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2.
五、养阴保津是治疗温病时必守的法则吴氏在温病条辨的条文中或自注中,前前后后化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什么情况下伤阴,什么原因下乏津,什么条件下养阴,什么药物增液等等,其目的无非是阐述温病的养阴保津法则。吴氏认为温病的特征为“温证”“热证”,“热甚”则伤人之阴液而表现“伤阴乏液”证,以此、养阴保津则成为温病的治疗法则。在“养阴  相似文献   

3.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诫不可误表,不可妄攻,以防耗津伤阴,切忌辛温解表,注意保津液,保胃气,而慎于涌吐,当下则下,而不可妄下。对于阴亏当下者,宜用增水行舟的润下救津法,避免误治。因此我们对于温热病伤津耗阴这一基本病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存津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温病学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温病各个阶段中,由于温邪极易化燥伤津,只有重视保存津液,才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分别就“何谓‘津液’”、“津液与温病之关系”、“温病伤津之表现”、“顾护津液——温病治疗要领”、“温病保津存阴诸法”等5个方面加以阐述。温病初期阶段,以清邪为主,但应注意避免损耗津液;极期阶段,治疗仍以清邪为主,但还应适当加用养阴生津之品,以补充被损耗之津液;后期阶段,由于津液历受温邪戕害,此时救阴即为急务。即温病的治疗,从初期阶段经极期阶段至后期阶段,用药从清邪为主、存阴为辅渐转为存阴为主、清邪为辅,切实做到护津液于未伤,养阴津于己耗,救真阴于将竭。  相似文献   

5.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化燥伤阴贯穿始终,并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津液固存对温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保护阴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温病发展的阶段不同,伤津情况不同,养阴保津的方法也各有所异.临床共有保肺胃之津、勿过汗伤津、清热保津、急下存阴、壮水增液、增水行舟、以及保津配合现代医学的补液疗法等7种保护阴津...  相似文献   

6.
论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温病的保津养阴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了历代医家对保津养阴法的认识和其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保津养阴法的作用原理,指出温病的保津养阴法具有生津养液、增液润肠、养阴透邪、补阴敛阳等作用,并提出了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养阴存津治法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伤寒发病、传变过程中,不仅有寒盛阳虚证,亦有热盛津伤证。《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存阴液”的基本精神,在治疗上开养阴保津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张仲景用养阴存津法治疗伤寒,既有补法滋阴生津,尚有将其地汗、吐、下、和、温、清等其它治法之中。既有用养阴药物滋阴生津,尚有不投养阴之品,亦获护阴存津之效,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对温病卫气营血的治疗,取其在卫辛凉轻清透邪之剂,在气、在气(营)血两燔时,宜用甘寒救津之品。病邪深入下焦,伤及肝肾,水竭液涸,宜用甘寒生津,成寒滋肾。滋阴熄风。甘酸敛津之法.清邪热以保津。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伤寒论》“扶阳气”的治疗法则及其途径作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与阐发。而对其“存津液”这一几乎体现于全书的每个章节字里间的微言大法,则论及较少。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一、祛邪不忘护阴保津发汗、攻下、涌吐、利小便是《伤寒论》祛邪疗疾的主要方法。如麻挂之汗治疗太阳表证;承气之下治疗阳明实证;瓜蒂之吐治疗胸膈痰实证以及五苓散之利小便治疗膀胱蓄水证等。然祛邪诸法不当用而用之,或当用而过用之,均有伤津之弊。仲景深究此理,故每于运用祛邪诸法时,始终不忘护阴保津之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12.
滋阴疗法曾滥觞于历代古典医籍中。自《内经》以降,下迄仲景、丹溪、景岳诸贤哲,其论滋阴者,都有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太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从而为滋阴疗法确立了基本法则。汉代张仲景根据外感六淫阴阳胜复的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可以化寒伤阳,亦可化热伤阴,故在温热救阳的同时,也重视益阴护津,并将养阴方药巧妙化裁于其它治法当中,为养阴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3.
温病乃人体感受四时温热病毒而致的一类急性热病。由于温热病毒为阳热之邪,极易逼津外泄而作汗,而汗系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故温病过程中汗液丧失的程度、汗证治疗的当否,与温病的转机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汗之生理病理来认识汗证治疗与温病保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孟英养阴保津学说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孟英乃晚清浙江名医,尤精于温病,从王孟英的著作及现存16卷临床医案中,可以看到养阴保津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王氏一生的临证过程中,王孟英养阴保津学说可归纳总结为平淡清养、泻阳补阴、行气布津、未伤先护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温病邪热炽张,以阳明为最烈;阴液消烁,以少阴为尤甚。故温病治疗关键在泻阳明救少阴。吴鞠通氏继仲景之学,立五承气法泻实顾虚,邪正合治,对阳明温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之证,在治疗上开拓一大法门。其所立诸复脉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少阴病救阴之法,补仲景所未备,为后人所师法。今就吴氏泻阳救阴方治,试作浅析。请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16.
浅谈温病养阴法临床应用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养阴“养阴”一词 ,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其原意要人们顺应四时阴阳以摄生。“养”即补养 ,养阴就是侧重于滋补人体之阴液。用生津养阴之品来滋补阴液的方法 ,称为养阴法 ,又叫育阴法、益阴法。从广义上来说 ,人体的精、血、津、液皆属于阴液的范畴。因此 ,养阴法即是用生津养液、补血填精作用的方药 ,达到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目的。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所谓“存一份津液 ,便有一份生机” ,所以养…  相似文献   

17.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18.
一、问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四时温病为什么有季节性的特点? 2、为什么说湿热类温病是湿与气的关戒, 3、温病治法中怎样体现“审因论治”“守机定法”“通常达变”的? 4、’温病发热有哪些类型?其诊断意义有何不同? 5、简述绛舌诊断意义。 6、从证候病机、治法方药上分析对比热灼真阴三证。 7、试对比“暑入阳明,津气耗伤”与 “暑伤津气”证候病机之异同。 8、伏暑卫气同病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在病机、证候上有何异同?二、原文(20分) 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己经化热昔贤以…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温病”等范畴,其病机多由于素体亏虚,卫表不固,温邪病毒乘虚由表或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后伤及于心。初期病邪多在肺卫,邪正交争,表现为热毒炽盛之实证,如失治或误治,则病邪入里,伤津耗气,侵及心肾而延变为气阴两伤之虚证。  相似文献   

20.
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性味上,多选用甘寒、酸甘及咸寒之药,体现了甘寒养阴、酸甘化阴及咸寒滋阴的组方法则。并体现三焦分证用药特点:上焦主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生津药配伍甘凉生津之味;中焦主选甘、苦、寒之药,重救胃阴;下焦主选甘、咸、酸、苦、寒、平之药,以滋补肝肾之阴,并顾及肺胃之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