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法 对我院施行的 3例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人 ,采用FK5 0 6 MMF Perid Zenapax四联免疫治疗方案 ,通过床边彩超及Cr、BUN、血糖等来监测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对排斥反应采用激素冲击疗法 ,对激素不敏感者采用OKT3治疗。结果 3例患者中有 2例出现排斥反应 ,其发生率达 6 6 % ;在出现排斥反应时 ,首先表现为低热、全身不适 ,尿量减少 ,血Cr、BUN升高 ,彩超示移植物血流阻抗升高 ,之后才是血糖升高。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中 ,排斥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 ,移植肾对移植胰具有保护作用 ,肾脏可以作为监测胰腺排异的窗口 ,彩超检查可以作为筛选移植物排异反应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切取及修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肾联合移植术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切取的方法与移植物的修整技巧。结果:无1例发生移植物损伤。联合移植术后9 d之内18例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术后2~4 d,血肌酐和尿素氮降至正常。3例出现移植肾脏急性排斥反应,2例发生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因移植物加速排斥反应,术后11 d切除移植胰、肾。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手术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的切取及修整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Yang L  Liu YF  Liu SR  Liang J  Cui H  Meng YM  Wu G  Li GC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926-928
目的 探讨预防和逆转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03年9月17例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激素三联用药。其中2例术前及术后第5天应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3例应用OKT3进行免疫诱导。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发生移植胰腺、肾脏加速性排斥反应.经保守治疗无效,切除移植物;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单纯肾脏排斥反应6例,同时累及胰腺、肾脏的排斥反应2例,经甲泼尼龙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前采用综合措施降低高危受者的致敏性,是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53例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施行的53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情况,分析受者死亡原因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原因.结果 3、5和8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0.1%、89.1%和80.0%,3、5和8年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84.9%、84.8%和60.0%,3、5和8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3.0%、82.6%和53.3%.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感染(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2例)、心血管急症(1例)和脑卒中(1例).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带功能受者死亡、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排斥反应和带功能受者死亡.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远期效果良好,感染、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是受者死亡和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肝胰肾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1例存活超过1年的肝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I型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患者施行原位背驮式肝、胰液空肠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采用二剂巴利昔单抗(舒莱)诱导,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四联维持治疗。结果 术后移植肝脏及胰腺功能1周内逐渐恢复;肾功能延迟恢复,于术后第16天因消化道大出血致肾脏血流下降,切除移植肾脏,于原移植部位进行第2次肾移植,术后第3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患者已健康存活超过1年,移植肝、胰、肾功能良好,生活自理。结论 肝胰肾联合移植术前后采用二剂舒莱诱导,同时用ATG、FK506、MMF及泼尼松作为免疫维持治疗安全有效,用药期间进行移植物功能、血药浓度及T细胞亚群(CD4^+,CD4^+)监测是防治排斥反应、感染及药物中毒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胰腺和肾脏在联合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方法:以大鼠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为基础,对来自同一供体的联合移植的胰腺和肾脏排斥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肾脏间质排斥反应出现较胰腺早.程度也较胰腺重,且以早期标本为著;2.胰肾血管排斥反应分级分布相似,无显著差异;3.胰肾间质排斥反应均早于血管出现,程度也较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腔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例胰肾联合移植的患者,通过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抗感染、抗凝,抑制胰液分泌,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措施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4例患者中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慢性排斥反应1例,血栓形成1例,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于术后23d死亡,1例移植肾因慢性排斥失功能,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着胰肾联合移植的效果,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防治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肝移植后再行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2例肝移植受者术前合并有2型糖尿病,分别于肝移植后7年余和4年余发生肾功能衰竭,遂行胰肾联合移植,2例的移植肝功能均正常.