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估患者术前衰弱情况(FRAIL评分>2分即为衰弱),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衰弱组(156例)和非衰弱组(7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2周、1个月及3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分和术后膝关节屈曲度,且于术后第2周、1个月、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表(AK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 衰弱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均较非衰弱组患者长,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非衰弱组患者(P<0.05)。时间与组别在FPS-R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1),时间、组别在FPS-R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FPS-R评分均高于非衰弱组(P<0.001)。时间与组别在膝关节屈曲度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1),时间、组别在膝关节屈曲度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膝关节屈曲度均低于非衰弱组(P<0.001)。时间与组别在膝关节功能AK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组别在膝关节功能AK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膝关节功能AKS评分均低于非衰弱组(P<0.001)。术前衰弱得分与术后FPS-R评分呈正相关(P<0.001)、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及AKS评分呈负相关(P<0.001)。结论 术前衰弱状态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存在负性影响,可致患者术后关节疼痛感增强以及关节屈曲功能恢复延迟,增加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切除对于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需要做全膝关节置换的有膝内翻的骨关节炎病人,采用标准的手术方式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后交叉韧带被切断前后用内径卡尺分别测量膝关节屈曲90°和伸直位时内外侧膝关节间隙的宽度,精确度为1mm。结果后交叉韧带切除后可以使伸膝间隙由(21.37±1.52)mm增加到(23.11±1.23)mm,屈膝间隙由(19.52±1.37)mm增加到(24.67±1.01)mm,差异有显著性(t=18.782、32.467,P<0.01);屈膝间隙的增加值明显大于伸膝间隙的增加值(t=18.345,P<0.01)。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后交叉韧带对关节间隙的变化有较大影响,当其被切断时屈伸膝间隙都会增加,尤其是屈膝间隙。 相似文献
8.
韩伟;王锴;张舒;寇伯龙 《中华医学杂志》2020,(2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措施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2月200例(259膝)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1周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AROM)训练、平衡功能、步态训练及日常活动训练。根据术后膝关节残存屈曲挛缩角度,将患者分为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3组。对比分析患者功能康复治疗前后的主动膝AROM及最大屈曲、伸直角度的改变情况,患者疼痛情况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比较术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屈曲挛缩患者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本组男17例(20膝),女183例(239膝),年龄(57±13)岁,病程(16±10)年。与功能康复治疗前相比,患者出院时屈曲角度、伸直角度、AROM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分别为76°±12°比112°±9°、12.9°±10.2°比2.4°±4.6°、63°±15°比110°±10°和3.7±1.2比2.0±0.4,t=39.0、15.1、41.3、21.2,均P<0.01)。康复治疗后,轻度屈曲挛缩中178例(80.2%)膝关节可完全伸直,中重度屈曲挛缩中17例(45.9%)可完全伸直,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5,P<0.01),总体治愈率75.3%。141例患者(70.5%)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前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均经对症处理,但中重度贫血与轻度或无贫血患者相比,住院时间较长[(13±5)d比(11±5)d,t=2.2,P=0.028]。结论功能康复训练是纠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残留膝关节挛缩的重要手段,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manipulation under anesthesia,MUA)治疗膝关节创伤术后关节粘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1例膝关节创伤术后关节粘连患者(包括膝关节多韧带损伤重建和/或修补术后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9例、髌骨脱位术后6例),行程序化MUA.使用关节量角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发热的特点,分析影响术后发热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KA的3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列出术前1 d至术后10 d的体温变化,分析发热特点,以及术后发热与基础疾病、麻醉方式、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感染及感染类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380例行TKA的患者中198例(52.1%)出现术后发热,其中103例(52.0%)在术后第1天发热.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发热与感染、输血事件明显相关(R=0.928、0.764,P=0.000、0.012),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丢失量、单双侧置换等因素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KA患者术后极易发热,且多在术后第1天,术后发热与感染、输血事件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138-142
目的 研究对膝关节不同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LI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患者早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入组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00人,采用随机数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后侧方浸润麻醉组(A组)及前方浸润麻醉组(B组),每组50例。其中A组在术中于后侧方结构[腘动脉与后关节囊间隙(interspace between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posterior capsule of the knee,IPACK)]及内外侧副韧带附着区分别注射镇痛药物,并于前方结构[髌上囊滑膜、股四头肌肌腱及切口周围]分别注射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以下简称生理盐水)20 mL;B组在术中于后侧方结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并于前方结构分别注射镇痛药物。如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疼痛则临时应用曲马多100 mg口服作为治疗补充。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前及术后第5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KSS)、美国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并统计两组术后曲马多的用量。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前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在静息状态下,A组VAS明显优于B组(P<0.05);而在功能锻炼状态下,两组术后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KSS及WOMA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曲马多用量小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后侧方LIA对TKA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在静息条件下明显优于膝关节前方LIA,并可减少术后口服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对于TKA术后患者,建议加强膝关节后侧方区域的浸润镇痛而非单纯伤口等前方镇痛,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术后早期的静息痛。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推广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近年探讨的热点,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医疗成本。本文从围术期麻醉管理的角度重点综述国内外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通过总结与麻醉相关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帮助改善现有临床认知、实践和决策。 相似文献
