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不典型骨髓瘤的识别能力,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因临床表现及骨髓细胞形态不典型且CD20+的误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正确诊断、鉴别诊断的要点及误诊原因,并总结该类患者的特点.结果 患者因全血细胞减少就诊,伴脾脏大,无淋巴结肿大.初诊骨髓因取材欠佳,流式细胞学分析未见异常,根据骨髓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CD20+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应用R-COP及R-CHOP样方案治疗效果欠佳,经复查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并经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等,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结论 部分骨髓瘤患者细胞形态不典型且CD20+,有时不分泌或分泌少量免疫球蛋白(或轻链),易误诊误治,应综合骨髓瘤、淋巴瘤的其他免疫表型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无发热及浅表淋巴结肿大,CT证实脾多发占位性病变伴脾门多发肿大淋巴结.行脾、胰尾切除术,病理确诊为DLBCL,免疫分型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外周血和骨髓检查结果正常.脾切除术后给予联合化疗,随访1年处于完全缓解期.结论 原发性脾DLBCL罕见,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手术探查是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治疗首选脾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及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并发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例AITL并发EBV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为混合淋巴瘤(CL)患者,以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右侧腋窝肿物活组织检查示AITL并发EBV阳性DLBCL,予以8个周期化疗后达不确定的完全缓解;后续应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仍生存中。例2为不一致性淋巴瘤(DL)患者,以皮下结节起病,后出现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皮下结节病理检查诊断为DLBCL,右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AITL;接受7个周期化疗,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结论:AITL合并EBV阳性DLBCL罕见,临床症状主要以AITL的表现为主,存在T细胞及B细胞免疫表型特征,预后差,治疗方案主要依据预后较差的淋巴瘤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9年收治的3例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的CD5 - CD10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3例均为老年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脾大和血细胞减少,均在骨髓或淋巴结中发现CD5 - CD10 -单克隆B淋巴细胞。综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2例患者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1例患者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论:脾边缘区淋巴瘤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特征、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与其他CD5 - CD10 -小B细胞淋巴瘤进行仔细鉴别。新一代基因突变高通量检测和表达谱分析有助于不典型疑难病例的精准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下肢肿胀疼痛伴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 避免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收治的1例以下肢肿胀疼痛伴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 男性, 60岁, 因下肢肿胀疼痛就诊结合下肢磁共振成像(MRI)、PET-CT等影像学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诊断为原发性骨骼肌DLBCL。给予抗凝治疗控制血栓, R-CHOP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结论伴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骨骼肌DLBCL较为罕见, 对于疑诊病例应尽早采取病理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与淋巴瘤的关系,以提高对该罕见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胸膜DLBCL伴IT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因反复胸闷气促6个月入院,完善相关检查(B型超声、胸部CT、PET-CT、胸腔积液穿刺等),临床主要特征仅发现胸腔积液,无其他部位病变,肝、脾、淋巴结均正常,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为DLBCL。患者既往诊断ITP30年。确诊后行R-CHOP方案化疗6次,中期评估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疗效达完全缓解。结论原发性胸膜DLBCL较罕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和误诊,确诊须依据组织病理学证据。ITP可先于淋巴瘤发生,也可以和淋巴瘤同时发生,少数患者可在罹患淋巴瘤的过程中发生IT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方法。方法对3例 PSL 患者应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诊断,特别是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细胞分型以及行脾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例1以全血细胞减少、脾大入院;例2以上腹痛、巨脾入院,外周血和骨髓见异常淋巴细胞;例3以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入院,脾轻度大。3例均行脾切除术,病理结果分别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脾γδT 细胞淋巴瘤。结论全面准确地应用各种诊断技术,注重外周血和骨髓异常细胞、异常克隆的检查,严格掌握脾切除术指征,是正确诊断 PSL 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全髓增殖症伴骨髓纤维化(APMF)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APM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思路。结果 APMF起病急,进展较快,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大不明显,外周血呈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原始细胞,红细胞形态多正常;骨髓穿刺易干抽,骨髓活检示骨髓中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增殖异常,可见病态造血,伴有显著骨髓纤维化。结论 APMF是一种全髓增殖伴有明显骨髓纤维化的疾病,由于骨髓纤维化引起的骨髓液抽吸困难,故诊断有赖于骨髓活组织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兴化市人民医院2021年9月收治的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24岁男性,因巩膜黄染、尿黄入院,血常规提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根据骨髓活组织检查和脾脏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予4次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至截稿前口服西达苯胺维持治疗,病情稳定。结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罕见,好发青年男性,过度抗原刺激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与该病的发生相关,常浸润肝脏、脾脏,引起肝脾大,而淋巴结肿大少见,同时浸润骨髓,引起血细胞减少,常伴有胆红素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具有高度侵袭性,一般需要综合治疗,中位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不一致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例不一致性骨髓侵犯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以淋巴结肿大起病, 淋巴结活组织检查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穿刺及活组织检查证实骨髓为小B细胞淋巴瘤, 淋巴结与骨髓淋巴瘤组织学亚型不同, 确诊为不一致性骨髓侵犯淋巴瘤;给予R-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后, 2例患者疾病进展或复发, 疗效欠佳。结论不一致性淋巴瘤较为少见, 临床易漏诊, 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检测, 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由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叉头框转录因子O3(FOXO3)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人膀胱癌T24细胞转染FOXO3-pcDNA3.1和pcDNA3.1,分别记为FOXO3组、Vector组,将没有转染的T24细胞记为对照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FOXO3 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FOXO3蛋白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β-链蛋白(β-catenin)、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Vector组细胞中FOXO3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O3组细胞中FOXO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ector组细胞光密度(OD)值、细胞克隆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O3组细胞OD值、细胞克隆数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ctor组细胞中β-catenin、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O3组细胞中AKT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O3组细胞中β-catenin、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O3能够在体外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下调β-catenin和p-AKT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2.