采取腹部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整块切取双肾、全胰及十二指肠节段,先行肾移植,再行胰腺移植,供肾移植于左侧髂窝,供胰移植于右侧髂窝,供者的十二指肠与受者的空肠侧侧吻合,供者的十二指肠内置管,通过受者的空肠引流出体外.例1采用抗白细胞介素受体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例2术中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甲泼尼龙,术后继续使用2d,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2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移植胰腺功能正常,血糖均于术后10d左右恢复正常,无需胰岛素治疗,移植肾功能1周时恢复正常,第2例1周后血清肌酐渐进性升高,经验性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不明显,移植肾活组织检查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征象,遂将他克莫司替换为西罗莫司,之后受者的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目前2例受者已分别随访36个月及9个月,移植肝、肾及胰腺功能均正常.结论 肝移植后合并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时可考虑行胰肾联合移植,但术后免疫反应复杂,需严密监测移植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胰肾联合移植门静脉回流(PE)和体静脉回流(SE)两种术式对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48例无亲缘当地杂交第1代长白猪,随机分成PE组(24只)和SE组(24只),每组内行交叉配血,相合者组成供受猪.切除受猪胰腺制成1型糖尿病模型,同时切除右肾.PE组门静脉与受猪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行端侧吻合,SE组门静脉与受猪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外分泌均采用肠道引流.术后1、3、5、7 d监测血糖和移植肾尿液肌酐水平;术后3、7 d开腹取移植胰和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参照Nakhleh和Banff标准对移植胰腺和肾进行排斥反应评分.结果 PE组和SE组各行12例移植手术,两组移植物冷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组为(231.25±19.86)min ;SE组为(234.60±15.80) min,P〉0.05].两组术后1、3、5、7 d血糖和移植肾尿液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组较PE组移植胰腺和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早且重,两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胰肾联合移植内分泌PE与SE相比,可减轻和延缓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五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为5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胰、肾联合移植术,对手术技术、术后排斥反应的防治和其它非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肾功能均转为正常,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第8周和第23周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抗排斥治疗后肾功能逆转;2例手术后2周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手术后第33d因供胰动脉血栓形成切除胰腺。经1年以上观察,5例患者均健康存活,其中4例胰、肾功能良好。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手术操作轻柔精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对受者存活、移植物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猪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猪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早期自然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和组织病理改变。方法 30头猪作为供受体,血管吻合采用移植物的腹主动脉段和门静脉与受体肾以下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分别吻合,十二指肠与受体膀胱侧侧吻合,输尿管置管外引流。监测受体的空腹血糖、尿淀粉酶和移植肾尿量,并观察移植物的病理变化。结果 15头受体中,13头获得移植成功。排斥反应发生时,尿淀粉酶的改变明显先于空腹血糖和移植尿肾尿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他克莫司(FK506)联合霉酚酸酯(MMF)应用于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初步经验. 方法 胰肾联合移植患者14例,术后应用FK506 0.07~0.15mg·kg-1·d-1加MMF 1.0~1.5 g/d加泼尼松25 mg/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每周测定口服FK506后全血峰谷浓度,依此调整剂量维持最初3个月内FK506全血浓度峰值10~20 μg/L,谷值5~15μg/L.并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的肝肾毒性. 结果 9例患者术后胰肾功能恢复良好,早期无排斥反应发生,血糖及肌酐水平恢复正常.随访18~70个月,平均34个月.存活1~3年者3例,3年~者1例,4年~者1例,>5年者4例,胰肾功能良好,血糖正常,均未使用降糖药.1例因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天切除移植胰腺,随访2年肾功能良好.4例死亡,死因分别为术后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呼吸骤停、急性排斥反应及十二指肠瘘.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各时期FK506全血峰、谷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发生肾脏急性排斥反应4例次,肾毒性2例次,肝毒性1例次. 结论 FK506与MMF在药效上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于胰肾联合移植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能有效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液空肠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外科技巧和临床应用.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共施行了10例胰肾同期联合移植术(SPK),供体胰、十二指肠和肾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方式获得,经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对胰腺及十二指肠同时快速灌注降温.移植胰的外分泌采用胰十二指肠一空肠内引流吻合方式.术后早期均以抗CD2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诱导治疗,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10例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供体胰十二指肠和肾的热缺血时间为(5.9±2.6)min;移植肾平均冷缺血时间为(5.2±2.2)h,移植胰平均冷缺血时间为(9.3±3.6)h.术后3例出现移植胰伤口感染,经治疗后3~12周愈合.2例出现胰十二指肠一空肠吻合口出血,均经保守治疗止血而治愈.