13.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三维步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效果及患者手术前后的步态变化。方法: 20例因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于直接前入路下行单侧初次人工关节置换,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Harris评分等,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周、12周行步态分析,记录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步态变化并与正常成人对比。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3 d,术后3 d内VAS评分均低于4分,患者假体安放位置满意,至术后12周随访无脱位。步态分析结果中,步速患者组为术前0.64 m/s、术后6周0.77 m/s、术后12周1.07 m/s,正常对照组为1.19 m/s;步频患者组为术前43.15步/min、术后6周51.42步/min、术后12周55.52步/min,正常对照组为57.15步/min;行走时髋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31.00°、术后6周39.62°、术后12周40.40°,正常对照组为45.67°;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50.52°、术后6周59.28°、术后12周67.29°,正常对照组为70.42°。患者组内比较,除术后6周的步速和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外其他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入组患者的步态分析数据仍不及正常对照,术后12周时患者步态数据已接近正常对照组,步速、步频、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AA作为全髋关节置换的可选手术入路,患者术后12周步态已接近正常人群,但尚需进一步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复合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膝关节局部浸润的多模式镇痛方法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或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单纯PCIA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2d,记录术后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PCIA按压次数、下肢运动功能阻滞程度、被动及主动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 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24 h静息状态和术后24、48 h运动状态的疼痛VAS评分<4分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h、>2 h且≤24 h、>24 h且≤48 h各时间段的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单纯PCIA组(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运动功能评估均为0级,无1例出现运动阻滞.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4、4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无数均较单纯PCIA组显著缩短(P值均<0.01).结论 PCIA复合局部麻醉药行膝关节局部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良好,对患者下肢肌力影响轻微,且并发症少,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较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用全科医学》2015,13(1)
目的 报告89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通过随访2010-2013年的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将手术后出现的早期并发症进行治疗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 对8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并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记录手术后早期出现深静脉血栓、出现感染的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出现的原因.结果 本组89例患者中,优52例(58.4%),良26例(29.2%),可11例(12.4%).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上均有明显改善.对疼痛评分、功能改善,手术优良率87.6%.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早期并发症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肺栓塞患者3例,术后早期出现的深静脉血栓致死率极高.结论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严重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多发,早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与感染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Two cases of dislocation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sented to us within the same week. The first patient is a 71-year-old woman who underwent bilateral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he left knee dislocated three weeks after the surgery. Due to failure of conservative measures, she underwent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he other patient is a 72-year-old woman presenting ten years afte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ith a 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the knee joint. She was treated as an outpatient with closed manipulative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躯体化症状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早期影响。方法2012年9月-2013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四病区接受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且符合入组标准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38例,按照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fsomaticself-ratingscale,SSS)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SSS≥40分者纳入症状组(13例),SSS〈40分者纳人对照组(125例),采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ofmogon,ROMl、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前两组间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症状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ROM、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与平均复诊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体化症状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群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近年来行TKA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有助于缓解膝部的疼痛并改善其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优质的术后护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笔者翻阅了近几年来相关文献资料,对这项手术的术后护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正中切口行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切口周围皮肤麻木的发生率及其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麻木面积大小与切口长度、止血带时间、患者年龄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距调查时间4年、3年、2年、1年、6个月、1个月以前正中切口行TKA术的132例患者(135例膝关节),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膝关节周围皮肤麻木。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使用假体分别为Stryker NRG和Depuy RP(不做髌骨置换)。统计所有患者切口周围皮肤麻木的发生率及麻木面积,统计各切口长度、止血带时间等。结果:TKA术后发生切口周围皮肤麻木的比例是84.44%,其中91.22%的患者的麻木面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从术后1个月组至术后4年组,患者膝关节切口周围皮肤麻木面积均值呈减小趋势(P<0.001)。以术后1个月麻木面积为标准,至术后2年切口周围皮肤麻木面积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0.004、0.022),术后2年至4年间麻木面积的变化不大(P>0.05)。88.60%的患者麻木区完全在切口的外侧,11.40%的患者麻木区的下部越过切口远端至切口内侧。麻木面积大小与患者性别、年龄、切口长度、止血带时间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绝大部分患者行TKA术后会出现切口周围皮肤麻木,麻木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至术后2年,膝关节皮肤麻木面积的大小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患者性别、年龄、切口长度、止血带时间与麻木面积的大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