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与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探讨被动吸烟与宫颈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010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诊断的125例宫颈癌患者及对照组进行一对一地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t检验,前进法似然比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筛选出的与宫颈癌发病相关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内是否被动吸烟、被动吸烟的持续时间、接触强度是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OR 2.592,95%CI 1.172~5.732),10年前被动吸烟与宫颈癌的发生无明显联系。另外,分娩次数也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家庭收入和年龄是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近10年内是否被动吸烟及接触时间、强度是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吸烟有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扩增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108例(CIN Ⅰ 39例、CINⅡ37例、CINⅢ32例),宫颈癌组24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共165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CINⅡ、CINⅢ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7例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Ⅱ~Ⅲ)和91例宫颈癌组织中MACC1、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MACC1、c—Met蛋白在宫颈癌组织、CINⅡ~Ⅲ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依次为83.5%、76.5%,80.2%、70.6%,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癌中MACC1蛋白的表达与c—Me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2,P0.05)。将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MACC1蛋白表达、c-Met蛋白表达、组织学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ACC1蛋白表达、肌层浸润深度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ACC1、c-Met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协同参与宫颈癌的恶性进展,MACC1蛋白高表达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1a和E-cadherin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为早期癌变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a和E-cadherin在同期5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56例宫颈鳞癌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结果:(1)CD1a+朗格汉斯细胞在正常宫颈、CIN和宫颈癌各组中数量逐渐减少,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IN中该细胞数量随病变严重程度减少,CINⅠ和CINⅡ、CINⅠ和CINⅢ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CINⅡ与CIN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E-cadher-in在正常宫颈、CIN和宫颈癌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强度逐渐下降,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CIN中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随病变严重程度呈下降趋势,CINⅠ和CINⅡ、CINⅠ和CINⅢ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CINⅡ和CINⅢ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宫颈组织中CD1a+朗格汉斯细胞的细胞数与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及强度呈正相关(r=0.912,P0.05)。结论:CD1a+朗格汉斯细胞与E-cadherin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人群调查,分析口腔HPV携带者中宫颈病变[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上海地区3个临床中心(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和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200例门诊患者(包括行年度体检和门诊就诊患者)和50例术前诊断为CINⅢ、宫颈癌的住院患者,以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口腔HPV感染情况.对其中1200例门诊患者进行横断面队列分析,比较口腔HPV阳性和阴性者之间宫颈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口腔HPV感染患者的人口~行为学特征;另对125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比较宫颈正常者与宫颈病变患者口腔HPV感染的差异,分析宫颈病变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1200例门诊患者中,口腔HPV阳性71例,占5.9% (71/1200);50例住院患者中,口腔HPV阳性16例,占32.0% (16/50).横断面队列分析显示,1200例门诊患者中,共发现宫颈病变患者(包括CIN Ⅰ和CINⅡ)18例,口腔HPV阳性(71例)和阴性(1129例)患者的宫颈病变发生率分别为4.2% (3/71)和1.3% (15/11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HPV阳性者发生CIN Ⅰ和CINⅡ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9和4.0;口腔HPV阳性者口交频繁(包括口交频度为经常和一直者)及性伴侣数>3个者显著多于口腔HPV阴性者(P<0.01).病例-对照分析显示,125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宫颈正常者(1182例)口腔HPV阳性率为5.8% (68/1182),宫颈病变者(68例)口腔HPV阳性率为27.9%(19/68),其中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癌患者口腔HPV阳性率分别为2/13、1/5、31.4% (11/35)和5/15,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癌患者口腔HPV阳性率分别与宫颈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腔HPV阳性者发生CIN 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的比值比分别为3.1(95%CI:1.6~10.1)、4.2(95% CI:1.7 ~ 28.4)、7.1 (95% CI:4.8 ~ 19.8)和10.1 (95% CI:3.2 ~ 32.1).