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发生高危因素及Clavien 分级在BC分类中的意义.方法 逐步回归法筛选BC发生的高危因素;对BC进行Clavien分级,筛选ClavienⅢb级以上BC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4.4% (26/181)的肝移植患者发生BC,其中ClavienⅢb级以上BC占84.6% (22/26).BC组的回归分析表明:T管留置(P=0.0090,OR=31.177),术后1d肝动脉阻力指数(RI1d)(P=0.0094,OR<0.001),术后1周肝动脉阻力指数(RI1w)(P=0.0013,OR>999.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该疾病的发生作用显著.ClavienⅢb 以上BC组的回归分析表明:RI1d(P=0.0065,OR<0.001)、RIlw(P=0.0022,OR>999.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该疾病的发生作用显著.结论 Clavien分级系统对胆道并发症的分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T管的放置增加了BC发生的风险,但并不会增加ClavienⅢb以上BC的发生.术后肝动脉血流异常的存在是BC尤其是ClavienⅢb以上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围手术期2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4例发生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患病率为6.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排斥反应(P=0.011)、肝动脉并发症(P=0.012)、术后1月的肝动脉阻力指数(RI)≤0.64(P=0.012)是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排斥反应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严密监测、必要的预防性抗凝治疗、规范的抗排斥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非肝动脉栓塞性胆道缺血性损伤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60例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病人术中、术后采用改善供肝血液循环的策略。结果:术后6个月内出现胆道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5/60),1例因拔T管时发生胆漏;1例经T管胆道造影导致胆道感染,胆泥形成;1例胆道吻合口渗漏。结论:肝移植术中、术后扩张血管、改善胆管微循环是预防术后早期非肝动脉栓塞性胆道缺血性损伤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及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181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81例肝移植病人中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6.6%(12/181);术后近期发生的7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5例为动脉血栓形成,2例为误伤右副肝动脉而继发的大面积肝坏死;术后远期发生的5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动脉血栓形成2例和动脉广泛狭窄3例。所有12例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中,接受再次肝脏移植者7例,3例行急诊肝动脉取栓术并重建肝动脉血流;2例进行溶栓治疗。因肝动脉并发症导致死亡6例,占该组肝移植病人死亡的28、6%(6/21)。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在肝动脉吻合中的应用以及预防或及时纠正血液高凝状态,可以降低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并发症的最常用方案。对已估计到即使行再动脉化术后肝功能也不能逆转的病人,应积极准备再次肝移植,且应在移植肝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出现之前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的17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围手术期45个独立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2例发生胆道并发症,患病率为18.6%,包括10例胆瘘,14例无胆瘘的胆管狭窄,5例无胆瘘或胆管狭窄的胆道结石,2例单纯胆道感染,1例单纯胆道出血.其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2(3~585 d)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排斥反应(P<0.001),慢性排斥反应(P=0.030),留置T管(P=0.005),术后1个月的肝动脉阻力指数(RI)≤0.66(P=0.026)是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严密监测、必要的预防性抗凝治疗、规范的抗排斥治疗、不留置T管的胆管重建方式有助于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张婷  任杰  郑荣琴  曾婕  廖梅  闫萍 《器官移植》2011,2(5):262-265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非肝动脉并发症的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表现,并与肝动脉并发症的CDFI表现作比较。方法采用CDFI检测肝移植术后患者,将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50,收缩期加速时间≥0.08s)的98例患者分为非肝动脉并发症组(36例)和肝动脉并发症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动脉的血流参数,包括阻力指数、收缩期加速时间、血流参数异常出现的时间及其治疗后的变化趋势等。结果非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肝动脉血流参数异常出现时间为7~284(中位数56)d,而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为1~588(中位数66)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比较,非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的肝动脉阻力指数较高,而收缩期加速时间较短(均为P〈0.01)。非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经抗炎、护肝、利胆、营养等保守对症处理,血流参数在(41±12)d内恢复至正常范围。肝动脉并发症组中有28例行肝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行肝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行再次肝移植术,1例手术解除肝门部血肿压迫,术后患者肝动脉血流参数均恢复至正常,另有26例患者未做手术,血流参数持续异常。结论肝移植术后的非肝动脉并发症患者会出现轻度、一过性的肝动脉血流参数异常,表现为阻力指数降低和(或)收缩期加速时间延长,但异常程度明显轻于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这种异常可能与急性排斥反应等非肝动脉并发症有关,经过保守治疗后,血流参数可以恢复正常,而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血流参数为持续性异常,需要手术纠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SS)不同时机治疗方式选择的临床效果,评价脾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警总医院191例肝硬化、脾脏增大,术前脾动脉直径/肝动脉直径≥1.5、但术中肝动脉血流≥30 cm/s的肝移植病人SASS发生率及临床表现。