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我院 1997年 8月至 2 0 0 0年 8月收治子宫内膜癌 3 7例 ,均无使用激素史 ,并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 ,年龄 4 6~ 68岁 ,平均 ( 5 1 6± 3 8)岁。患者临床分期均在Ⅱb以内 ,无内科合并症及手术禁忌证。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分别采用 1982年及 1989年FIGO分期法。1 2 研究方法1 2 1 术前子宫MRI及B超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HorizonEchospeed 1 5T超导MR扫描仪 ,检查前患者阴道填塞纱布 ,膀胱适当充盈 ,采用盆强相控振线圈。图像检查包括平扫矢状位自旋回波…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是绝经后妇女易患肿瘤 ,平均年龄 6 3.1岁。而≤ 4 0岁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比例为 2 %~ 14 %。众所周知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特性与绝经后妇女显著不同。本研究旨在了解≤ 4 0岁妇女子宫内膜癌的特性 ,尤其是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 ,为此作者回顾性复习 1980~ 1998年经登记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 95例≤ 4 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历资料 :包括肿瘤分级和组织学分类、分期、治疗方法、吸烟、口服避孕药、BIM、病史和家族史、孕产次和存活情况。资料还包括患者被确诊子宫内膜癌后接受保守治疗者及其妊娠情况。95例患者平均…  相似文献   

3.
51例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处理方法 ,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 13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6 0岁 5 1例 (老年组 )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 5 0岁的 35例 (中青年组 )做对照分析。全部手术切除的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临床分期 ,Ⅱ期以上的分别为 2 9 4 %(15 / 5 1)和 11 4 %(4/ 35 ) ;组织分级G2 -G3分别为 6 8 6 %(35 / 5 1)和 45 7%(16 / 35 )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大于 1/ 2的分别为 43 1%(2 2 / 5 1)和 2 0 0 %(7/ 35 ) (P <0 0 1) ;5年存活率分别为 6 6 6 %和 91 4 %(P <0 0 5 )。结论 :老年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中青年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差 ,与临床分期晚和组织分化差有关。  相似文献   

4.
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 ,不同的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腺癌中有抑癌基因PTEN的突变或缺失 ,为 4 0 %~ 83% [1,2 ] 。本研究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 ,并与抑癌基因p5 3、原癌基因AKT进行对比 ,以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 :选取 1996~ 2 0 0 0年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30例 ,平均年龄 5 6 8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 ,手术病理分期 [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1989年 ]为Ⅰ期 15例 ,Ⅱ期 8…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术前、术后诊断差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分期一直采用手术病理分期,而其实质是通过手术全面探查,确定术后病理诊断,指导术后的综合治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术前、术后诊断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2年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38例的临床资料,对术前、术后的手术病理分期及诊断的差异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22.1%)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2例(17.6%)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10.3%)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5.9%)患者同时出现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4.4%)为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不符合率为22.1%。术后随访6~57个月,平均26个月,获访率100%,1例复发,1例复发并死亡。结论: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不仅对进行准确的手术病理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129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探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7年6月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129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3时段进行对比分析(第1时段:1989-1995年,290例;第2时段:1996-2003年,499例;第3时段:2004-2007年6月,510例)。结果(1)我院3时段年均收治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别为41、62、146例,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2)3时段<45岁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14.4%及18.6%,呈上升趋势(P<0.05)。(3)特殊病理类型(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所占比例第3时段上升至13.5%,高于第1时段的0.3%和第2时段的7.6%(P<0.05)。(4)每个时段内临床分期误差率以Ⅱ期为最高,3时段分别为80.5%、67.5%及77.8%。结论(1)子宫内膜癌发病逐年增多,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2)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所占比例显著增加。(3)子宫内膜癌临床Ⅱ期分期误差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8.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我院 14年中收治的 13例年龄≤ 45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认识。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8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6 5例 ,其中≤ 45岁者13例 ,占 2 0 %。1 2 年龄 ≤ 45岁组最小者 32岁 ,平均年龄 39.7岁。其中 ,32 35岁 2例 ,4145岁 7例。 >45岁组最大年龄 74岁 ,患病高峰年龄 5 15 5岁。1 3 婚育史  6 5例患者全部已婚。≤ 45岁组的 13例中 ,原发性不孕 7例 ,继发不孕 2例 ,妊娠≥ 2次者 4例。 >45岁组的 5 2…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Peng P  Shen K  Lang J  Huang H  Wu M  Cui Q  Jiang Y  Tan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79-682
目的 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和血清CA12 5测定 ,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 采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 13 3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进行评估 ,并分析 91例 (79例为Ⅰ期 ,12例为同期的Ⅱ~Ⅳ期患者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 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 术前B超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62 6%和 47 8% ,特异性分别为 67 7%和90 0 % ;术中肉眼观察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5 9 6%和 73 9% ,特异性分别为 76 5 %和 94 6% ;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70 0 %和 94 4% ,特异性分别 92 0 %和 97 7%。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患者血清CA12 5水平异常 (≥ 3 5kU/L)的发生率为 8% (6/79) ,Ⅱ~Ⅳ期患者的发生率为 5 8% (7/12 ) ,血清CA12 5水平异常的发生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期别有极显著相关性 (P <0 0 0 1) ,而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有一定帮助 ,其中术后大体标本测量的准确性相对较好。血  相似文献   