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颈病变者和宫颈正常者的人口-行为学特征分析表明,口交频繁、多个性伴侣是HPV口腔-宫颈共同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 口腔和宫颈之间,HPV有复杂多样的传播方式,应对口腔HPV携带者的HPV相关性宫颈病变加以重视,并给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细胞涂片内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扩增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集济南军区总医院107例宫颈脱落上皮标本,包括对照组20例;研究组87例,其中27例CIN(Ⅰ级8例、Ⅱ~Ⅲ级19例)和45例宫颈鳞癌(原位癌7例、Ⅰ期14例、≥Ⅱ期24例),术后2年受访15例(宫颈电热圈环切术治疗后12例,宫颈癌术后3例)。应用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上述标本的hTERC基因扩增情况,并与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和病理学对照。结果(1)由对照组得出正常值为≤6.0%,>6.0%即为阳性。(2)27例CIN:Ⅰ期出现hTERC基因扩增阳性细胞百分数为9.17±4.62,阳性率为50.0%(4/8);CINⅡ~Ⅲ期为16.00±14.44,阳性率为84.2%(16/19);原位癌为19.67±13.26,阳性率为85.7%(6/7)。CIN组、原位癌组和浸润型癌组hTERC基因扩增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INⅠ期组和Ⅱ~Ⅲ组、原位癌组、Ⅰ期宫颈浸润型鳞癌组和≥Ⅱ期组之间hTERC基因扩增阳性细胞百分率递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是评价阴道镜在子宫颈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宫颈疾病。通过对2009年1月至12月350例宫颈疾病患者的阴道镜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0例患者在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术,病理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308例、宫颈癌10例,CINⅠ7例,CINⅡ1例,CINⅢ4例,CINⅠ-Ⅱ2例,CINⅡ-Ⅲ5例。结论:是阴道镜下能及时发现宫颈小病灶,能够较准确定位活检,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吲哚胺2,3-二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为CIN Ⅰ~CIN Ⅲ和宫颈鳞癌患者的石蜡标本116例,以同时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2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CIN及宫颈鳞癌中IDO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宫颈组织和CIN Ⅰ,CIN Ⅱ~CIN Ⅲ,宫颈鳞癌ⅠA期~ⅠB期,ⅡA期~ⅣB期4组之间IDO阳性表达强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宫颈鳞癌Ⅰ~Ⅳ期IDO总阳性表达率为100%,ⅠA期~ⅠB期IDO总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 Ⅱ和CIN Ⅲ(P<0.01),ⅡA~ⅣB期IDO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ⅠA期~ⅠB期(P<0.01).IDO表达与宫颈鳞癌进展有关(OR=0.779,JP<0.01);在宫颈鳞癌淋巴转移阳性组IDO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淋巴转移阴性组(P<0.01);IDO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从CIN Ⅱ开始,肿瘤组织已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肿瘤发展的免疫逃逸机制.IDO的表达与疾病进展有关而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IDO可能成为宫颈鳞癌预后的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TERC基因的扩增,探讨其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方法:筛选门诊就诊宫颈疾病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120例,其中液基细胞学检查正常者20例,病理学检查CIN 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各25例.采用双色间期FISH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TERC基因扩增,以正常标本的检测结果建立阈值.结果:①CIN 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中每例的异常细胞百分率均大于阈值(P<0.05),异常细胞百分率随病理学分级病变严重程度增高而增高(P<0.01).②2:3、2:4、2:5和4:4以上类型在CIN 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宫颈癌与CIN Ⅰ比较,2:3类型所占比例明显下降(P<0.001),2:4、2:5和4:4以上类型所占比例明显升高(JP<0.001).③不同细胞学分级中,异常细胞百分率随其病变严重程度增高而增高(P<0.01),2:3、2:5和4:4以上类型在ASCUS、LSIL和HSIL中的百分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HSIL与ASCUS比较,2:3类型所占比例明显下降(P<0.01),2:5和4:4类型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1).④在低级别及高级别CIN中,细胞学LSIL及HSIL检出率分别为10例(40.00%,10/25)及31例(62.00%,31/50),FISH技术检测出低级别与高级别CIN的敏感度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结论:CIN 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均有TERC基因扩增,其拷贝数随病理学及细胞学分级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应用FISH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TERC基因扩增对宫颈病变筛查及对病变进展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危型HPV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于本院行宫颈癌筛查的12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高危型HPV负荷量和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的关系,并用ROC曲线分析,确定HC-Ⅱ法检测高危型HPV-DNA判断宫颈病变≥CINⅡ理想的RLU/CO界值。结果:1221例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慢性宫颈粘膜炎667例,CIN407例(其中CINⅠ109例、CINⅡ~Ⅲ298例),宫颈癌147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和宫颈癌患者高危HPV-DNA负荷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2.58,58.16,103.83和173.68。