苗杨  张金良  孙燕 《癌症进展》2019,17(1):90-92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羟考酮组(Ⅰ组)、盐酸羟考酮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术后1、6、12、24、48 h两组患者静息时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内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总体镇痛满意度。结果术后1、6、12、24、48 h,Ⅱ组患者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患者(P﹤0.01)。术后48 h内,Ⅱ组患者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Ⅰ组(P﹤0.01);Ⅱ组患者的盐酸羟考酮使用剂量低于Ⅰ组(P﹤0.05);Ⅱ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Ⅰ组(P﹤0.0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增强术后镇痛效果,还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0、200、400、800、1600 nmol/L的STAT3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JSI-124作用于恶性淋巴瘤细胞株Raji,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用半数抑制浓度的JSI-124作用于Raji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STAT3、磷酸化的STAT3(p-STAT3)、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随着JSI-124作用浓度的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为(615.62±52.98)nmol/L,故后续选用600 nm/L的JSI-124作用于恶性淋巴瘤细胞。600 nm/L作用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0 nm/L作用组(P﹤0.01)。600 nm/L作用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0 nm/L作用组,G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0 nm/L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期细胞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 nm/L作用组p-STAT3、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0 nm/L作用组,cleaved 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0 nm/L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阻断STAT3信号通路可促进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AB2相互作用蛋白(DAB2IP)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5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n=95)及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n=30)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种组织中DAB2IP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时间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胃癌组织中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DAB2I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1)。DAB2IP阴性组中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DAB2IP阳性组(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AB2IP和β-caten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535,P<0.01)。不同TNM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DAB2IP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β-catenin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B2IP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DAB2IP阴性表达组(P<0.05)。β-catenin阴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阳性表达组患者(P<0.05)。有远处转移和DAB2IP阴性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DAB2I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β-catenin在的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二者可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但β-catenin不能作为提示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合并恶性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例明确诊断为CML且合并恶性实体瘤患者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0岁(40~76岁).发病初7例患者CML处于慢性期,1例处于加速期;除1例仅给予羟基脲治疗外,其余7例均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8例患者中,同时性多原发癌(SMPC)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HMPC)6例;手术治疗2例,手术+化疗1例,化疗4例,同位素治疗1例.1例SMPC患者已死亡,1例治疗中;6例HMPC患者均在继续治疗中.结论 CML与恶性实体瘤之间的关系目前暂无定论,发病少但并不罕见,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治疗上应遵循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两条主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20例乳腺实性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行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的良、恶性肿瘤的增强程度、增强范围变化、增强边缘、灌注方式、造影剂分布和肿瘤血管图像特征情况,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BI-RADS分类情况,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价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于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增强程度、增强范围变化、增强边缘、灌注方式、造影剂分布和肿瘤血管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的BI-RADS分类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检查的准确度和对恶性肿瘤的灵敏度高于常规超声(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恶性肿瘤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造影检查对恶性肿瘤的特异度略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结论造影检查可在常规超声基础上提高对乳腺肿瘤BI-RADS分类准确性,提高了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依据,但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从超声检查操作和图像分析能力的规范性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临床治疗以传统化疗为主,但疗效有限,部分患者因体能状态差及合并疾病而不能接受化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AML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的AML免疫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TF-1、MIP-1α在PTM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PTMC的诊断提供新途径。方法选择PTC患者42例、PTMC患者45例及TD患者40例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所有患者经病理确诊并入组后,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TF-1、MIP-1α水平。比较三组患者血清TTF-1、MIP-1α结果差异。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将三组患者的血清TTF-1、MIP-1α水平分别制作ROC曲线,确定三组患者血清TTF-1、MIP-1α的临界限值。根据血清TTF-1、MIP-1α的临界限值,采用不同的组合(血清TTF-1、MIP-1α、血清TTF-1+MIP-1α)对所有患者分别做出PTC、PTMC、TC的诊断结果,计算血清TTF-1、MIP-1α、血清TTF-1+MIP-1α诊断PTM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比较不同方案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患者血清TTF-1、MIP-1α水平均明显高于PTMC和TD患者(P<0.05),PTMC组患者血清TTF-1、MIP-1α水平均高于TD组患者(P<0.05)。血清TTF-1指标的ROC曲线左侧拐点为(4.3μg/L),血清MIP-1αROC曲线左侧拐点为(55.6 ng/L)。血清TTF-1+MIP-1α诊断PTMC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纯的血清TTF-1、MIP-1α。结论血清TTF-1、MIP-1α与甲状腺癌变程度关系密切,血清TTF-1联合MIP-1α诊断PTMC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避免了高频超声诊断的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经验限制,诊断PTM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IPHC)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肿瘤(OET)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晚期O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和IPHC。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各次(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化疗后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后腹腔积液控制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于化疗后逐渐降低,时间和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术前和第4次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第2次和第3次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级以上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积液控制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3.8%,高于对照组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HC对晚期OET患者的腹腔积液控制满意,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认识。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合并左下肢动脉血栓的CNL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左下肢动脉血栓为首发临床表现.白细胞持续性升高,以中性分叶核及杆状核为主,CSF3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确诊为CNL。患者最终因左下肢截肢术后伤口愈合差且合并感染而死亡;结论CNL早期诊断困难,需与类白血病反应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相鉴别,CSF3R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