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隐性胰胆逆流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06月~2011年04月经术中证实胰胆合流正常的86例胆囊癌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胆汁淀粉酶水平,并与术中探查结果、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测定随机抽取同期56例行手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胆汁淀粉酶及22例行PTCD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胆汁淀粉酶水平。结果〓本组86例胆囊癌患者,胆汁淀粉酶测定值为752.6±341.8 U/L,其中61例(70.1%)胆汁淀粉酶明显高于血清淀粉酶正常上限。胆囊结石患者胆汁淀粉酶测定值为76.7±68.3.8 U/L。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未发现胰胆逆流。结论〓胆囊癌中隐性胰胆逆流的发生率较高,胰胆逆流在胆囊癌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胰胆结合部先天性异常(APBD)病人胆囊癌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且发病年龄也较正常人群提前。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外中心统计1995-2007年收集的有CC长度或可供测量的胰胆管影像学资料共694份,APBD病人胆囊癌发病率也高达21.8%。目前国内外诊断APBD多以共同通道(CC)长度≥15mm作为金标准,而CC长度<15mm的“正常人群”胆囊癌发病特点文献报告则很少。在上述12年694份胆胰管影像学资料的统计中,除28例APBD病人以外,本研究将正常人群也分为短CC组(<6mm)及长CC组(6~<15mm),发现后者的胆囊癌发病率较前者高10倍。随机取两组部分病人的胆汁查淀粉酶浓度,长CC组也明显高于短CC组。说明无论是APBD还是“正常人群”,只要胆胰结合部因长度或其他原因造成胰胆反流,均可使病人胆囊癌的发病率增加。因此测定病人CC长度并检测胆汁淀粉酶浓度,可能是预测胆囊癌发病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胆囊胆汁淀粉酶了解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胰胆返流的发生情况,探讨胰胆返流在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抽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胆汁并检测淀粉酶水平,与同期手术的胆囊息肉患者的胆囊胆汁淀粉酶进行比较.结果 109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胆汁淀粉酶水平为(487.4±2 439.1)U/L,32例高于血清淀粉酶正常上限(200 U/L).2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胆囊胆汁淀粉酶水平为(78.6±181.1)U/L,显著低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P<0.05),2例胆汁淀粉酶大于200 U/L .结论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汁淀粉酶水平及胆汁淀粉酶阳性比例均显著高于胆囊息肉患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胰胆返流现象高于胆囊息肉患者.  相似文献   

4.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临床症状出现晚,早期诊断困难.尽管诊断技术和手术技能不断改进,但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仍不理想,预后较差[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胆囊癌疗效的理想方法.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93例胆囊癌患者术前辅助检查结果,结合术中探查及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讨论胰胆逆流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胰胆分流术(endoscopic pancreaticobiliary separation,EPBS)治疗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OPBR)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石病微创外科接受EPBS治疗的31例OPB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行EPBS,术后胆汁淀粉酶均恢复正常,术后胆汁淀粉酶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8,66)U/L vs 1 091(276,2 400)U/L,P<0.05]。31例患者中1例出现术后胰腺炎,10例患者出现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无胆漏、胆道出血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3年,3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例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再次行ERCP取石;术后无胆囊结石复发,未发生胆囊癌、胆管癌。结论 EPBS是治疗OPBR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过程中取胆汁行淀粉酶(AMY)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中心拟行ERCP的部分患者在造影前行血清AMY测定,其中一部分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取胆汁行AMY测定。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组。结果 :胰胆管合流异常(AJPB)组胆汁AMY水平显著高于长共同通道(LCC)组及短共同通道(SCC)组,而LCC组胆汁AMY显著高于SCC组。AJPB组胆汁AMY显著高于血清AMY。结论 :胆汁AMY水平高低与胰胆管共同通道长度有关;胆汁高AMY水平是诊断胰胆反流的参考指标,检测胆汁AMY可作为诊断AJPB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共同通道长度未达到AJPB诊断标准,但胆汁AMY明显高于血清水平者,也应视为AJPB一样处理。  相似文献   

7.
