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含铂双药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有可能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之一。200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FLEX显示:与长春瑞滨/顺铂单纯化疗相比,长春瑞滨/顺铂联合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可显著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和治疗失败时间(TTF)。  相似文献   

2.
结肠癌K-ras突变与对西妥昔单抗耐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结肠癌K-ras基因突变导致对西妥昔单抗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基因测序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筛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阳性,同时K-ras基因呈突变型及野生型的结肠癌细胞各1株,应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方法)、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 V标记),检测西妥昔单抗(C225)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同时用K-ras呈野生型和突变型的结肠癌细胞株,分别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成HT29-C225、HT29-NS、SW620-C225及SW620-NS组,给予西妥昔单抗(每3天注射1次,每次0.5mL,共4周)。治疗后,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用TDT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用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及蛋白印迹(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移植瘤标本中EGFR信号转导通路中AKT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增殖及凋亡实验显示,西妥昔单抗对不同K-ras基因型的结肠癌细胞均未能显示细胞毒作用。而体内研究发现,西妥昔单抗能明显抑制K-ras野生型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但对K-ras突变型者抑制作用较差。对K-ras突变型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西妥昔单抗治疗组裸鼠的AKT基因表达率高于对照组。IHC及Western-blot显示,西妥昔单抗治疗组与对照组间AKT蛋白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但西妥昔单抗治疗组裸鼠的p-AKT表达率高于对照组。结论:K-ras突变状态与西妥昔单抗的疗效相关,K-ras突变型者EGFR信号通路中的衔接蛋白AKT呈自主激活状态,该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对西妥昔单抗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爱必妥(西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获准上市的靶向单克隆抗体,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大肠癌生物靶向治疗新药。在作用机制上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因而不但没有传统化疗药物那样严重的副作用,而且对于传统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耐药的晚期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爱必妥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逆转一部分患者耐药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健康。随着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的深入和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应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基于肿瘤分子分型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必将使更多的患者从治疗中获得益处,是未来胃肠道肿瘤治疗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在晚期结直肠癌中靶向治疗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是这些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以结肠癌为主的欧美人群.在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高,约占全部结直肠癌50%[1].并且由于直肠的特殊解剖结构,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血行转移(如肺转移).同时,直肠癌术式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着患者长期生存的生活质量.因此直肠癌的治疗较结肠癌而言要更复杂,更需要在多学科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针对直肠癌如何合理地应用抗血管生成类的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和抗EGFR单抗类的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是我们临床实践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三阴性乳腺癌缺乏ER、PR及Her2受体的表达,现有的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无法应用.相较于其他分子类型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仍较高.除发掘更有效的化疗药物及方案外,研究对三阴性乳腺癌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至关重要.目前已开发出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以贝伐单抗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希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为代表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药物及以iniparib、olaparib和veliparib为代表的PARP抑制剂.虽然这些药物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中都表现出出色的抗肿瘤活性,它们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却不甚理想.本文将就近年三阴性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不同分子靶点及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阳  屈翔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11):1304-1308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诊治近年来一直是乳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抗HER-2靶向治疗是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单克隆抗体类靶向药物曲妥珠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此外同类型靶向药物帕妥珠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抗HER-2新药的相关研究也进展迅速,无论在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还是晚期乳腺癌治疗方面均显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分子靶向治疗临床应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的疗效,本文总结了HER-2靶向治疗中若干临床应用策略,包括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转移病灶需要重活检进行HER-2重检测;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继续应用或者换用拉帕替尼均可获益;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推荐HER-2阳性大于1cm肿瘤辅助化疗同时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目前曲妥珠单抗标准治疗时间为1年;目前NCCN不推荐新辅助采取双重靶向药物治疗;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辅助、复发转移治疗阶段,均可能产生靶向治疗耐药,区分为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在临床实践中建议根据患者耐药类型选择后续靶向治疗,同时需要继续寻找耐药相关生物学指标,预测耐药的发生,从而使患者从分子靶向治疗中最大程度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原发性FSGS且接受过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1次或2次,单次剂量为375 mg/m ...  相似文献   

10.
