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胃癌根治术中进行No.14v淋巴结清扫的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70例胃癌患者中,No.14v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例(11.4%)。单因素分析显示,No.14v淋巴结转移与胃癌肿瘤部位(P=0.019)、肿瘤大小(P=0.004)、浸润深度(P=0.001)、TNM分期(P=0.006)及其他各组淋巴结转移(分别为P〈0.05和P〈0.01)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No.6淋巴结转移为No.14v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No.6淋巴结转移预测No.14v转移的准确度为94.3%(66/70),假阴性率为1.7%(1/60)。结论No.6淋巴结转移与否能够较准确地预测No.14v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胃癌D2+第14v组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腺癌。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手术切除标本详细记录各组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阳性数目。影响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0例患者共获取第14v组淋巴结459枚,平均每例患者2.7枚(1—17枚);共检出阳性淋巴结55枚,平均每例患者1.7枚(1~3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根治程度、肿瘤直径、肿瘤淋巴结转移(N分期)、肿瘤远处转移(M分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肿瘤%切除、肿瘤直径≤4cm、NO期、M0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比较,肿瘤R,或R:切除、肿瘤直径〉4cm、N2期、N3期、M1期的患者更易发生第14v组淋巴结转移(OR=3.899,2.646,19.231,33.929,5.000,95%可信区间:1.111—13.677,1.075~6.516,2.333—158.548,4.310—267.112,1.617—15.46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N0期患者比较,N2、N3期患者更容易发生第14v组淋巴结转移(OR=15.248,26.287,95%可信区间:1.811—128.386,3.244—213.034,P〈0.05)。区域淋巴结转移与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第4sb、4d、5、6、7、8a、9、11p、12a、16组淋巴结转移与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相关(OR=3.923,3.335,2.693,5.641,3.100,4.203,3.655,3.660,3.838,17.400,95%可信区间:1.264~12.177,1.425~7.807,I.149—6.312,2.126~14.965,1.311~7.330,1.735~10.185,1.395~9.582,1.331~10.666,1.086—13.571,2.707—111.837,P〈0.05)。结论N分期是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游淋巴结中第6组淋巴结状态是预测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淋巴结指标。  相似文献   

3.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施行胃癌D2根治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有淋巴结孤立性转移(孤立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无转移组)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进一步比较孤立转移组中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差异: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孤立转移组患者83例.无转移组患者197例。孤立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23%和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P〈0.01)。肿瘤浸润深度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孤立转移组中跳跃性淋巴结转移者19例(22.9%),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无淋巴结转移者差。施行D2根治术有助于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1998—2008年10年间行D2胃癌根治术的236例淋巴结清扫数目在12枚以上、无淋巴结转移(N0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224例(94.9%)接受了随访,其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2%和66.4%。T2期和T3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8/138)和14.0%(12/86):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和59.0%;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4%和5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本组胃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浸润深度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T2N0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T3N0期患者;对N0期胃癌患者决定是否行辅助治疗及制定随访策略时应考虑浸润深度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根据1994—2004年胃癌数据库资料,按1999年日本第13版胃癌规约的淋巴结清扫分类,行D3或D3^+淋巴结清扫(D3组)共126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从同一数据库中选择同一手术组施行D2手术的患者146例(D2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6a2区及16b1区是No16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1为3、8%,T2为22、3%,T3为46.8%,T4为32.1%;腹膜播散阴性者其转移率为16、3%,腹膜播散阳性者则为69、5%;浆膜无侵犯者转移率为16.3%,浆膜侵出阳性者则为69.5%。D2和D3组患者手术死亡各2例,并分别有4例和6例出现并发症(P〉0、05)。D3组No16淋巴结转移3枚以下与4枚以上者与D2清扫组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D3与D2手术后Ⅰ期、Ⅱ期、Ⅲ。期、Ⅲb期、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No16转移淋巴结在3枚以内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rN)分期和转移数量(pN)分期与病理因素的关系,为合理的胃癌分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1年1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其州分期和pN分期的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脉管内有无癌栓、肿瘤直径、大体形态和浸润深度与rN分期和pN分期均有关(P〈0.05);组织学类型则与rN分期有关(P〈0.05),而与pN分期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在评估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期的诊断价值上,rN分期和pN分期基本一致(P〉0.05)。结论无论是从淋巴结转移率还是从转移数量上看,脉管内癌栓、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都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N分期对于评价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期在诊断价值上与pN分期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为363例患者行腹腔镜远端胃癌耽根治术(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412例开放远端胃癌D:根治术(开腹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量、近端切缘距肿瘤距离、远端切缘距肿瘤距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27个月,无一例腹壁切口肿瘤种植及复发。结论:腹腔镜胃癌D,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可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是安全、可行的:较开放手术出血少、康复快,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对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08例L期胃癌患者施行胃癌D2根治术,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肿瘤大小进行最佳截点的筛选。对全组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大直径组及小直径组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408例T3期胃癌患者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肿瘤大小的最佳截点为8cm。肿瘤大于或等于8cm的胃癌患者(大直径组)85例.小于8cm的胃癌患者(小直径组)323例:大直径组和小直径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3.8%和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Boi Tmann分型和肿瘤部位是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1):进一步按肿瘤大小进行分层预后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直径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小直径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以8cm为界值进行B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准确性最高。肿瘤大小是影响B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联合脾切除治疗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0.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联合脾切除术者(切脾组)73例,未联合脾切除术者(保脾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0.0%和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是否联合脾切除、肿瘤浸润深度和胃切除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3期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和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4%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7%和17.5%,病死率则分别为4.1%和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脾切除有利于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清扫。对于T3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全胃联合脾切除能够提高疗效,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时No.12b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0例患者中发现12例有No.12b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0%。其中BorrmannⅢ、Ⅳ型者No.