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成为今后GIST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GIST)肝转移可发生在各个风险级别和各个时期,并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期。GIST中肝转移发生率约为15.9%,其治疗一直以来是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病人预后,提高存活率。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外科治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是GIST肝转移病人的有效方法,明显延长GIST肝转移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TKI联合外科治疗是GIST肝转移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它可以起源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因其具有易复发和对传统化疗药物高度耐药的特性,治疗效果非常差。直至1998年发现c-kit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病的主要机制,继而发现口服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对GIST具有高效低毒的作用以来,彻底改变了原发和转移性GIST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大部分患者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基石,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大大提高了GIST治疗效果。对于手术可以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联合新辅助或辅助治疗改善了高危患者的预后:对于手术不可切除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有效地抑制、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即使行肝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得许多GIST肝转移患者有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因此,GIST肝转移的患者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外科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综合治疗是GIST的合理治疗模式。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诊疗制度,定期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形成稳定的治疗团队,能够快速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的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6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进行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12、18外显子突变;并对8例取得伊马替尼耐药瘤组织的患者进行2次检测.结果 在136例患者中,KIT突变111例(81.6%).其中外显子11突变95例(69.8%),外显子9突变16例(11.8%),未检测到PDGFRA突变的病例.KIT和PDGFRA野生型25例(18.4%).KIT外显子11突变最常见为5'缺失突变,共60例(60/95,63.2%),其次为点突变21例(21/95,22.1%);KIT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其中14例(14/16,87.5%)为常见的密码子502和503重复,而另外2例为罕见的密码子501和502重复.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晚期GIST患者和潜在恶性的GIST患者间突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部位GIST的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马替尼耐药GIST的检测中发现1例继发的KIT外显子17点突变(Asp820Val+Tyr823Asp).结论 KIT基因突变在中国GIST患者中常见,不同部位间KIT外显子11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T继发性突变发生于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胃肠管间质瘤为一种胃肠管最常见的原发性间质细胞肿瘤,具有偶发性及无症状性的特点.外科治疗仍是无转移胃肠管间质瘤的首选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针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能够改善该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1 流行病学特点 胃肠间质瘤(GIST)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Tran等调查了SEER数据库1992-2000年确诊GIST病人的情况,指出GIST按年龄校正的年发病率约为6.8/100万,54%为男性,46%为女性.肝转移和腹腔内播种是晚期GIS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源性的肿瘤,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有时难以评估。即使完整切除GIST后,部分病人术后仍容易发生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准确的评估GIST恶性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根据其预后因素制定了多种复发危险度分级标准以判断GIST预后的评估模型。GIST预后的影响因素有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数、肿瘤是否破裂、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物等。  相似文献   

11.
对于原发的且病灶局限的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治疗依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案。自伊马替尼被用于治疗GIST以来,对于广泛或巨大原发灶,以及复发转移的GIST病人,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如何把握两者联合治疗,至今仍有争论,尚须进一步探讨。由于伊马替尼对病人的凝血功能可能有影响,对于服药后的GIST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时,术中出血量可能较大,所以术前应先停药且纠正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胃肠间质瘤患者2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良性9例,12例潜在恶性或恶性,属中、高危患者,口服伊马替尼可提高生存率。结论手术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靶向药物具有延缓胃肠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裕隆 《腹部外科》2013,(6):364-366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些年实体瘤诊治中取得显著突破的肿瘤类型.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成功实现了从发现其发病机制到抑制或阻断这一过程的药物研发及应用的快速转化.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治过程,本身就是对于肿瘤转化医学这一新兴的医学研究模式极佳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梁寒 《腹部外科》2013,(6):369-370
影像学检查是复发转移GIST最常用的诊断方法.Chio标准更能客观反映靶向治疗后肿瘤的有效率.PET和MRI的扩散加权成像可以用于早期评估靶向治疗的疗效.靶向药物是复发转移GIST的首选,伊马替尼耐药后,特别是外显子9突变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疾病控制率.荟萃分析显示晚期GIST靶向治疗进展者接受手术治疗仍可延长生存,手术切除可能是可以手术的GIST肝转移病例最佳选择,射频治疗的效果次之.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手术可能是目前治疗转移复发GIST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长期以来外科治疗是首选也是惟一的治疗手段,随着GIST靶向治疗的到来,外科治疗模式也不断发展。无论是手术原则、手术技术、手术时机,还是手术联合靶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模式,都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发展。外科完全切除仍是原发局限可切除GIST治疗的金标准。而对于进展期GIST,靶向治疗的介入彻底改变了此类病人的预后。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进展期GIST病人,联合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主要手段。CT和MRI可方便、客观的反应GIST疗后改变,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评估方法。靶向治疗有效的GIST病灶早期以出血、坏死、囊变及黏液变为主要表现,此时体积可能缩小不明显甚至增大,RECIST形态学标准应用受到限制。新近结合强化CT值变化率提出的Choi标准以及欧洲通过大样本随访研究制定的EORTC/ISG/AGITG联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对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的理念。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磁共振扩散加权功能成像可在更早期评价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组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量化表征值的显著下降,成为GIST疗效评价及预测的潜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起源于消化道的软组织肿瘤。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现对于复发和转移性GIST以靶向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其完全缓解率<5%,绝大多数病人由于继发性耐药而出现肿瘤进展,因而对于能否通过手术改善病人的预后是当前晚期GIST研究的热点。手术在晚期GIST的综合治疗中地位、要点、适应人群需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重要的分子特征。对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对于诊断KIT阴性GIST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用于预测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此外,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关注于把基因突变状态作为判断GIST预后因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能够完全切除的277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理切片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结果277例患者中男性176例,女性101例,年龄20~81(中位年龄57)岁;肿瘤位于结直肠28例,小肠76例,胃173例。均予以肿瘤完整切除,其中局部切除98例,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64例。扩大切除术115例:3种切除方式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71.9%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复发转移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胃肠道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肿瘤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所致的急腹症,包括胃肠道梗阻、大出血、穿孔和肿瘤破裂等。GIST破裂致腹腔内出血临床上少见,诊断困难,通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行急诊手术。同时,肿瘤破裂病人预后很差。因此,需要对GIST破裂的诊治作进一步探讨。1肿瘤破裂的概念1999年Pera等~([1])首次报道胃GIST破裂导致腹腔出血并行急诊手术切除肿瘤的病例,随后,国内外文献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