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胃肠道肿瘤治疗中,被证实可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并延长总生存期.因此,其在局部进展期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被逐渐重视.曲妥珠单抗用于HER-2基因阳性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大量研究证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于KRAS基因野生型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延长总生存期;而贝伐珠单抗在KRAS基因突变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转化治疗中的作用正在评估中.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虽现有的证据显示,分子靶向药物在新辅助治疗中未能带来长期生存益处,但最终结论仍存议甚多.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的西妥昔单抗在二期临床研究中未能显示治疗获益,贝伐珠单抗的作用同样需要在三期临床研究后进一步证实.与晚期肿瘤单一治疗模式不同,在肿瘤综合治疗中,需要系统评估分子靶向药物与细胞毒药物、手术以及放疗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及协同作用,制定出科学并适用于临床实践的综合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金银花煎液外敷治疗西妥昔单抗致痤疮样皮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金银花煎液外敷治疗西妥昔单抗致痤疮样皮疹的效果.方法 对8例西妥昔单抗所致痤疮样皮疹患者采用金银花煎液外敷治疗,配合皮肤护理.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皮疹及疼痛、瘙痒症状缓解,未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 采用金银花煎液外敷治疗西妥昔单抗致痤疮样皮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姑息化疗进步甚微,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徘徊在8~10个月.随着人们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及信号传导通路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同时,胃癌的高度异质性致使临床实践中出现很多困难,如怎样合理地实施围手术期化疗、如何实现细胞毒药物和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中的个体化治疗等,应密切结合我国胃癌的具体情况.开展多中心、随机和前瞻性临床研究,充分认识胃癌的异质性,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加强转化性研究及多学科协作,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25%的病人在初诊时已转移[1];即使早期发现并接受根治的病人,也有约三分之一最终会出现转移复发,这些转移性结肠直肠癌(metastatic CRC,m CRC)病人的5年生存率常低于50%[2]。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显著改善了m CRC病人的预后,其生存期从单纯化疗的20个月提高到近30个月[1]。迄今为止,已有多个分子靶向药物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使用,包括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等。现就其各自不同的抗肿瘤作用和临床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5氟尿嘧啶(5-Fu)持续低剂量给药联合西妥昔单抗化疗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观察其抑瘤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 建立荷CT-26结肠癌Balb/c小鼠模型,分别给予持续低剂量5-Fu、常规大剂量5-Fu、西妥昔单抗、持续低剂量5-Fu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以及生理盐水,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重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小鼠生存期.治疗8周结束后取皮下肿瘤组织,以免疫荧光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 结果 与常规大剂量5-Fu治疗组比较,持续低剂量5-FU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无明显体重减轻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等毒性迹象,小鼠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持续低剂量5-Fu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抑瘤率分别达到55%及71%;肿瘤MVD值分别为4.13±1.85和3.52 4±45,较对照组降低73%及77%,明显优于常规大剂量5-Fu治疗组及西妥昔单抗治疗组.此外,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低剂量5-FU联合西妥昔单抗的给药方式靶向于结肠癌血管生成,不易产生耐药,增加了抑瘤效果,毒副作用小,动物生存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与肝癌血管生成存在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已逐步开展抗肝癌血管生成治疗.目前的研究表明,肝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有关,抗肝癌血管生成的药物研发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与抑制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开展,如贝伐单抗、索拉非尼、沙利度胺、西妥单抗等药物在临床取得一定的疗效,靶向分子药物相互联合治疗、靶向分子药物与TACE.联合治疗等治疗理念已逐步开展研究.本文对近年肝癌血管生成的相关因素,抗肝癌血管生成的机制和治疗方式、效果、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靶向治疗V-raf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体B(BRAF)V600E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将56例BRAFV600E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BRAF抑制剂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BRAF抑制剂和西妥昔单抗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果表明,对BRAFV600E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靶向治疗时,选择BRAF抑制剂和西妥昔单抗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是一个复杂的异质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很快。从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抗HER?2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治疗晚期乳腺癌,开创了乳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以后有多靶点药物拉帕替尼、血管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贝伐单抗相继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很多批准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索拉非尼等也有一些II期研究显示了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活性。另外,T?DM1等新药也在进行II/III期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研究表明,HER2阳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而应用分子靶向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此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针对乳腺癌HER2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先后批准上市,如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T-DM1等,使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就这些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对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U87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建立小鼠的皮下和颅内胶质瘤动物模型,予以尼妥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或联合两种抗体治疗,同时予以放疗,取各组实验肿瘤标本,计算相对肿瘤体积,比较治疗前后卫星肿瘤频率变化以及细胞增殖,比较各组以上结果的差异.结果 尼妥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可增强体内U87MG肿瘤放疗敏感性,h-R3tRT和C255tRT组的中位RTV分别为2.2及2.8,与对照组中位RTV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鼠接受抗体的治疗后,卫星肿瘤数量减少了40%~80%,h-R3tRT组及C255tRT组卫星肿瘤频率分别为(9、1~25)和(4、0~17),与对照组卫星频率(18、3~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尼妥珠单抗加强了放疗引起的增殖抑制为56.5%,而单独抗体组和单独放疗组分别为39.9和19.9%,而西妥昔单抗无论单独使用(7.8%),还是与放疗联用(21.7%),不产生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EGFR单克隆抗体可增强U87MG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氟尿嘧啶类药物、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抗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中的5类基础药物.根据不同的临床证据,其各自定位和彼此组合亦不相同.目前,结直肠癌药物治疗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包括:(1)开发新药与新型药物组合;(2)评估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结直肠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3)优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最佳配伍方案;(4)探索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模式.现结合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大会(ASCO-GICS)的相关数据,分别就以上问题作一简介,以示抛砖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