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杞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74例共134眼,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7例(67眼)。A组于上方巩膜隧道做切口;B组于颞侧透明角膜做切口;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变化及角膜散光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周A、B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且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周、1个月A、B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刻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呈降低趋势,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且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视力,并改善其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2.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颞上方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源性散光发生情况。方法:收集在我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65例(212只眼),术后行视力检查和散光度数的测量,分析散光发生的情况及其与视力的关系,并进行为期24周的随访。结果:共有126例(126只眼)入组,110例患者完成了术后24周的门诊随访。术后1周~12周散光度数呈逐渐减小,视力逐渐提高,至12周时,散光度数和视力已渐至平稳。术后24周时,110例病例中有105例病例检测到的散光度数超过0.5 D,所有病例均为顺规性散光。术后24周的视力和散光度数负正相关(r=-0.705,P<0.05)。结论:颞上方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源性散光的产生影响较少,且产生的散光多为顺规散光,此种手术方式对基层地区白内障复明的效果较好,是基层医院开展白内障防盲工作的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另一组行常规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对该两组病例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小切口组术后三天,一周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同期常规大切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小切口组术后三天,一周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同期常规大切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角膜散光小、裸眼视力好、恢复快的良好效果,该术式无需昂贵仪器,手术费用低,适合于暂时无超声乳化条件的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术前散光≤2.0 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6例(18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手术切口位置将患者分为 A 组(88只眼)和 B组(98只眼),A 组在10~12点透明角膜做切口,B组则根据术前角膜曲率检查,选择角膜陡峭轴做切口;又根据术前散光程度是否≤0.75 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1、3月散光程度变化不明显。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B组中,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散光程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 对术前散光度≤0.75 D者,不同切口术后早期散光程度降低,晚期差别不大;但对于术前散光度为>0.75 D者,术后散光程度降低,在角膜陡峭轴行手术切口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4):340-342
目的:观察无缝线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防盲工程中白内障患者102例102眼,根据患者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51眼,采用无缝线改良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对照组51例51眼,行有缝线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分别观察术后1 d、1周、1个月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值和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1 d、1周和1个月,观察组的裸眼视力和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角膜水肿、后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少,观察组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实施无缝线改良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裸眼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适合在基层防盲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曾思明  陆可卫 《微创医学》2002,21(6):774-775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196例208眼应用小切口和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以术前后的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小切口组比常规切口组视力恢复快、散光小,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白内障手术后的效果。方法 分别对连续白内障病例82眼行5.5mm巩膜隧道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组)及74眼行10mm~11mm角膜缘切口的ECCE并植入IOL(大切口组)。比较二者之间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及术中并发症等临床效果。结果 小切口组术后视力明显优于大切口组且术后散光也明显低于大切口组(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能早期有效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角膜缘后巩膜隧道小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白内障治疗效果的影响,将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病例分成二组,大切口组23眼;小切口组42眼,并分别观察术后的情况。结果小切口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中角巩膜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明显优于大切口组,术后散光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切口组。提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可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及其它并发症,能早期有效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0.
杨菊珊  吕杰  刘鸿飞 《河北医学》2006,12(9):883-884
目的: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的效果。方法:以白内障术前检查,角膜曲率两垂直子午线K1和K2差值大于0.75D者,均作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最陡子午线作手术切口,观察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①视力:本组病例术后7d,裸眼视力0.1~0.4,7眼占12.07%;0.5~0.8 42眼占72.41%;0.8以上9眼占15.52%。②术后散光:3个月后作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比,58例58眼病人,术后散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视力好,散光度降低,病人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曾思明  陆可卫 《医学文选》2002,21(6):774-775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196例208眼应用小切口和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以术前后的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小切口组比常规切口组视力恢复快、散光小,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健强 《医学综述》2012,18(15):2533-253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两种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6眼),将其分为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检查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值,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结果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疗效方面优于透明角膜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飞  托西丽 《新疆医学》2012,42(3):35-37
目的:为了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大小以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40例(46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散光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一月、3月A组散光度数小于B组,术后3月两组散光均较术前有所减小(P<0.05)。术前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一月、3月A组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角巩膜隧道切口对角膜损伤更小,散光更小、更安全等优点。2.选择在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部分术后散光,对所在于午线角膜曲率有松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9例(83只眼),根据切口位置分为两组:1组为透明角膜切口39眼;2组为巩膜隧道切口44眼,分别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月行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结果:术后1周、1月手术源性散光1组均大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组散光>2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比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大,但术后3月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中透明角膜不同部位的切口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68例(78眼)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0例(24眼);B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24例(26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切口选择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24例(2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1周三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曲率引导下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抗青光眼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并有利于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68-1471
目的:观察和比较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与3.2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17眼,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切口组59眼行1.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组58眼行3.2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分别进行LogMAR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散光检查。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1d微切口组比小切口组视力恢复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术后30d角膜散光趋于稳定。结论:与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相比,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云南省红河州复明工程中的疗效。方法:选择云南省红河州复明工程100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随访并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散光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术后1周及1月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优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组,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眼压无差异,且两组术后均较术前眼压降低约3 mmHg(P<0.0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度数和性质均无明显改变(P>0.05),而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1周及1月角膜循规性散光比例明显增加(P<0.001);两组手术患眼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恢复过程相似。结论:在复明工程中,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安全有效,适于初学白内障手术的眼科医生操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恢复快、近期效果好等特点,随经济发展及严格培训,也是可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120例(142眼)老年性白内障行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与同期116例(136眼)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结果小切口组术后1周、2周、1个月裸眼视力≥0.5的眼数分别为106眼(74.64%),117眼(82.38%),130眼(9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切口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0.88±0.41)D,术后1周为(1.55±0.58)D,术后2周为(1.33±0.45)D,术后1个月为(1.08±0.46)D,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后平均角膜散光高于小切口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散光小的优点,适合基层医院及防盲工作中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分布以及矫正效果。方法以60例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为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患者均经过术前诊断,角膜散光1.00D,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中的患者根据散光轴位置行顺规+9点逆规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治疗,B组行常规上方角膜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矫正视力水平、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水平。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术后的视力水平均提升,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A组的散光矫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选择不同的位置切口,能提升疗效,确保安全,更加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闾志勇   《中国医学工程》2013,(9):144-144,146
目的探讨分析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白内障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1例。试验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力、角膜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1周、1月及3月的视力与角膜散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良好,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