根据确诊时机和程度分别采取脾动脉栓塞、肝动脉与脾动脉或腹主动脉重新吻合、脾动脉结扎或脾脏切除,比较4种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7例(8.9%)病人确诊为SASS,绝大多数(16/17,94.1%)发生在术后15 d内。5例急诊行脾动脉栓塞后肝总动脉血流[栓塞前(16.6±3.0)cm/s vs. 栓塞后(39.3±7.7)cm/s,P<0.001]立即改善,阻力指数全部恢复到正常水平(0.5~0.8),未观察到相关并发症。12例继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病人取出血栓或溶栓后行肝动脉与腹主动脉吻合(4例)、脾动脉结扎(3例)或脾切除(5例);其中3例接受再次肝移植;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SASS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并行脾动脉栓塞是有效的补救措施,具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狭窄及其围介入治疗中的监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原位肝移植病人的超声检查资料,其中发生肝动脉狭窄并进行介入治疗的5例,并与同期血管造影对照。结果发生肝动脉狭窄病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见肝动脉纤细迂曲,多呈间断性星点闪烁状;近狭窄处肝动脉血流峰速(S1)升高(163.62±14.66)cm/s,远端动脉血流峰速(S2)降低(19.10±3.91)cm/s;阻力指数(RI)降低(0.38±0.07);收缩期血流加速时间(SAT)延长(98.00±9.41)ms;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当狭窄部分、全部解除时,肝动脉各段血流峰速均相应不同程度向正常恢复,S1为(73.68±8.81)cm/s;S2为(37.18±4.80)cm/s,而阻力指数仍长时间维持降低(0.42±0.06),SAT长时间维持延长(98.20±6.80)ms。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狭窄及其围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亲体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术后肝动脉栓塞(HA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于2001年1月至6月成功的对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了亲体部分肝移植。术中重视肝动脉吻合技术;根据红细胞压积(HCT)控制输血量;术后根据B超检查肝动脉血流及凝血相结果,选择不同的血浆输注,并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令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联合抗凝治疗。结果 6例肝移植后均健康存活,1例发生HAT,经急诊取栓并行肝动脉重建术后无效,再次肝移植后存活。结论 理想的肝动脉吻合、适当控制血制品和正确使用抗凝治疗,是预防LRLT后HAT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生HAT,应急诊取栓,进行肝动脉重建术,甚至进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及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Pittsburgh移植中心96例肝移植病人。结果 94例(97次移植)存活2d以上的病人,92例为端端+T管的胆道吻合,随访时间为5.8个月(0.3-10.2个月)。分析发现92例病人中8例有胆道并发症(8.51%);T管拔除时胆漏2例,术后早期胆漏2例,狭窄2例。75%胆道并发症有诱因,诱因:肝动脉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严重排斥反应;肝动脉血栓3例;供一受体胆管直径不匹配1例。冷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5例有肝动脉血栓和(或)狭窄>50%行再移植,另3例无肝动脉血栓和(或)狭窄<50%经皮穿刺和内窥镜+支架或行气囊扩张,所有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8.51%(胆-胆端端吻合+T管),胆道狭窄晚于胆漏,肝动脉检塞和(或狭窄是最重要的相关因素;无肝动脉栓塞和(或)狭窄,则无需手术治疗,若有肝动脉栓塞和(或)狭窄>50%,应尽早做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供受者处理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完成21例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资料。 结果 供者术后无死亡,发生并发症23例次,按照Clavien系统分级:Ⅰ级15例次,Ⅱ级8例次。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后,所有供者均痊愈。受者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7例,均经外科手术处理痊愈,术后1个月内死亡4例。移植物含肝中静脉4例,不含肝中静脉17例,两组受者1年存活率分别为75%与76%(χ2 = 1.000,P = 0.617)。 结论 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尤其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仔细术前评估,精细手术操作,合理地分配肝中静脉并保证移植物和残肝的功能性体积,术后密切监护、妥善处理并发症是供受者安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的保护胆道血供的修肝方法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原位肝移植病人97例,分为两组:常规手术病人57例,采用新的保护胆道血供修肝方法的病人40例。观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新的修肝方法的技术要点包括:胃十二指肠动脉根部1 cm不作游离;完全保留胆管周围的组织和格利森鞘;保留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变异的肝动脉。结果两组间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发生分别为14.0%(8例)和2.5%(1例)。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仍然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新的保护胆道血供的修肝方法可降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问题,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需要再次手术处理。预防和治疗胆道并发症对提高肝移植术的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综合因素所致,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肝动脉血栓形成后胆道并发症、活体部分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T管相关胆道并发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胆道并发症和动脉窃血综合征相关胆道并发症等。