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按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120g/m^2,女〉115g/m^2,将24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64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178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左心室肥厚组的24h平均脉压(PP)、白天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和非左心室肥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年龄、SBP、PP显著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LVH密切相关,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相关因素与脉压(PP)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3~2007年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309例(男185例,女124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按脉压(PP)≤60 mmHg、60100 mmHg分为三个组,分析各组的脉压与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血脂、左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BMI、血糖、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明显差异(P〉0.05) 脉压与SBP(r=0.48)、年龄(r=0.25)、高血压病程(r=0.23)、LVMI(r=0.65)、颈动脉斑块(r=0.69)、EF(r=0.31)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DBP(r=-0.90)、FS(r=-0.35)、高密度脂蛋白(HDL)(r=-0.22)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资料显示脉压与年龄、高血压病程、SBP、DBP、EF、FS、高密度脂蛋白、LVMI、颈动脉斑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年龄超过60岁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室壁厚度(PWT),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按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BP)进行分组比较,以MBP≤110mmHg及〉110mmHg分别分成两组,再以PP≤60mmHg及〉60mmHg分别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PP不同,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PP相同,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年龄超过60岁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室壁厚度(PWT),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按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BP)进行分组比较,以MBP≤110mmHg及<110mmHg分别分成两组,再以PP≤60mmHg及<60mmHg分别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PP不同,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PP相同,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丽琼  施有为 《广东医学》2003,24(9):955-95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对 14 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 (IVST)及左室厚壁厚度 (PWT) ,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 (LVMI)。按脉压 (PP)和平均动脉压 (MBP)进行分组比较 ,以MBP≤ 110mmHg及 >110mmHg分成两组 ,再以PP≤ 60mmHg及 >60mmHg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 ,PP不同 ,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 ,PP相同 ,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 ,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 ,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脉压增大是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与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 PP≥60 mmHg的患者62例列为甲组,24 h PP<80 mmHg的患者68例列为乙组.结果甲、乙两组LVH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24h P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呈密切正相关(r分别为0.49、0.44,P<0.01),与脉压(PP)呈弱相关(r分别为0.27、0.21,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脉压对左室结构及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升主动脉弹性及脉压差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研究对象共158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组,高血压组又根据高血压防治指南分为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三组。所有病例均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并利用超声技术检测升主动脉僵硬度(β)和可扩张性(AD)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的LVMI、β、P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β、PP均呈显著正相关,与AD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升主动脉弹性及PP与左室质量指数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脑钠肽(BNP)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90例经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PP水平分为A、B、C三组,比较三组间血浆BNP水平与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的差异。结果BNP与LVMI一样随PP的增大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PP与脑将BNP水平显著相关,二者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日渐增多,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随着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简称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与LVH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97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367例及LVH组13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相关指标、24 h动态血压,分析上述指标与LVMI的相关性和LVH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三酰甘油(TG)、入院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24 hSBP、24 hDBP、24 h脉压(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MI与SBP、DBP、CSBP、CDBP、中心动脉脉压(CPP)、24 hSBP、24 hDBP、24 hPP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CSBP、24 hSBP是LVH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LVH与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相关,血清胱抑素C、CSBP、24 hSBP是LVH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胜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4hPP分为两组,观察Ⅰ组(n=95)为24hPP不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观察Ⅱ组(n=95)为24hPP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及24hPPI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在各级别患者间差异。结果①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比较24hSBP、24hPP均明显较高,而24hDBP均明显较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VST、LVPWT、LVEDD、LVM、LVMI、LVEF、E/A在三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在不同分级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PPI明硅正相关于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减退中高脉压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脉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监测中24hPPI是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压和 E/A 比值对房室结构的影响。方法101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87例)、中年组(419例)、老年组(307例),各组又根据性别分为男、女组,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 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 峰),计算 E/A 比值。结果(1)LADi、LVMI、脉压、A 峰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收缩压、舒张压、E 峰、E/A 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其中在各年龄段中女性LADi、脉压、E 峰、A 峰均大于男性(P <0.05)。(2)青年组男性高血压患者 SBP、DBP、PP、A 峰、E/A 比值均与LVMI 相关,仅 SBP 与 LADi 相关,女性高血压患者 SBP、PP、E 峰、E/A 比值均与 LVMI 相关,仅 SBP、PP 与 LADi相关;中年组男性高血压患者的 SBP、DBP、PP 仅与 LVMI 相关(P <0.05)。结论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压及 E/A 比值对房室重构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尤以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和 E/A 比值与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为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老年EH患者24 h血压昼夜变化与BNP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EH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06例,对照组(35~<65岁)6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浆BNP及24 h动态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LVH、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老年不同类型血压变异与BNP、LVMI的关系.结果 ①老年组非杓型及LVH患者所占比例(42.5%,5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②老年组非杓型患者的BNP、LVMI及LVDD均明显高于老年组杓型者及对照组非杓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老年组杓型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老年组BNP与EVMI呈正相关(r=0.37,P<0.05).③老年组不伴有LVH的非杓型患者BNP较杓型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老年组患者BNP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重构,血浆BNP水平在老年高血压不同性别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胡悒萍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2):1259-1260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合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与合用缬沙坦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疗效及对脉压(PP)的影响。方法将华师社区门诊单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仍不理想的56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28)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50mg/d),对照组(n=28)加用缬沙坦(80mg/d),疗程4周。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OBP)、脉压的变化。结果①两组SBP均明显下降(P〈0.01),2周后对照组SBP下降幅度略高于治疗组(P〈0.05),但4周后两组间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别(P〉0.05);②治疗组DBP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1);PP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SMN—SR在有效降低SBP的同时降低DBP不明显,使PP减小,有利于老年ISH患者的降压治疗。对于单用钙离子拮抗剂血压控制仍不理想的老年ISH患者加用硝酸酯类是比较理想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7.
王晓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322-3324
目的评价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12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贝尼地平,2组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和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收缩压(SB P)、舒张压(D BP)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 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 W D)、室间隔厚度(IV 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 M I)。结果 2组治疗6个月后平均SB P、D B 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LV W D和LV M I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能明显改善血压和逆转心室肥厚,效果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脉压(PP)值,按脉压(〉60mmHg与≤60mmHg,1mmHg;0.133kPa)分组,观察两组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变化及其与脉压值的相关性。结果脉压〉60mmHg组UA、UmAlb明显高于脉压≤60mmHg组(P〈0.01);偏相关分析显示,UmAlb与收缩压(r:0.315,P〈0.05)、脉压(r=0.408,P〈0.01)呈正相关。结论脉压值能够很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脉压大小与尿微量白蛋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