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髓外浸润的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017年11月收治的1例伴髓外浸润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MPA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诊断为MPAL伴髓外浸润,基因检测发现SET exon7-NUP214 exon17阳性,伴PHF6、SRSF2和NRAS突变。经强化疗方案治疗完全缓解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早期髓外复发,巩固化疗后缓解。结论伴髓外浸润的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MPAL预后差,易复发。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该类患者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初诊的46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CD45/SSC参数设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成人及儿童T-ALL患者治疗前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抗原MyAg+与MyAg-的T-ALL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其中的30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46例T-ALL患者中,T系表面抗原表达依次为CD7、CD5、CD2、CD3、CD8和CD4。干、祖细胞标志CD3 8、CD3 4和HLA-DR阳性率分别为100.0%、28.3%和32.6%。41.3%T-ALL患者表达MyAg+,以CD13(21.7%)和CD117(22.5%)最常见。可供核型分析的30例患者中核型异常者17例(56.7%)。MyAg+T-ALL与MyAg-T-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MyAg+组白细胞中位值、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MyAg-组(P<0.05),MyAg+组CD34+患者比例(52.6%)高于MyAg-组(11.1%)(P<0.01),MyAg+组脾脏浸润患者比例(36.8%)低于MyAg-组(66.7%)(P<0.05)。结论:MyAg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脾脏浸润及CD3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EITL)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特征、临床预后及治疗等。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5例MEI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5例均进行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原位杂交及T细胞克隆性评估检测,1例进行了二代测序(NGS)检测。临床随访2例。结果:5例MEITL均为中老年男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肠壁弥漫肿瘤细胞浸润,细胞明显亲上皮性。所有患者肿瘤细胞CD3、CD8、CD56、GrB均阳性,其他T细胞标志表达情况不一,其中1例CD30阳性,1例CD20阳性。5例EB病毒原位杂交均阴性。5例均检测到T细胞受体基因单克隆性重排。1例NGS检测到BCOR、JAK3、STAT5B、ATM基因突变。2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例首次发病行手术后7个月复发,再次手术,13个月后因肺、肝、腹腔广泛转移并腹腔积液死亡;1例穿孔急诊手术后1个月死亡。结论:MEITL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肿瘤抑制基因SETD2突变和JAK-STAT通路的1个或多个基因突变。MEITL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和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  相似文献   

4.
 淋巴瘤微小残留病( MRD)的准确检测对判断预后、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和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球蛋白(Ig)/T细胞受体(TCR)重排可以作为肿瘤特异性PCR标志用于MRD的监测。BIOMED-2 策略是欧洲协作组制定的标准化多重PCR反应方法。MRD的检测可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完成。对Ig/TCR重排监测儿童淋巴瘤MRD的原理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IL-TAL1基因重排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意义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发T-ALL患者资料,反转录PCR检测SIL-TAL1基因情况,其中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15例.比较伴或不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发病时的一般状况、免疫表型、肿瘤浸润程度、治疗反应以及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结果 与不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的患者相比,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高(P=0.029),白血病细胞多数表现为皮质T细胞表型(P=0.028),且容易伴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P<0.001)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0.001),早期死亡率较高[26.7%(4/15)比4.3%(2/47),P=0.011].与不伴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相比,伴有SIL-TAL1基因重排患者RFS及OS较短(RFS:2个月比12个月,P=0.007;OS:4个月比25个月,P=0.002).结论 SIL-TAL1基因重排是T-AL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需积极治疗,有条件者应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治愈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PML-RARα融合基因在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微小残留病(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诱导缓解及巩固维持治疗期间,采用筑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PML-RARα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长期随访的18例完全缓解(CR)患者,2例出现分子学复发。其中1例发生于CR1后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CR2后2个月再次出现分子学与血液学的复发,诱导治疗1个疗程获得CR3;1例发生于CR1后7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随访结束时生存期已达106个月。结论 在CR期定期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可早期发现分子学复发,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PD-1 分子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T-AL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2015 年12 月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提供的1 例T-ALL细胞、4 例健康志愿者提供的PBMC和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提供的人293T/PD-1 细胞,将T-ALL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B-NDG小鼠构建T-ALL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小鼠脾中获得的细胞是否主要是由T-ALL细胞组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ALL细胞中PD-1 蛋白的表达,用RT-PCR进一步验证T-ALL细胞中PD-1 mRNA表达水平。对T-ALL细胞中PD-1 基因进行SNP测序,以检测PD-1 基因DNA序列是否发生改变。在体外使用PD-1 抑制剂研究其对T-ALL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小鼠TALL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确认了该例疾病是T-ALL。T-ALL 细胞中PD-1 mRNA和蛋白均高表达(均P<0.01)。