根据ROC曲线,统计结果中各可能切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发现确定预测≥CINⅡ宫颈病变最佳RLU/CO值为3.155,该点灵敏度88%,特异度57%,Youden指数0.446。结论:高危型HPV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存在明显相关性,预测≥CINⅡ宫颈病变高危HPV负荷量最佳值为3.15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与宫颈HP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分别与CINⅠ级转归的关系。方法:(1)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治疗的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宫颈癌组织各30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2)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仁济医院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CINⅠ级的161例患者,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的水平,采用凯普技术检测宫颈HPV感染分型。结果:(1)CIN病变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与正常宫颈组和宫颈癌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Ⅰ和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增加,进展为CINⅡ级以上的发生率进行性升高,(+++)组最高达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高危型HPV16/18感染的CINⅠ级,其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危型和非16/18高危型(P0.05);进展为CINⅡ级以上发生率与低危型和非16/18高危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的治疗方案对CINI级转归的影响不同,LEEP术后随访6月无1例复发,HPV转阴率77.94%(P0.05)。结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和HPV感染类型与CINI级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组织中p16和CDH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变化,评价该指标在宫颈癌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CINⅠ40例、CINⅡ~Ⅲ40例、宫颈癌40例组织中p16和CDH1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取正常宫颈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结果:(1)p16和CDH1甲基化在正常组未见表达;(2)p16、CDH1甲基化阳性率:CINⅡ、Ⅲ组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vs 2.5%,P<0.05; 35.0%vs 5.0%,P<0.05),宫颈癌组高于CINⅡ、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vs 22.4%,P>0.05;57.5% vs 35.0%,P>0.05);宫颈癌组高于相应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 vs 2.5%,P<0.05;57.5% vs 5.0%,P<0.05);(3)p16和CDH1甲基化总阳性率(任何一个基因出现甲基化即为阳性):CINⅡ、Ⅲ组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 vs 5.0%,P<0.05),宫颈癌组高于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 vs 40.0%,P<0.05)。结论:p16和CDH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它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辅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癌基因HER-2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脱落细胞的表达,探讨它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2例正常宫颈、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4例浸润性宫颈癌脱落细胞中HER-2的表达。结果:HER-2在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不表达,在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25.6%及58.3%。HER-2在CINⅡ~Ⅲ及子宫颈癌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同时宫颈癌组HER-2明显高于CIN组(P<0.01)。HER-2高表达与细胞分级明显相关(P<0.01),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关。结论:HER-2基因高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检测HER-2基因对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预测不良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及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宫颈CIN3患者37例、宫颈癌患者37例(Ⅰ期患者21例,Ⅱ期患者16例)及对照组患者34例(宫颈细胞学正常)进行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量相关数据(宫颈体积、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及阻力指数RI),同时对宫颈血管进行分型。结果Ⅰ期、Ⅱ期宫颈癌组宫颈体积、VI、FI、VFI均明显大于CIN3组及对照组,RI明显小于CIN3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宫颈癌组宫颈体积、VI、VFI大于Ⅰ期宫颈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IN3组与对照组比较宫颈体积、VI、FI、VFI及RI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分型显示,宫颈癌以Ⅲ、Ⅳ型血管为主,CIN3以Ⅱ型血管为主,对照组以Ⅰ型血管为主。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能客观地反映宫颈的血供状态,为CIN3及宫颈癌分期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LEEP治疗CIN伴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CINⅠ~Ⅲ伴高危型HPV阳性患者进行LEEP治疗,术后3个月再次检测其宫颈HPV—DNA的负荷量,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结果术后3个月,80%以上的CINⅠ-Ⅲ病例转为慢性炎症;宫颈HPV负荷量由术前162.81下降为1.05,转阴率47.41%,低HPV负荷组与高HPV负荷组两组之间CIN转归存在显著差异(P=0.000)。