ERCP可作为胆道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的第1步。PTC、Roux-en-Y胆总管空肠吻合、肝管空肠吻合及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胆道并发症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同种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所施行18例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方式和技巧。结果15例行供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体肝总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体总动脉与受体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色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菜成或肝动脉狭窄,全部病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结论:成功的肝动脉重建技术防止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34例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术后2个月内门静脉、肝动脉、肝左静脉最大流速及肝动脉阻力指数变化情况,并观察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预后.结果 34例受者中,术后超声显示血管通畅者29例(85.3%,29/34),发生血管并发症5例(14.7%,5/34).29例血管通畅的患儿,术后第1天时门静脉最大流速(vmax)为(53.97±21.44)cm/s,肝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为(52.88±17.87)cm/s,阻力指数(RI)为0.73±0.09,肝左静脉最大流速为(40.53±25.07)cm/s.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1周时门静脉vmax、肝动脉PSV、肝左静脉vmax及肝动脉R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时门静脉vmax为(44.26±17.43)cm/s,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P<0.05);术后2个月时门静脉vmax为(40.31±26.29)cm/s,肝动脉PSV为(41.50±8.67)cm/s,均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P<0.01,P<0.05).5例血管并发症均发生在术后7 d内,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2例行取栓术,1例行溶栓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1例行取栓术,1例行溶栓治疗),5例中3例死亡.结论 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vmax和肝动脉PSV呈下降趋势;血管并发症发生时间早,发生率较高,活体肝移植术后7 d内至少应每天进行1次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早期发现线索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BC的时间特点及临床表现,对BC患者与未发生BC患者的早期有关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1例肝移植中发生BC 26例(14.36%),其中22例(87.9%)BC发生于术后1年内。BC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胆道梗阻和感染症候群,其ALP、GGT增加幅度较TBIL、ALT更为明显,术后早期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出现偏高或偏低。结论临床表现、发生时间、肝功能中TBIL、ALT和ALP、GGT增幅分离现象以及术后早期HARI的异常有助于BC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吻合的经验。方法 回顾悸分析20例原位肝移植术中影响肝动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 16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3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全部病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现存活15例。结论 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心跳供肝发生严重胆道缺血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朝阳医院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实施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中排除肝肾联合移植、二次肝移植、供受体ABO血型不符病例,统计人选病例131例,术后随访时间均>180 d.排除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再灌注相关性严重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心跳供肝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是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热缺血与冷保存协同作用于供肝,单独或同时延长热缺血、冷保存时间,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结论 无心跳供肝热缺血或冷保存时间延长的协同作用以及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热缺血时间带入拟合直线回归方程可预知冷保存时间的相对"安全"时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通过MRCP和ERCP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经内镜微创治疗1例1年后死亡,2例随访2年仍健康存活。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没有与肝动脉相关胆道并发症发生。热缺血时间>5 min,冷缺血时间>12 h,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呈明显升高倾向。结论保存性损伤和缺血性损伤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修肝时肝外胆管的血供和警惕变异血管的存在,不放置T管和肝动脉、门静脉同步开放可显著降低胆道并发症。MRCP、ERCP和肝活检是早期诊断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手段,内镜微创和再次肝移植则是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充足的肝动脉血供是保障肝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肝动脉血栓形成、肝动脉狭窄、肝动脉吻合口破裂等是原位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在肝移植术中正确辨别肝动脉变异、选择适宜的方式处理供、受体肝动脉并重建移植肝脏动脉血供,防止肝动脉并发症是肝移植术中关键步骤之一。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间,我们完成12例原位肝移植,取得良好近期疗效,本文总结肝动脉系统重建及预防肝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