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惠泉 《河北中医》2008,30(5):501-501
<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阐述了少阴病的症状及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的证治.笔者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少阴阳虚为主的疾病多有取效.现选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由芍药、炙甘草、炮附子组成,功在复阳益阴,主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之证,症见脚挛急,恶寒,脉微细者。笔者临床善用经方,常以此方加味治疗各种顽固性痛证,疗效颇佳,兹举验案2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高×,男,59岁。1981年春诊。自述九年前暑季,一日夜间露体乘凉,熟睡至丑寅交会之际。次日即感两臂酸胀疼痛,且有重感。后屡治不愈,时缓时作,求治于程生(我县已故  相似文献   

4.
赫军  李丽华  余文宝  赫辉 《新中医》2012,(9):151-152
附子与半夏都是临床常用中药,二者是否可以同用,古今争议颇多。笔者在历代医家治痹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运用附子配伍半夏治疗顽痹证属阳虚寒湿、痰浊瘀阻型患者,效果显著,现介绍验案3贝4。1类风湿关节炎于某,女,44岁,2010年4月4日初诊。病史:手足关节肿胀、僵硬、疼痛,晨起甚6月。多次检查: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高。服来氟米特、白芍总甙等治疗,疗效一般。诊见:手足关节对称性肿胀、僵硬、疼痛,活动不利,入夜甚,伴纳呆,畏寒乏力,四肢冷感不适,月经衍期1周、色暗红有血块,二便调,舌淡暗、苔薄,脉弦细。  相似文献   

5.
6.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治疗哮喘症82例,其中支气管哮喘27例,哮喘型支气管炎48例,单纯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7例。结果:近期临床控制32例,有效4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2%。  相似文献   

7.
李学勇 《河南中医》2012,32(6):703-703
桂枝汤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篇第一方,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其组方原则及疗效,堪为后世称绝,故有群方之魁之称.古今医家对此论述发挥以及方剂的加减演化甚多.如柯韵伯云:“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由此说明,该方不仅能治太阳中风,凡有营卫不和者,皆可应用.可见桂枝汤仅数味,寓意深刻,运用之关键是辨营卫不和.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桂枝汤治愈了多种疾病.现列举两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于××,男,20岁,社员,1980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腹痛肠鸣泄泻二年多,时轻时重,终未治愈。近因入冬受寒腹痛肠鸣泄泻,疼痛难忍,欲呕,一昼夜泄泻十余次,如稀粥状,经县社医院检查为急性肠胃炎,脱水。用补液消炎止痛之品无效,求余诊治。证见恶寒,四肢厥冷,腹痛雷鸣腹泻,气逆欲呕,喜热拒寒,面色萎  相似文献   

9.
<正>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温下沉寒挟滞之方。笔者用本方加味治疗牙痛,颇感简便迅验,值得推广。牙痛一证,多因风、寒、热、虚所致,与胃肾两经至关。中医治病素有上病治下,釜底抽薪之法,方中大黄为君,如大便秘结,舌红苔燥者,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多煮,取其凉血解毒之用。附子有引火归元之功,细卒祛风止痛。三药配伍,寒热同用,补泻兼施,有相互制约,出奇制胜之妙。临证如为风寒牙痛,当以细辛为君,黄、附为臣;风火胃火牙痛,当以大黄为君,细辛为辅。加减  相似文献   

10.
叶涛  陶夏平 《江苏中医药》2018,50(12):50-52
正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物组成。《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方中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血、缓急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胸腹部、男性泌尿系等痛症及肌肉骨关节病变[1]。笔者将芍药甘草汤化裁后应用于多种  相似文献   

11.
樊××,男,63岁。1989年1月12日诊。患者体质素虚。一年来,少腹时胀,小便时有不利且微涩痛。服利尿消炎西药,缓解,但药  相似文献   

12.
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组成。主治实热内结,腑气闭塞,胃失和降,冲逆而上,食已即吐者。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肠实热,火邪上冲所致的目痛、鼻衄、口疮、牙痛、呃逆等症,疗效显著,兹将验案选录如下: 一、目赤肿痛丁××,男,32岁,农民,1965年11月10日就诊。五天前左目内眦色赤而痛,次日右目随之红痛,服黄连、防风、羌活、菊花、蝉蜕等药,其痛加剧,两目血丝团满,眼睑焮肿难睁,口渴饮冷,大便三天未解,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证属脾胃积热,上蒸于目。法宜荡涤实热,解毒散淤。用大黄甘草汤加谷精草、野菊花各15克,赤芍9克,服三剂,大便通畅,目痛消失,仅有少量血丝未散,视  相似文献   

