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h及术后24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术后3-8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最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止血药对腹部手术后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胃癌20例,结肠癌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使用与不使用止血药两组,每组30例。止血药组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应用巴曲亭2U/d。检测手术前、后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PLT)的变化,并于术后5-7d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以明确有无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D-D、t-PA、PAI-1均明显升高,PT、APTT延长,TT缩短,PLT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非止血药组相比,止血药组患者术后D.D、t—PA、PAI-1明显增高,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止血药组和非止血药组分别有7例(23.3%)和3例(10.0%)术后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使用止血药可加重高凝状态,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预防性止血药的应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阮洪江  张世华 《中国骨伤》2005,18(12):719-72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方法。方法:本组112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52例和对照组60例。预防组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①DVT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预防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③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詈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和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动力髋螺钉(DHS)9例;女3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DHS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DHS1例;女3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DHS1例。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68)。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123例因髋部骨折行髋部手术患者,于手术前1天,手术后1、4、7天检测血FIB和D-D,术后5~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VT阳性者作为DVT组,阴性者作为非DVT组,采用t检验分析各指标变化。结果 123例有18例发生了DVT。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值均高于正常值(P〉0.05),DVT组与非DVT组比较FIB值无显著差异(P〉0.1)。术后4天和术后7天D-D值和D-D/FIB比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FIB升高能预示DVT发生的高风险,但不具有DVT的诊断价值;D-D及D-D与FIB比值具有较高阴性预测价值,可作为DVT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6.
下肢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和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对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作用,探讨二者改善深静脉倒流的程度是否有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60例(70条肢体)住院治疗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行激光腔内闭合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两组患者术前均经过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后三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是否有改善及改善的程度,并对比两种手术方法对深静脉瓣膜功能改善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激光腔内闭合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深静脉返流的改善无差异(P〉0.05)。股浅静脉和胭静脉的瓣膜功能通过手术均得到了改善(P〈0.05),但二者在改善的程度上没有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术式,并且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当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时早期手术可能延缓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出现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作用。方法 30例DVT患者为DVT组,30例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DVT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IL-10、CRP及FIB浓度。结果 DVT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10、CRP和FIB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DVT组患者血清IL-6、CRP和FIB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而血清IL-10浓度则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DVT组患者血清FIB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IL-10及CRP浓度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因子参与下肢DVT的发生、发展,其中IL-6、CRP及FIB可能在血栓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而IL-10则可能起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根据病例人选标准选择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26例,分成2组。其中抗凝预防组64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对照组62例,除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外,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患者出血量;(2)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3)脑出血、硬膜外血肿出现的神经症状;(4)术前及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5)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结果抗凝预防组DVT共8例(12.50%),对照组DVT共2l例(33.87%),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高(33.87%),联合应用LMWH和IPC能有效降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并发症少,在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安置截石位时两种下肢置放方法对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将于截石位下实施直肠癌根治手术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取先抬高左下肢,1min后再抬高右下肢,手术后先平放左下肢,1min后再平放右下肢的体位置放方法;对照组手术前、后采取同时抬高、同时平放双下肢的体位置放方法。结果体位置放后1min、3min,对照组血压与置放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体位置放后1min、3min血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毕体位恢复后1min、3min对照组血压与术毕体位恢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体位恢复后1min、3min血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体位置放前、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先后置放、恢复下肢体位的方法,可预防截石体位改变时发生严重的循环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回顾分析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组)的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并与接受非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生活质量、保肛率、术后并发症、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子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子量表中疲倦、恶心欲呕吐、疼痛、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积分增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保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3年生存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提高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将65例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非随机分为两组,32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腹腔镜组),33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开腹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及术后48 h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等指标,观察各指标的变化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APTT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PT、TT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D-D值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8 h进一步升高,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24 h两组患者FG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对于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需常规采取预防措施。因腹腔镜手术住院时间短,术后应密切随访与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9例连续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肢体气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磺达肝癸钠组44例:给予磺达肝癸钠联合肢体气压泵预防。术后观察比较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磺达肝癸钠组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χ2=19.073,P<0.01)。结论:使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凝血功能、血小板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08年1~8月60例因消化系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因未完成术后检查或治疗等依从性不好的因素,造成无法判断效果而剔除7例,最终入组53例:20例无预防措施(对照组)、15例术中和术后使用IPC(IPC组)及1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LMWH组)。术前和术后3~10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DVT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IPC组、LMWH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0.0%(6/20)、20.0%(3/15)和5.6%(1/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4.165,P=0.125),LMW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isher’s检验,P=0.061)。10例发生血栓患者中超重、血栓栓塞病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3例未发生血栓患者(χ2=5.106,P=0.024;χ2=5.106,P=0.024)。发生血栓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小板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患者(t=2.676,P=0.000;t=2.203,P=0.032;t=3.040,P=0.004),术后第3天D-D也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者(Z=-2.355,P=0.018),其余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LMWH组P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7),INR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35),3组间手术前后血小板、APTT、FIB、D-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一使用IPC和LMWH未能减少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但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减少消化系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趋势,超重和血栓栓塞病史可能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尿激酶的合理用量。方法将拟接受CDT的9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每日用量〈40万U),B组用中等剂量(每日用量40万~80万U),C组用大剂量(每日用量〉80万U)进行溶栓治疗。比较3组的溶栓效果、溶栓时间及出血情况。结果3组溶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5.09,P〈O.05),A组与B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3组溶栓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5)。各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6,P〉0.05),C组出血程度最重。结论CDT治疗DVT安全有效,每日尿激酶用量在40万U~80万U时溶栓疗效好,且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双动态曲线变化在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7-06—2012-07,共诊治下肢骨折356例,入院后连续3 d每天检测FIB、DD,以后每2 d检测1次,取得FBI与DD双动态变化曲线。根据入院3 d后所测得的曲线变化将患者分为4组,A组(95例)为FIB、DD同时升高者,B组(93例)为FIB降低、DD升高者,C组(86例)为FIB升高、DD降低者,D组(82例)为FIB、DD同时降低者。结果A组8例出现DVT(8.42%),B组5例出现DVT(5.38%),C组1例出现DVT(1.16%),D组未出现DVT。结论观察FIB及DD双动态曲线变化有利于早期预防、发现血栓,指导抗凝治疗,在下肢骨折DVT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结直肠癌组30例,非癌对照组20例。取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蛋白C(PC)、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结直肠癌组术后7天再予测定血浆D-D、PAI-1、F1+2、PC。采用SPSS13.0软件对这些不同时期的数据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 (1)结直肠癌组FIB、D-D、PAI-1、F1+2水平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APTT结直肠癌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2)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D-D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0.01),而PAI-1、F1+2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术后蛋白C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但低于对照组(P0.01)。(3)结直肠癌组手术前后PAI-1与F1+2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985,P0.01),F1+2与PC或PAI-1与蛋白C两者均无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疑似DVT患者进行血浆DD和FIB检测,并计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DVT组血浆DD、FIB及D/F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FIB和D/F值明显高于非DVT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F值、DD、FIB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分别为98%、94%、85%,D/F值在诊断DVT中较单独应用DD或FIB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检测血浆DD、FIB及D/F比值可提高DVT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地观察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诺其)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术中的凝血功能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rFⅦa组(研究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T、INR、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APTT、FI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Ⅶa能改善病人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