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1.25%(10/32),淋巴结转移N2~3期者为30.30%(10/33),肿瘤浸润T3~4期者为29.73%(11/37),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7.14%(2/28)〕,N0~1期〔7.41%(2/27)〕及T1~2期者〔4.35%(1/23)〕,P〈0.05;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进展期胃远端癌是必要且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o.14v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advanced lower gastric cancer YANG Jia-hua*, CHEN Lei, DONG Ping, et 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Xin 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9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ing-bin, E-mail: laoniulyb@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if clinicopathological variates are related to No.14v lymph nodes metastasis in advanced lower gastric cancer and how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 instruct the optimal choice in lymph node dissection. Method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115 patients received radical resections (D2+No.14v)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8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Xin 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analyzed. Besides, how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fluence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overall No.14v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metastatic/examined lymph node) was 18.41% (37/201). The positive rate of No.14v lymph nodes was 20.87% (24/115). Metastasis to the No.14v lymph nodes was associated with tumor diameter, tumor cell grading, depth of invasion, TNM staging and No.6 lymph nodes metastasis??P??0.05??. Meanwhile i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ge or Bormann types??P??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umor size, depth of invasion, TNM stage and No.6 lymph nodes metastasi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No.14v lymph nodes metastasis??P??0.05??. Average three-year survival period in the whole group was 40 months. The three-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No.14v lymph nodes was 73.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positive No.14v lymph nodes (37.5%) (P<0.05). Conclusion No.14v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advanced lower gastric cancer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No.14v淋巴结清扫)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8例胃癌患者中,病理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转移者19例(14.8%),No.14v淋巴结阴性者10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微转移者5例(3.9%),No.14v淋巴结的总转移率为18.8%。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及No.6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37.5% vs. 77.9%)及无病生存率(29.2% vs. 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142、28.691,P=0.000、0.000)。 结论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No.6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伴有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对无浆膜浸润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D2或D2以上胃癌根治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6例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接受相同术式的有浆膜浸润的162例胃癌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9%,明显高于浆膜浸润组的37.3%(P<0.01).不同浸润深度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T1a(M)95.6%,T1b(SM) 92.5%,T2(MP)73.5%,T3(SS) 62.7%,T4(SE、SI) 37.3%.按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N0、N1(第1站)、N2(第2站)和N3(第3站)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75.3%、54.8%和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第7版TNM分期,N0、N1(1~2枚)、N2(3~6枚)、N3a(7~15枚)和N3b(15枚以上)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83.6%、59.8%、17.2%和1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l).结论 无论是按转移淋巴结的范围还是数量进行评价,淋巴结转移均能对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预后作出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残胃癌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儿外科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残胃癌根治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等距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4.55%(12/22)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患者〔30.56%(103/337)比22.13%(20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02);微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高于原发性胃癌〔2.97%(10/337)比1.49%(14/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P=0.086)。残胃癌患者No.10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较原发性胃癌患者高〔52.17%(12/23)比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残胃癌患者No.10的12个转移淋巴结中有4个微转移,原发性胃癌中未检出微转移淋巴结。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5.71%(5/14)。结论残胃癌有其独特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应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应重点对No.10淋巴结进行清扫,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进展期低分化(G3级)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淋巴结清扫数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7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并手术的484例进展期G3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G3级胃癌患者清扫淋巴结数是否达到15枚对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均P<0.05).进展期G3级胃癌淋巴结清扫大于或等于20枚/例组患者的预后优于少于20枚/例组(P<0.01).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评估进展期G3级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清扫数目应至少达到20枚以保证胃癌淋巴结清扫术的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247例胃下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胃癌D2+No.14v淋巴结切除术。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各组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阳性数目,分析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47例共检出淋巴结11 837枚(16~107枚/例),平均(47.92±15.11)枚/例。179例有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2.47%。共获取No.14v淋巴结716枚(1~9枚/例),平均(2.90±1.43)枚/例。247例中No.14v淋巴结转移19例,转移率为7.69%。No.14v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Laurén分型及Borrmann分型不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部位、pTNM分期以及No.4和No.6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进展期胃下部癌病人,原发灶位于胃大弯侧、肿瘤最大径≥4 cm,以及怀疑No.4或No.6淋巴结转移,是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胃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分析(附326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Wan Y  Pan Y  Liu Y  Wang Z  Ye J  Huang S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52-755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称规律和胃癌根治术的淋巴清扫范围。方法 1990年~1999年行D2、D3、D3淋巴结廓清术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汪术(D3加PAL)的胃癌患者326例,对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总的淋巴结转移率69.9%,早期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4%和77.4%。肿瘤浸润深度达T1的患者,淋巴结转移主要局限于N1;达T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至N3、T4的KKHNFT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