未发生与胰液引流相关的外科并发症.1年内3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2例经激素冲击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而被逆转;1例顽固性急排患者术后39 d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过程中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9例均痊愈,随访6~12个月,完全停用胰岛素.结论 获取质量良好的供体器官及合理血管整形,是保证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前提;改进的胰液空肠外分泌引流术式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胰肾一期联合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并发晚期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疗效,并探讨分析术后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 对5例糖尿病并发现期肾小功能不全者采用胰十二指肠肾一期联合移植。免疫抑掉方案采用激素,CsA及硫唑嘌呤或激素,CsA及骁悉三联用药。结果 联合移植后5例胰肾均发挥正常功能,病人均立即停用胰岛素,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以应,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4例分别发生胰周脓肿,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瘘,血尿等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我院移植中心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间共进行8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对此8例患者及接受同一供体对侧供肾8例肾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及移植物存活率为100%,无可证实排斥反应发生。术后8例患者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7例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于术后第52天肾功能恢复正常。对应8例单纯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后,于术后50d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余7例患者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肾功能均正常。结论肝肾联合移植肝脏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植免疫研究的深入和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物的存活,特别是短期存活已有明显提高,但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发生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比例逐渐升高,其较高的移植肾失功率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与30年前相比,我们对于急性排斥反应、难治性排斥反应诊断与监测的策略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482例肾移植供肾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供肾组织病理表现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等移植后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观察 482例移植肾供肾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 ,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71例 ,其中 16例 (2 2 .5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 ;慢性移植物肾病 17例 ,其中 7例 (41.2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 ;不明原因血肌酐升高 3 9例 ,其中 7例 (18.0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移植肾供肾的不良改变与急性排斥的发生以及临床血肌酐升高无关 (r≤ 0 .3 ) ,某些不良改变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r>0 .3 )。 结论 移植肾供肾组织常规活检有助于及早发现不良因素 ;供肾组织的一些病理现象与术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及某些临床异常表现无相关性 ,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病理学特点。方法移植肾病人20例,根据移植肾术后排异情况分为正常组和排异组,每组各10例,记录不同肾组织的ICAM-1与ESM-1和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持续改善直至恢复正常水平,排异组在出现排斥后出现移植肾功能下降,两组术后1天、3天、7天与1个月的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肾组织的ICAM-1与ESM-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和90.0%,排异组分别为10.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肾排斥反应比较常见,ICAM-1与ESM-1病理学表达阳性率与排斥反应程度相关,与肾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2006年1月18日为1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衰竭并发肝硬化早期肝癌的患者实施1期肝肾联合移植;2007年2月8日为1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胰肾联合移植。两例患者术后移植肾都出现了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急性排异反应情况。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辨证论治为主,采用中医药调治,既增强了患者体质,又减轻了大器官联合移植排异反应,两例患者的移植肾功能成功恢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胰液空肠引流术式胰肾联合移植(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0例胰液空肠引流(ED)术式胰肾一期联合移植(SPK)的外科技术和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合并尿毒症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至2003年7月间完成改进的ED术式SPK10例,不做Roux-en-Y吻合。免疫抑制治疗术后早期采用四联诱导治疗(FK506/CsA MMF 皮质激素 ALG或抗CD25单抗),以后改为三联维持。结果1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移植肾功能即刻恢复,除1例移植胰功能延迟恢复外.余9例术后1周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1例术后6月带正常移植物功能死于心肌梗塞,4例存活已超过1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次。除1例难治性排斥未能逆转行再次肾移植外.余3例经激素冲击或()KT3治疗均获好转。并发症情况:出现腹腔感染与切口感染各2例,肾周血肿1例,分别经手术探查或引流换药治疗后愈合。结论改进的ED术式胰肾联合移植安全、简单,无严重外科并发症,是值得推广的治疗IDDM合并尿毒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