胆汁癌胚抗原诊断胆系良恶性病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46例胆系病人的血清及胆汁癌胚抗原(CEA),发现胆石症与胆囊良性息肉胆汁及血清CEA水平均在15μg/L以下,统计学处理无意义。胆囊癌及胆管癌胆汁CEA水平均在20μg/L以上,明显高于血清CEA,且与胆石症及胆囊良性从胆汁CEA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作者胆汁CEA测定可为临床鉴别胆奶恶性病变癌胚怕提供一个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术后胰漏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胰漏的治疗方式。方法前瞻性收集42例胰腺手术后病人的腹腔内引流液行淀粉酶测定,严格以术后3d或者以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值大于正常血清淀粉酶测定值上限3倍作为胰漏诊断标准,将术后出现胰漏的病人分为3级,针对不同分级采用具体的治疗措施。结果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发生率为28.5%。其中Ⅰ级胰漏8例,占胰漏的66.67%;Ⅱ级胰漏4例,占胰漏的33.33%;未见Ⅲ级胰漏。Ⅰ级和Ⅱ级胰漏之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别(P〉0.05)。胰漏病人中无1例死亡,经相应处理,胰漏均能愈合,但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将明显延长(P=0.007)。结论胰漏应分级治疗,Ⅰ级胰漏通畅引流即可愈合,Ⅱ~Ⅲ级胰漏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与隐性胰胆反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隐性胰胆反流与胆囊癌变的关系.方法 检测34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血液和胆囊胆汁淀粉酶确定隐性胰胆反流.组织病理学观察隐性胰胆反流胆囊标本的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以及免疫组化观察胆囊黏膜上皮的增殖活性.结果 340例择期胆囊切除标本中隐性胰胆反流发生率为9.4%(32/340).32例隐性胰胆反流标本中发生胆囊癌1例.不典型增生11例.胆囊癌和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37.5%(12/32).对照组发生不典型增生发生率8.4%(26/308),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6).隐性胰胆反流的胆囊上皮的Ki67指数平均为24.4%,高于对照组13.2%(P=0.014).结论 隐性胰胆反流是胆囊癌发生重要的诱因.  相似文献   

10.
胆囊癌组织ER和PR的表达及其与血清E2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胆囊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阐明胆囊癌病人胆囊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与血清E2水平的关系。评价其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对20例对照组及36例原发性胆囊癌组分别进行了血清雌二醇(E2)及孕激素(P)水平的测定;采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辣根氧化酶(SP)免疫组化法对12例对照组及36例原发性胆囊癌组胆囊组织分别进行了ER及PR的检测。结果 ER及PR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态率分别为86.1%、75.0%,且与原发性胆囊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及肿瘤临床分期有关;胆囊癌病人血清E2水平与胆囊组织ER和PR阳性率及半定量分级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胆囊癌病人血清E2水平的异常升高及胆囊组织中ER和PR的过度表达在胆囊癌早期即出现,可能在胆囊癌的启动及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的发生时间及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收集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胰腺疾病病人临床资料,胰腺切除手术由同一医疗组完成,采用相同胰肠吻合方法。术后分别连续采集胰肠、胆肠吻合口旁引流液,进行淀粉酶测定。同时测定血清、T管内胆汁淀粉酶。采用国际国内认可的胰瘘定义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28例病人中,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异常升高85.7%(24/28),其中早期升高型42.9%(12/28),迟发性升高型7.1%(2/28),再次升高型(M型)28.6%(8/28),持续升高型7.1%(2/28)。术后发生胰瘘(ISGPF)12例(42.9%),均为A级胰瘘。经吻合口造影证实无胰肠吻合口瘘。结论胰肠吻合术后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升高比较常见,且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与术后胰实质胰液渗漏有关,仅少数病人可发展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胰瘘。  相似文献   

12.
胰胆反流(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PBR)常见于胆胰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胰酶原被胆汁激活后损伤胆管及胰管黏膜,引起急慢性炎症、结石和肿瘤等胆胰疾病。此外,胆胰合流正常的患者也存在PBR,称之为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OPBR),其病理改变与PBM一致。我们以胆胰管汇合部解剖为基础,综合PBR的影像学、内镜及胆汁淀粉酶等诊断标准,将PBR分为高位胆胰合流异常(high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HPBM)、低位胆胰合流异常(low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LPBM)及OPBR三种类型,并对其定义、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为PBR的精准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淀粉酶(amylase,AMY)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影像学诊断明确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50例,均行LC术,术中取胆囊胆汁3 mL,采用干化学法检测AMY,与血AMY比较,并对切除的胆囊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50例患者中胆囊胆汁AMY为30~3 020 U/L,平均(474.7±753.2)U/L,与血清AMY(64.3±17.1)U/L比,胆汁AMY明显升高(P0.05)。其中胆固醇性结石19例,胆色素性结石14例,混合性结石17例,胆色素性结石组和混合性结石组均高于胆固醇性结石组的胆汁AMY(P0.05)。腺肌症胆汁AMY水平高于非腺肌症的AMY水平(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存在胰胆反流,胆汁中AMY升高可能与结石形成及胆囊的病理学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隐性胰胆反流的发生率及其对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8年2月期间择期行胆道手术或行ERCP检查的956例患者常规作胆汁淀粉酶测定,对手术切除胆囊标本行病理检查,观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率.结果 754例患者中发现隐性胰胆反流75例,发生率为9.9%.