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6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观察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根据彩色多普勤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判断是否存在LVH.结果高血压伴LVH者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SBP)负荷明显高于非LVH者[(88.4±11.6)vs(79.8±13.4),P<0,05;(85.3±12.5)vs(75.4±11.4),P<0.01及(87.4±13.8)vs(78.4±14.4),P<0.05],其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检出率达58.8%(10/17),明显高于后者(18.6%,8/43,P<0.005,x2=9.38).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日间、夜间及24 h SBP、舒张压(DBP)负荷呈正相关,其中与SBP负荷的相关性又高于DBP,而与夜间SBP、DBP下降百分率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伴LVH者日间、夜间及24 h SBP负荷值明显上升,其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检出率明显高于非LVH者.提示高血压LVH与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HCKD患者的血压特点。[方法]选择HCKD的非透析患者92例,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EHC)患者34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两组患者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CKD组患者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24 h SBP和DBP、夜间SBP和DBP、日间SBP的血压负荷值,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变异性均明显高于E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BP、DBP夜间下降率EHC组大于HCKD组[(11±12)%vs(2±12)%,(10±7)%vs(3±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HCKD病患者的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24h无创伤性全自动动态血压记录仪,对脑梗塞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进行观察。受试对象:脑梗塞组35例,高血压组42例。结果表明:(1)脑梗塞的血压昼夜节律明显减弱或消失,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夜间下降值明显小于高血压组,夜间下降率小于10%者明显大于高血压组(P<0.01)。(2)高血压与脑梗塞昼夜的波动规律明显不同,前者呈双峰双谷型,日间血压上升,夜间血压下降趋势。后者的峰谷消失,两组最高峰相比无差异(P>0.05),夜间低谷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124例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状态属非勺型的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和午后服药两组.两组均选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北京降压0号),一次一片,每日一次,用药8周,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 清晨服药组治疗前后夜间平均收缩后(SBP),分别为(147.9±5.7)mm Hg,(127.9±3.4)mm Hg(P<0.001);午后服药组治疗前后夜间平均SBP分别为(148.8 8.1)mm Hg,(126.8±5.9)mmHg(P<0.001).清晨服药组治疗前后夜间平均舒张压(DBP)分别为(94.7±4.0)mm Hg,(79.6 3.4)mm Hg(P<0.001);午后服药组治疗前后夜间平均DBP分别为(95.5±4.8)mm Hg,[74.5±4.1)mm Hg(P<0.001).两组SBP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2.90%,85.48%(P<0.01);DBP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4.52%.87.10%(P<0.01).结论 午后服药组不仅能24h平稳降低血压,而且能显著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昼夜节律.方法 对89例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56)和非H型高血压组(n=33),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压[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SBP/24hDBP),日间平均SBP/DBP(dSBP/dDBP)、夜间平均SBP/DBP(nSBP/nDBP)、清晨6:00-9:00点平均SBP/DBP(mSBP/mDBP)、夜间23:00-24:00点平均SBP/DBP(mnSBP/mnDBP)]及变异性(包括24hSBPV/24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mSBPV/mDBPV、mnSBPV/mnDBPV)、日间/夜间平均心率、SBP/DBP杓形比例及血压晨峰(MBPS)的变化.结果 H型高血压组24hSBP、dSBP、nSBP、mSBP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而24hDBP、dDBP、nDBP、mDBP均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型高血压组24hSBPV、24hDBPV、dSBPV、nDBPV、mSBPV与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SBP杓形比例及平均MBPS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结论 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一定范围内增高,与昼夜节律性改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围绝经期职业女性血压波动的特征.方法: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45~55岁.按病史分:①围绝经期组91例,初诊或诊室偶测血压≥140/90 mm Hg,以往无高血压病,无高血压家族史;②高血压组86例;③对照组48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围绝经期、高血压组、对照组24 h SBP分别为(133±10)mm Hg、(136±13)mm Hg、(108±10)mm Hg;白昼平均SBP(136±12)mill Hg、(138±13)mm Hg、(111±10)mm Hg;夜间平均SBP(103±10)mm Hg、(130±17)mm Hg、(101±10)mmHg;围绝经期组与高血压组夜间SBP均值比较P<0.01,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白昼SBP均值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夜间血压下降率对照组长柄勺型;围绝经期组收缩压呈深勺型;高血压组明显勺型变浅.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鉴别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病还是血管收缩失调所致,血压波动以白昼收缩压增高为主,对临床合理用药及护理指导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评价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肾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89例轻中度肾性高血压患者,口服替米沙坦80 mg,1次/d,疗程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治疗前后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药后患者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BP、DBP夜间下降率用药后大于用药前[(10±9)%比(2±8)%,(8±10)%比(3±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肾性高血压有效、平稳并能恢复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应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有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进45-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8例患有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BH250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监测次数、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24h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及24h血压总负荷。结果:与无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64例相比,脑卒中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组的24h血压波动昼夜节律大多数消失,而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基本存在。结论:脑卒中患者血压波动昼夜节律大多消失。了解其24h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对辨别具有潜在危险的高血压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对45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27例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脑卒中组较无脑卒中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负荷值,两者均呈非杓型,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昼夜节律消失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Lodoz)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Lodoz共4周,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治疗4周后,“杓型”和“非杓型”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9.57/7.75mmHg和12.61/9.88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0.59/8.20mmHg和10.91/8.00mmHg,“杓型”和“非杓型”组间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杓型”组夜间SBP/DBP降低6.12/5.65mmHg,“非杓型”组降低17.33/13.61mmHg,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3)“杓型”组的夜间SBP/DBP下降百分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昼夜曲线仍为“杓型”。“非杓型”组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比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SBP/DBP的夜间下降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d)对“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SBP/DBP降低作用较明显,有益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郑金秀  郭进建 《黑龙江医学》2008,32(11):825-82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24h的动态血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中老年人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38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性鼻出血组患者日间SBP、DBP与夜间SBP、DBP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夜间血压升高者显著高于夜间血压正常者(P〈0.01)。夜间血压升高者发生鼻出血次数显著高于夜间血压正常者(P〈0.01)。结论对中老年人高血压并鼻出血的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很有必要,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鼻出血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病变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对595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并采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结果血压节律呈勺形(夜间血压下降>10%)及非勺形(夜间血压下降≤10%)者分别为180例及415例,非勺形血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为(0.95±0.24)mm,双侧颈总动脉最厚IMT为(1.02±0.31)mm,均显著高于勺形血压患者的(0.90±0.16)mm及(0.94±0.20)mm(P均<0.05),斑块发生率在非勺形血压患者为55.2%,显著高于勺形血压患者的41.7%(P<0.05).结论非勺形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较勺形者为重,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是颈动脉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国正 《医学综述》2012,18(23):4104-410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观察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故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疗法时,应注意稳定患者24 h的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其再入院率的关系。方法 :7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按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收缩期血压昼夜节律、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各两组间再入院率。结果:与未达标组相比,血压均值24h MBP、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其中24h SBP、24h DBP、DSBP、NSBP再入院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达标组较未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收缩期、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失常组较未失常组具有更高的再入院率。结论 :血压均值达标组及血压昼夜节律未失常组再入院率较未达标组相比明显降低,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其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马丽  王霞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11):1596-1596,159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症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426例、合并冠心病384例。对照组512例。比较两组间的动态血压变化特点。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在24h收缩压(24h SBP)、24h舒张压(24h DBP)、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脉压、24h血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病例组之间无差异。结论24h SBP、24h DBP、24h MBP、24h脉压、24h压力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对高血压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发展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