PD-1 基因的第5 个外显子的一个碱基由胞嘧啶突变成胸腺嘧啶。在体外PD-1 抑制剂对T-ALL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均无明显影响;PD-1 抑制剂上调抑癌蛋白IGFBP3 mRNA表达,降低促癌蛋白SULT1A3 mRNA表达(均P<0.01)。结论:PD-1 在T-ALL细胞中高表达,PD-1可作为临床上T-ALL诊断及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鼻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免疫表型、EBV感染及TCRγ基因重排,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诊断鼻NK/TCL48例患者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CD79α、CD20、CD56、CD3、CD45RO及EBV抗体研究其免疫表型;EBER探针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检测TCRγ基因重排。结果 48例鼻NK/TCL均表达LCA,CD3、CD45RO、CD56和EBV阳性率分别为44%、52%、73%和19%,CD79α和CD20均阴性;EBER阳性率为81%;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为19%。结论 鼻NK/TCL免疫表型不一致,并非所有病例CD56阳性,石蜡切片中CD3阳性定位于细胞质;EBER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提示它们可能为NK细胞来源;部分TCRγ基因重排阳性病例应为鼻NK样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行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的实验室和临床特点研究。方法 以多重 RT-PCR方法对98例AML进行MLL基因重排检测,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检测,对其中10例MLL基因重排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在98例AML中MLL基因重排者10例(10.2 %),其中2例MLL/AF6,2例MLL/AF9,1例MLL/AF17、1例 MLI/ELL,2例MLL/AFl0, 2例dup11q23。MLL 基因重排患者中7例为M5,2例为M4,1例为M2。其中3例有CD10或CD22淋巴系抗原表达。10例MLL 基因重排患者中8例接受治疗,6例获得完全缓解,监测相应的MLL 基因重排发现,持续阴性者可长期存活,持续阳性者很快复发,阳性者经强化治疗后可转阴。结论 多重 RT-PCR是临床检测 MLL基因重排较为精确和灵敏的方法,MLL基因重排的监测在AML在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发生于神经系统的髓外浆细胞瘤罕见。本研究分析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3例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EnVision法分析免疫表型(LCA、CD20、CD79a、CD3、CD7、PC、MUM1、CD138、Ki-67),PCR法分析IgH和TCRγ基因重排,并进行治疗随访。结果:3例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2例发生于大脑,均为男性,年龄为48和64岁。1例发生于T10椎管内,女性,29岁。影像学均提示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病理学特征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样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间质内血管丰富或形成血湖,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免疫表型:3例之瘤细胞均表达CD79a,PC和MUM1,均不表达CD20和CD3、CD7。基因重排分析结果显示IgH基因均呈单克隆性重排。结论: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分析能够帮助确定肿瘤细胞起源,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并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合并恶性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例明确诊断为CML且合并恶性实体瘤患者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0岁(40~76岁).发病初7例患者CML处于慢性期,1例处于加速期;除1例仅给予羟基脲治疗外,其余7例均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8例患者中,同时性多原发癌(SMPC)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HMPC)6例;手术治疗2例,手术+化疗1例,化疗4例,同位素治疗1例.1例SMPC患者已死亡,1例治疗中;6例HMPC患者均在继续治疗中.结论 CML与恶性实体瘤之间的关系目前暂无定论,发病少但并不罕见,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治疗上应遵循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两条主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作为试验组,以单用VAD方案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进一步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940例患者。试验组较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总有效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1,95% CI 1.30~1.59,P<0.01)。试验组在改善血红蛋白及降低β2微球蛋白(β2-MG)、M蛋白、骨髓瘤细胞方面较对照组有更好的效果。但试验组有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6,95% CI 1.04~1.78,P=0.024)。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比单用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研究发现,基因改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靶点。由于传统化疗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或正在开展临床试验。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的几种分子靶向药物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滤泡淋巴瘤(FL)是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总生存期接近15年.但如果出现难治、早期复发或转化,生存期明显缩短.2018年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公布多项关于复发难治FL治疗的最新数据,其中新型免疫治疗及靶向药物仍是关注焦点.文章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及评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足量长疗程预激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2例复发难治AML患者,采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其中15例采用地西他滨联合CAG预激方案治疗,17例采用地西他滨联合CHAG预激方案治疗,具体为:地西他滨25mg,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3天;阿糖胞苷10~15 mg/m^2,静脉滴注,每12 h 1次,第4天至第17天或更长;高三尖杉酯碱1 mg/m^2,静脉滴注,第4天至第10天或更长;阿柔比星8~10 mg/m^2,静脉滴注,第4天至第11天或更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200 μg/m^2,皮下注射,化疗前1 d开始,根据血象调整。观察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9例(90.6%),部分缓解(PR)3例(9.4%),总反应(CR+PR)率为100.0%(32/32)。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组CR 13例,地西他滨联合CHAG方案组CR 16例,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9)。