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根据10例重症CVST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机械性破栓术、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及动脉溶栓术中的1种或多种。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其中2例联用机械性破栓术,2例联用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4例联用动脉溶栓术。术后仅1例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脑内血肿)。出院时,10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CVST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血管内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经验.方法:分析我科20例行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的CVST患者的术前、术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变化.结果:16例静脉窦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1例无明显变化.1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或遗留轻微症状,6例症状部分改善,3例撤管时症状无变化,1例症状加重,CT示颅内点状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静脉窦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6年3月17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内科收治的1例经静脉窦微导管接触性rt-PA溶栓治疗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积极有效护理,术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病情稳定,准予出院。结论CVST患者采取血管介入接触性溶栓治疗,同时在围术期做好观察及各项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介入动、静脉溶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控制颅高压护理,完善术前检查、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溶栓和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凝血指标的严密监测,动脉鞘管的护理及术后各项并发症的防治护理.结果 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术后全脑血管造影3例静脉窦基本通畅,2例脑静脉窦充盈改善.结论 围术期护理对于CVST溶栓治疗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控制颅高压护理,完善术前检查、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溶栓和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凝血指标的严密监测,动脉鞘管的护理及术后各项并发症的防治护理。结果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术后全脑血管造影3例静脉窦基本通畅,2例脑静脉窦充盈改善。结论围术期护理对于CVST溶栓治疗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期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分别接受全身抗凝、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结果26例急性期CVST患者中16例患者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接受单纯静脉溶栓,4例接受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其中2例因抗凝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转为血管内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随访6~26月,平均18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急性期CVST应根据病情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0例(男12例、女8例)CVST患者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结果:CVST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脑脊液压力增高;应用抗凝、溶栓治疗。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及时行CT、MRI、MRA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CVST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可伴有癫疒间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头颅CT示静脉窦高密度改变及脑实质异常信号,MRI示静脉窦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DSA示静脉窦狭窄、血流中断或不显影。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19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于高颅压伴或不伴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  相似文献   

9.
总结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12 h内进行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护理经验.对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30例需紧急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并做相应护理.本组患者溶栓后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再通26例,血管未通4例,溶栓后症状即刻改善18例,5周内较快恢复7例,无效或恶化2例,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穿刺伤口出血3例,合并消化道出血1例,经及时发现和处理后治愈,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诊治方法,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等。结果:20例患者均为中青年,大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颅压综合征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头痛17例、视力障碍8例、肢体乏力麻木10例、癫痫发作6例。CVST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根据19例患者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renography,MRV)或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去除1例无效数据)发行,血栓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5例(78.9%),累及上矢状窦9例、橫窦15例、乙状窦14例;脑实质损伤8例(40%)。经抗凝、降颅压和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后,治疗有效(症状完全消失/缓解)17例(85%),无效3例(15%),病死2例。结论:CVST发病率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头痛、视力障碍、癫痫和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孤立性头痛和孤立性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黑朦)患者需警惕CVST;D-二聚体检查阴性不足以排除CVST诊断;CT和MRI检查对CVST有重要提示作用,经静脉造影检查(MRV或DSA)发现血管腔内血栓是CVST确诊的关键;早期诊断,规范的抗凝治疗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与血管内碎栓治疗。方法:回顾总结产后CVST患者的诊疗资料,复习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对1例产后CVST患者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及接触性溶栓治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产后CVST早期诊断极其重要,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10月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情况,探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应对措施,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术治疗CVS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21例病例均行CTV或MRV检查并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患者,记录每位患者的发病时间、介入手术前的治疗情况及疗效。②血管内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置鞘,全程静脉肝素化后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术中导丝、导管及球囊等辅助碎栓。③探讨手术时期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总结手术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④随访。结果:21例患者从发病到手术治疗时间为1~10周,平均2.7周,术前均有过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有2例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均不明显。21例患者入院后12~48 h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给予动脉溶栓、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塑形导丝及球囊辅助机械碎栓及微导管留置接触溶栓等联合处理,14例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2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碎栓球囊破裂,无特殊处理,1例浅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停止手术给予对症处理,于1周后二次手术溶栓治愈。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2%(20/2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5%(2/21)。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至2年,均存活,其中1例无变化患者的视力完全丧失并伴神经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适应证是病程在8周以内的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让病程超过2月的部分患者获益;并发症主要与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5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53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15~52)岁,平均(34.92±9.69)岁.多数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有呕吐,视物不清,复视,抽搐,肢体活动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灶,部分伴发渗血或血肿.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痊愈12例,好转37例,无效2例,脑疝形成自动出院2例.结论 认识CVST的临床特征并及时行MRV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关键,CVST的治疗以抗凝治疗为基础,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神经科住院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发生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CVST的识别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非神经科疾病于其他科室接受住院治疗,并于住院期间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例确诊的CVST患者,其原发性疾病分别为肾小...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is a rare condition in patients with craniopharyngioma follow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CASE SUMMARY A 56-year-old man who underwent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craniopharyngioma 26 d ago presented gradual headache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while vomiting 5 d post-discharge and required readmission to our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fter admission,head imaging examination showed a hyperdense shadow in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and right transverse sinus,edema at the bilateral parietal lobe,and hemorrhage at the left parietal lobe and right occipital lobe;the venous phase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revealed CVST.The patient was treated immediately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endovascular thrombolysis,an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fter the definite diagnosis.However,the neur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and he died on the fourth day after readmission.CONCLUSION For craniopharyngioma undergo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it is vital to take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manag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such as diabetes insipidus,severe electrolyte imbalance,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Additionally,the early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VST is essential when it develops clinical symptoms,especially in patients follow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with a high risk of CVST.Subsequently,the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the CVST is critical for preventing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对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V检查,2例行DSA检查。 结果 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同时受累,1例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4例单纯乙状窦受累,2例单纯横窦受累。MR平扫1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8例表现为T1WI、T2WI高信号,2例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脑静脉异常强化,静脉窦壁表现为环形、三角形或平行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空三角征。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不显影、侧支血管形成、邻近深部脑静脉扩张。 结论 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无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改变、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者9例,确诊前有5例误诊,脑脊液检查均有压力增高。8例病人行颅脑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MRV)检查,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者6例,阳性率75%。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检查,均证实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病人中7例行肝素抗凝治疗,2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怀疑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应及时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抗凝及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点.结果 本组65例CVST患者中,25例(38%)患者仅表现为单纯颅高压;头面部局部或全身感染者13例(20%);贫血4例(6%);服用避孕药史4例(6%);结缔组织及相关疾病4例(6%)(Behcet's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蛋白C缺乏2例(3%).9例急性患者的头颅CT平扫发现,2例存在"稠密三角征",3例存在"条带征".亚急性患者头颅MRI显示,静脉窦内主要为T1、T2高信号(33%,4/12).MRI发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患者静脉性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8%(3/8)、33%(4/12)及18%(6/33).在行MRV检查的12例患者中,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100%).DSA检查发现66%(40/61)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1%(7/61)累及大脑浅(深)静脉.结论 CVST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头颅CT及MRI分别对急性,亚急性CVST静脉窦内的血栓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若以上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大脑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