10.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目的 总结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52例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其分为≤ 3 5岁年龄组 (A组 ,17例 )与 3 5~ 45岁年龄组 (B组 ,3 5例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5岁以下内膜癌患者占内膜癌总数的 12 7% ,随年龄的增加 ,发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约 50 %的患者合并未产、不育、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增生 ,2 9%合并肥胖 ,2 3 %合并多囊卵巢 ,其中A组合并多囊卵巢的比例为 53 % ,合并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比例为 59% ,较B组明显增高 (分别为 9%、2 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按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标准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占 82 % ,其中A组均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 ;B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比例占 2 6% ,但除了分期有升高的趋势 (P <0 0 5)外 ,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治疗以手术为主 ,另有 2例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保留生育功能 ,获得缓解。 2例复发。结论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不育、月经失调、内膜增生、肥胖、多囊卵巢 ,表明其发生与雌激素有关 ;期别以Ⅰ期为主 ,尤其是≤ 3 5岁者 ,高危因素少 ,预后较好。对于早期 (Ⅰa期 ) 45岁以下内膜癌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或卵巢  相似文献   

11.
治疗子宫内膜癌除以手术为主并进行精确的手术-病理分期外,还应根据病情给予激素、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1]。孕激素因毒性低,可转化内膜而常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对于组织分化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激素治疗效果较好[2]。现对子宫内膜癌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子宫内膜癌24例,36-69岁,平均52.5岁,绝经后患者17例,占70.83%,病程3d-2年。主诉均为月经紊乱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所有病例均经电视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术确诊。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41例≤45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岁者占同期内膜癌患者的17.37%,随年龄增加发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患者中合并原发不孕者3例(7.32%),继发不孕者2例(4.80%)。合并高血压者1例(2.44%)。合并糖尿病者3例(7.32%)。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临床分期多为Ⅰ期,但≤35岁者和36—45岁者比较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段诊刮仍然是诊断内膜癌的有效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有高危因素者加辅助治疗。结论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不孕、肥胖等,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表明其发生与雌激素刺激有关。临床分期以Ⅰ期为主,尤其是≤35岁者,预后较好。对保留生育功能及保留卵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膜聚糖 (lumican)基因在正常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表达 ,并调节间质细胞分泌基质蛋白。基膜聚糖基因的表达异常可影响细胞基质的形成 ,促使肿瘤发展[1]。本研究对3 2例子宫内膜癌 (内膜癌 )组织及其周围正常内膜组织基膜聚糖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 ,以探讨基膜聚糖基因mRN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浸润、转移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3 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及其周围的正常内膜 ,取自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的住院患者。患者的年龄为 42~ 77岁 ,平均年龄 55岁。手术病理分期为Ⅰa…  相似文献   

14.
2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我们用腹腔镜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 治疗子宫恶性肿瘤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我院妇瘤科住院患者 ,其中子宫内膜腺癌 9例 ,子宫颈鳞癌 5例 ;2 6~ 5 4岁 ,平均 4 5岁 ;按FIGO 1998年标准 ,Ia期子宫内膜癌 3例 ,子宫颈癌 2例 ;Ib期子宫内膜癌 5例 ,子宫颈癌 2例 ;I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颈癌各 1例 ,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 ,按WHO标准 ,高、中分化癌 6例 ,低分化癌 8例。1.2 手术方法  ( 1)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头低臀高 ( 35~ 4 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中冰冻与石蜡病理在诊断肿瘤分化级别、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分型的符合率,以评估其在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术中冰冻与石蜡病理的组织学分化级别、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82.8%、90.1%和93.5%,仅有1例患者因冰冻与石蜡病理不符合导致手术治疗不足。结论:子宫内膜癌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在子宫内膜癌分化级别、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分型方面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以术中冰冻病理来决定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行分期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统计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手术分期的比例在提高。然而对于中危病例(深肌层浸润、组织学中/低分化、腹腔细胞学阳性、宫颈受侵)术后是否给予辅助治疗尚有争议。为评价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经全面的手术分期后不接受辅助治疗的临床结局,回顾性分析了1993~1998年间在Alabama大学医院计算机存档资料中所有初次手术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删除高危组织类型(浆液性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非上皮性肿瘤及术前行放疗的病例。手术分期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5年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3.5岁,获得随访的113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85.7%,5年生存率为75.1%,总体生存率为6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病理分期(P=0.009)、组织学分级(P=0.006)、淋巴结转移(P=0.025)、病理类型(P=0.001)与预后显著相关,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预后有显著相关性,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科相关原发性双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0例妇科肿瘤相关双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无家族性肿瘤史,中位年龄53岁(34~72岁),其中卵巢癌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7例,宫颈癌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2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平滑肌肉瘤者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及化疗。随访时间6~130个月,其中存活9例,死亡1例。结论:妇科原发性双癌的预后较好,主要根据妇科原发癌的病理分期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副中肾管发育异常而引起的部分性或完全性子宫纵隔 ,是较常见的子宫畸形之一 ,传统的疗法包括经阴道切除或开腹手术治疗[1] 。我院妇科宫腔镜诊治中心 ,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 12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院宫腔镜诊治中心对 12例子宫纵隔患者进行宫腔镜手术 ,其中部分纵隔 7例、完全纵隔 5例。患者年龄 2 2~ 34岁 ,平均 2 8 6岁 ,10例有自然流产 (流产 1~ 6次 )或早产史 ,1例有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史 ,2例伴有原发不孕 ,不孕时间 1~ 8年。2 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Ⅲa期和Ⅲc期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附件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收治的13例Ⅲ.期和12例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Ⅲ.患者13例,平均年龄59.6岁(39~73岁),腺癌10例,腺鳞癌1例,浆乳癌2例,复发3例,死亡2例,5年生存率65.6%;Ⅲc期患者12例,平均年龄56.6岁(32~72岁),腺癌7例,腺鳞癌3例,浆乳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6例,同时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4例,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复发转移9例,其中8例死亡,5年生存率14.5%.结论子宫内膜癌Ⅲc期预后明显差于Ⅲ,期,宫旁淋巴管或血管有癌栓及淋巴结癌转移仍是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行淋巴结切除术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和判定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