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继发感染及发热等,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AP1与TET2蛋白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与CMML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07年5月上海市中美联合白血病协作组确诊的41例成年CMML患者现存的骨髓石蜡标本,采取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重新检测BAP1和TET2蛋白表达,同时收集同期确诊的40例成年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患者和20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现存的骨髓石蜡标本作为对照,采用相同方法检测TET2和BAP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41例CMML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BAP1和TET2蛋白表达间的关系,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41例CMML患者中,BAP1阳性表达率为31.7%(13/41),其中CMML-1型患者为28.6%(8/28),CMML-2型为38.5%(5/13);TET2阳性表达率为41.5%(17/41),其中CMML-1型患者为39.3%(11/28),CMML-2型患者为46.2%(6/13)。40例AMML患者中,BAP1阳性表达率为32.5%(13/40),TET2阳性表达率为35.0%(14/40)。20例IDA患者中,BAP1阳性表达率为5.0%(1/20),TET2无阳性表达。CMML-1型和CMML-2型患者间BAP1和TET2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3;χ^2=0.17,P=0.68)。CMML与AMML患者间BAP1和TET2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χ^2=0.36,P=0.64)。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CMML+AMML)和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IDA)间BAP1和TET2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1,P<0.05;χ^2=11.04,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AP1和TET2表达之间无相关性(r=0.35,P=0.27)。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 g/L)、单核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染色体异常核型是CMML不良预后因素。BAP1和TET2表达均与CMML患者的预后无关(χ^2=0.28,P=0.600;χ^2=0.53,P=0.460)。结论BAP1及TET2蛋白在CMML患者中均有较高阳性表达率,但其表达均与患者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含地西他滨化疗方案对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含地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的47例初治老年AML(M3除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药地西他滨组11例,地西他滨联合减量化疗组36例。分析治疗效果及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47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2例,中位年龄65岁(60~83岁)。地西他滨联合减量化疗组1个疗程总反应率高于单药地西他滨组[80.6%(29/36)比27.3%(3/11),χ^2=8.693,P=0.003],起效疗程数少于单药地西他滨组(u=3.133,P=0.002);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个月比12个月,P=0.950)。单因素分析显示达完全缓解(CR)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长于未达CR组(17个月比5个月,P<0.01);原发老年AML患者中位OS时间长于继发AML患者(16个月比6个月,P=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达CR是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HR=0.180,95% CI 0.085~0.382,P<0.01)。地西他滨联合减量化疗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发生率高于单药地西他滨组[69.4%(25/36)比36.4%(4/11),χ^2=3.902,P=0.048]。结论对于初治老年AML患者,含地西他滨化疗方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线粒体DNA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017年2月至6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的5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线粒体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校正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人类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mtDB)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 共发现42个突变位点,其中D-loop区占52.38%(22/42),ND4L区占9.52%(4/42),ND5区占2.38%(1/42),Cytb区占26.19%(11/42),ND1区占7.14%(3/42),COⅡ区占4.76%(2/42).结论 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线粒体DNA存在较高突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阻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0、200、400、800、1600 nmol/L的STAT3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JSI-124作用于恶性淋巴瘤细胞株Raji,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用半数抑制浓度的JSI-124作用于Raji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STAT3、磷酸化的STAT3(p-STAT3)、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随着JSI-124作用浓度的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为(615.62±52.98)nmol/L,故后续选用600 nm/L的JSI-124作用于恶性淋巴瘤细胞。600 nm/L作用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0 nm/L作用组(P﹤0.01)。600 nm/L作用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0 nm/L作用组,G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0 nm/L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期细胞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 nm/L作用组p-STAT3、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0 nm/L作用组,cleaved 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0 nm/L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阻断STAT3信号通路可促进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成年人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成年Ph^+ALL患者35例,其中联合化疗组21例,单纯化疗组14例。定期监测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析、染色体及融合基因等,评估疗效。联合化疗组4例患者第1次完全缓解(CR1)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联合化疗组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76%(16/21),单纯化疗组为36%(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4,P=0.033)。联合化疗组(除移植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4个月(2~18个月),单纯化疗组5个月(0.33~1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P=0.007)。联合化疗组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为8个月(0~15个月),单纯化疗组为2个月(0~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5,P=0.007)。4例移植患者中位OS时间26个月(22~39个月),中位DFS时间22个月(17~36个月)。结论Ph+ALL患者诱导治疗期采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可提高CR率,延长DFS及OS时间,为移植赢得时间与机会。CR1后有条件者及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