反流组和对照组胆汁淀粉酶分别为(7701±20 378)IU/L和(16±51)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组中胆囊癌及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3.4%(2/58)和31.0%(18/58),均高于对照组(P<0.05).反流组中伴有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病例的胆汁淀粉酶值高于不伴有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的病例(9194±10 399 IU/L vs.2388±2745 IU/L,P<0.01).结论 在胆胰管汇合正常者中隐性胰胆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它促进了胆囊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患者胆汁淀粉酶值的变化,探讨ABP时胰胆返流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6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我院109例ABP患者临床资料,对ERCP术中胆管胆汁淀粉酶值(α值)、术后3 h血清淀粉酶值(β值)以及同时期16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中胆管胆汁淀粉酶值(α值)进行前瞻性分析。按ERCP治疗时总胆红素值将ABP组患者细分为黄疸组(64例,总胆红素≥34.2 μmol/L)和非黄疸组(45例,总胆红素<34.2 μmol/L)。按ABP发作至ERCP治疗时间将ABP组细分为72 h内组(61例)和72 h后组(48例);72 h内组又按ABP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29例)和重型组(32例)。结果 胆总管结石组与ABP组的α值存在统计学差异(U=4659.5;P<0.001);但黄疸组和非黄疸组(P=0.431)、72 h内组与72 h后组(P=0.475)、72 h内轻型组与重型组(P=0.823)各组间的α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72 h内组和72 h后组,72 h内轻型和重型组的α值显著高于β值(P<0.05)。结论 ABP患者存在明显且持续(超过72 h)的胰胆返流,可能与胰腺高分泌导致的胰管高压,以及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有关,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无关。而早期的内镜治疗有利解除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缓解胰管高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诊断和内镜治疗。方法对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收治的1例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术前进行的MDT讨论及病例诊治过程进行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因"上腹疼痛约10 h"入院,入院时影像检查发现存在明显的胰胆管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共同通道长约1.8 cm,但胰胆管汇合处明显受Oddi括约肌控制,胆汁淀粉酶值较血清淀粉酶值明显升高,经MDT讨论后对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还是胰胆管高位汇合仍有疑惑,行左肝外叶切除和胆总管探查术后经T管反复查胆汁淀粉酶值升高更为显著,再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术后胆汁淀粉酶值则明显降低,出院后随访半年未见异常。结论胰胆管合流异常临床诊疗指南中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和诊断标准有冲突且不够精准,胰胆间反流严重程度及胆汁淀粉酶值的变化可能更具有诊断价值;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可能适用于少数特殊类型胰胆管合流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道镜检查中发现胰管开口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分析16例病人的胆总管、胰管直径、胰管开口直径、胰胆管夹角、胰胆管共同通道长度,胆汁中淀粉酶含量。结果与结论胆道镜检查中能看到胰管开口的原因是这类病人的胰管较粗,胰胆管夹角较大,共同通道较长。本组16例病人胆汁中淀粉酶含量有14例高于200温氏单位,可能存在胰胆返流,这与胆总管囊肿和胆管癌及胆管结石的形成可能有关。在给这类病人行胆道手术时,为防止胰胆返流,应尽可能将胆总管下段横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6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的11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全部为医源性损伤,9例为经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时发生,术中即时发现;2例为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时发生,术后延迟发现。急症手术,均行近端胆总管空肠Roux-e-y吻合、远端支撑引流术。腹膜后放置多套自制双套管。术后双套管温盐水冲洗、生长抑素、静脉高营养及抗感染治疗。结果11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患者中8例(72.7%)5~7 d体温下降,引流液清淅并逐渐减少,引流液淀粉酶﹤50 U/L,2周内逐渐拔除引流管;有3例(27.3%)早期出现胰漏,引流液淀粉酶﹥140 U/L,患者均1周内胃肠功能恢复,逐渐实施肠内营养,支撑引流管内引流液逐渐减少。结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时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术后腹腔引流液的监测在诊断和治疗胰漏中的地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经我组手术治疗的93例胰腺肿瘤病人胰肠吻合口处的腹腔引流液,对其进行淀粉酶测定和细菌学培养。采用国际认可的胰漏定义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93例病人中28例发生胰漏,胰漏发生率为30.1%。单因素分析发现淀粉酶数值的增高趋势(P=0.004)、术后第3天的淀粉酶含量(P<0.001)、术后第7天的淀粉酶含量(P<0.001)、术后第7天的总胆红素(P=0.037)和结合胆红素(P=0.021)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术后第3天的淀粉酶含量(P<0.01)与术后胰漏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术后对胰肠吻合口引流液淀粉酶的动态监测十分必要,结合其他生化指标的监测,可较有效地获知早期胰漏的发生,对其进行有效临床干预,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汁淀粉酶的关系,对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后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经ERCP或MRCP检查诊断为胆胰管合流异常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胆汁淀粉酶测定值,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实验室检查、术后随访,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胆胰管合流异常胆胰疾病中存在一定的胆汁淀粉酶的异常,占总病例数的13.3%(20/150),术中胆汁淀粉酶升高组,采用内引流术、Oddi括约肌切开成型术或肿瘤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好,良性疾病术后症状无复发,恶性疾病术后生存质量较好.结论 胆胰管合流异常的患者行内引流术、Oddi括约肌切开成型术或肿瘤根治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