13.
曹××,男,6岁,于1987年8月3日初诊。恙历半年余,每天夜间遗尿,白天小便频数。平素自汗,经常感冒,面色淡白,语言低怯,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脉迟,经当地医院治疗,先后服缩泉丸数十帖,遗尿依然,故前来诊治。查血;血色素7克,白细胞4200/立方毫米,中性64%,淋巴36%,尿常规检查无异常。乃由肺气虚寒,制约无权所致,治宜温肺补气,方选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5克,干姜8克(炮),炙  相似文献   

14.
甘草干姜汤出自《金匮》,是治疗虚寒肺痿的主方。笔者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遗尿,每获佳效。现举案例如下: 曹××,男,6岁。于1987年8月3日初诊:恙历半年余,每于夜间遗尿,白天小便频数。平素自汗,经常感冒,面色淡白,语言低怯,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脉迟,经当地医院治疗,先后迭进缩泉丸数十帖,  相似文献   

15.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系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方,由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组成,有平肝缓急,解痉止痛之力。据“诸痛者皆属于肝”之理,芍药甘草汤加味广泛用于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疼痛性疾患,均有较好的止痛和解痉的作用。现举病案数则于后,以期同道指正。一、妊娠脚挛刘某、女、35岁,1980年4月5日初诊。患者怀孕已四月余,自两个月前开始,右腿腓肠肌痉挛疼痛,近几日发作时间较前两月  相似文献   

16.
甘草附子汤加味治疗痹证6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虹  杜惠莲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30-830
甘草附子汤 ,出自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 ,原文“风湿相搏 ,掣痛不得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此方主之。”笔者导师在临床实践中 ,应用此方随访治疗痹证 6 6例 ,疗效显著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6例中 ,男 2 4例 ,女 4 2例 ;年龄 16~ 6 5岁 ;病程 12小时~ 7年。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 ,风盛 2 3例 ,湿盛 18例 ,寒盛 2 5例 ,其中久痹 4例 ,骨痹 13例 ,周痹 4例 ,鹳膝风 4例。现代医学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 34例 ,坐骨神经痛 4例 ,腰脱 18例 ,骨质增生 13例。2 治疗方法甘草附子汤方由附…  相似文献   

17.
18.
1 产后发热 李某 ,女 ,2 8岁 ,1999年 3月 18日就诊。分娩 15d,发热 3d,畏寒 ,口不干 ,但喜热饮 ,经西药静滴 ,仍 38℃。诊见 :面色苍白 ,神疲 ,语音低 ,恶风汗出 ,畏寒厚衣 ,恶露未尽 ,头晕 ,口淡纳差 ,舌胖、苔薄白 ,脉细数无力。辨证属营卫不和之表虚证 ,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法。方选桂枝汤加味 :桂枝 10 g,炒白芍10 g,炙甘草 6 g,生姜 6 g,大枣 7枚 ,炒当归 15g,西党参 15g,益母草 10 g。水煎 ,连服 3剂后 ,热退身安而愈。按 :产后气血大亏 ,恶风汗出 ,脉细无力 ,表虚证用桂枝汤无疑 ;加党参、当归益气生血扶正 ,加益母草祛瘀血生…  相似文献   

19.
刘某,女,36岁。1997年6月3日诊。右眼红痛,黑睛生翳3年,每因感冒、劳累复发,前医常用补益肝肾药罔效。3天前又因感冒发作。诊见:右眼红痛,畏光流泪,视物不清,黑睛生翳,白睛淡红,伴右眉头痛,畏寒,舌淡苔白稍腻,脉沉。眼科检查:视力右眼光感,球结...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蜘蛛疮”,临床发病率较高,皮损消退后遗留的疼痛极为常见,尤其多发在老年人,治疗相当棘手。笔者近年来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10余例,均取良效,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