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自2000年6月~2005年6月,采用川芎嗪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36例患者,均系住院病人,具有典型的发作性眩晕症状,经头颅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存在。其中男性60例,女性76例,年龄42~68岁,平均53岁,患者常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82例,恶心呕吐65例,耳鸣71例,胸闷胸痛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8例;摄颈椎X片122例,正常41例,头部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单侧病变82例,双侧54例;伴动脉硬化者62例,颅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30例。2治疗方法治疗组以川芎嗪注射液200ml静点,每日1次,对… 相似文献
2.
3.
赵立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391-39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运用按摩、针刺、口服心脑清软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葛根素静脉点滴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40%和80%,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按摩、针刺、口服心脑清软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治疗20天后做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96例,痊愈58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对照组40例,痊愈20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万兵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691-69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及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14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8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赵立军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4):391-39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运用按摩、针刺、口服心脑清软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葛根素静脉点滴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40%和80%,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按摩、针刺、口服心脑清软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口服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服杞菊地黄丸方加减。两组均连用2周后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普润注射液是从豆科植物野葛根的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异黄酮的化合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2004年以来,笔者使用普润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正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86-4588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大,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供应营养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后颞叶、丘脑[1]。其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减少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医学界对此病研究日趋深入,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4例,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天/口服,川芎嗪120mg天/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优于单独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桑枝垫枕结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消旋山茛菪碱和尼莫地平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58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并每晚用桑枝垫枕。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加桑枝垫枕结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香丹注射液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治疗组2例VBI患者采用香丹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联用治疗及对照组17例采用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疗程14天,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改变.结果:治疗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静滴西药倍他司汀液;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15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2%;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清ET-1、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较好,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ET-1、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病因比较复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上简称VBL)是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为:眩晕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视物旋转或自身倾倒感,不能活动,不敢睁眼;部分病人伴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40例VBI型眩晕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 1 995~ 1 998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 4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 0例患者全部有体位性反复发作性眩晕 ,其中男性 1 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4 5~ 59岁者 2 8例 ,≥ 60岁者 1 2例 ;病程 2个月~ 3年。 3 2例在发作期间有头重 ,行步不稳感 ;3 6例伴有耳鸣 ;2 8例有恶心、呕吐 ;1 2例有头颈部 (枕部多见 )疼痛和颜面、肢体麻木 ;3例有短暂意识丧失。伴眼震者 1 2例 ,高血压 1 8例 ,低血压 5例 ,视力减退、弱视或复视 1 0例 ;失眠、嗜睡、记忆力减退 2 2例。 4 0例患者在作卧位转换体位… 相似文献
18.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中 5%可演变成完全性脑卒中。自2002年2月至2004 年12月我们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本病36例,并设22例给予川芎嗪注射液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天麻素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庐山市人民医院82例VBIV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1例。2组均接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均治疗2周。对比2组疗效、眩晕量表评分系统(DARS)、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DARS、DHI评分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比对照组低(P<0.05),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天麻素联合西医治疗VBIV的效果确切,可提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眩晕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