结论LEEP可以有效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同时可以明显降低宫颈HPV负荷量。LEEP治疗后,宫颈病变的转归与术后高危型HPV的负荷量的高低密切相关,提示高危型HPV负荷量的检测作为CIN治疗后随访项目之一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简称CINⅡ+)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宫颈癌及CINⅡ+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时经阴道镜下活检发现的88例VaIN患者(VaINⅠ55例,VaINⅡ23例,VaINⅢ1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82例(93.18%)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VaINⅠ的中位年龄(47.23岁)低于VaINⅡ+(50.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INⅡ+和宫颈癌术后发生VaIN的平均时间为22.01±4.13月,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发现VaIN的比率(65.90%)高于2年及以上(3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T、HPV及两者联合筛查VaIN的敏感性分别为44.57%、69.3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V感染:61例HPV感染的VaIN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58例(95.08%)。发生VaIN时HPV感染亚型与既往CINⅡ+或宫颈癌时HPV感染亚型相同的VaINⅡ+所占比例(56.00%)多于VaINⅠ(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共失访8例(9.09%)。50例VaINⅠ患者均未治疗,随访24例(48.00%)患者转为正常,23例(46.00%)患者为持续VaINⅠ状态,3例(6.00%)进展为VaINⅡ。未行治疗的VaINⅡ患者7例,规律随访6例,无一例进展;经手术治疗的VaINⅡ+患者24例,无一例进展为阴道癌。1例持续的阴道或外阴上皮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共行4次手术治疗。结论:VaIN多无临床症状,易漏诊;随年龄的增加,VaIN的级别较高。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应密切监控VaIN的发生。HPV和TCT联合筛查能提高对VaIN的诊断。检测特定类型的HPV感染对于识别VaIN风险有一定重要性。VaINⅠ采用观察治疗可行,VaIN病变均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54例)、CINⅠ(10例)、CINⅡ(20例)、CINⅢ(25例)和正常宫颈组织(20例)中Galectin-1蛋白的表达,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HR-HPV感染情况,分析Galectin-1与CIN及HR-HPV的关系。结果:Galectin-1蛋白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20.0%、40.0%、56.0%、48.1%,随着CIN病变程度的加重,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宫颈癌和CINⅡ、CINⅢ的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Ⅰ(P<0.01),宫颈癌与CINⅡ、CINⅢ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在有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有否HR-HPV的感染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ectin-1蛋白表达增强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一定关系,HR-HPV可能通过诱导宫颈上皮高表达Galectin-1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PV亚型在宫颈疾病谱中,即从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和CINⅢ)到宫颈癌连续发展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妇科因宫颈疾病就诊的189例患者HPV亚型检测的结果。结果:HPV总感染率56.1%(106/189),复合感染率22.6%(24/106)。正常者HPV感染率19.1%(12/63),检测到的HPV亚型主要是HPV52,58,53,16和33。CINⅠ者HPV感染率57.9%(22/38),最常见的HPV亚型是HPV52,其次是HPV58,16,33和18。CINⅡ者HPV感染率70.5%(31/44),HPV52,16,58,33和18等亚型最常见。CINⅢ者HPV感染率89.3%(25/28),HPV亚型以HPV16,52,58,31,33为主。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100%(16/16),HPV16检测率最高,其次是HPV18,52,58和33。结论:宫颈疾病谱中最常见的高危型HPV亚型是HPV16。不同宫颈病变中HPV亚型感染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其潜在转归能力,同时提示临床医师应关注宫颈疾病患者高危HPV亚型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宫颈移行区大环切除术(LLETZ)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及ⅠA1期子宫颈癌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经子宫颈癌"三阶梯"诊断步骤诊断为CINⅢ并行LLETZ手术的567例患者,追踪观察其术后随访情况,探讨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567例患者的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均为CINⅢ,LLETZ术后病理诊断为CINⅠ、CINⅡ、CINⅢ、ⅠA1期子宫颈癌者分别为21例、65例、433例、48例。定期随访12~72个月,547例患者的总残留率与复发率分别为1.76%和1.94%。术后病理切缘为CIN者共46例,其中CINⅠ17例、CINⅡ13例、CINⅢ16例;切缘无病变者521例。(2)LLETZ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与切缘无病变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术后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HPV持续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4例切缘为CINⅢ者术后1个月再行LEEP术者与46例单纯随访观察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切缘残留CINⅢ病变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均高于CINⅠ/Ⅱ及再行LEEP手术者。(3)术后HPV持续阳性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HPV持续感染者(P<0.05)。结论:(1)LLETZ术切除标本切缘病理对预测病变残留、复发有临床价值,且与术后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但切缘状态并不是患者行二次手术的唯一指征。(2)术后HPV持续阳性者的复发率增高,临床需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