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晁杰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56-1058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手术中额窦开口的手术处理原则,以提高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13例(226倒),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局部没有气房阻塞,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89侧(39.3%);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80侧(35.4%);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36侧(15.9%);额窦自然开口狭窄者21侧(9.4%)。额窦内病变情况:积脓、黏膜充血肿胀58侧;黏膜肿胀61侧;黏膜充血90侧,黏膜未见明显病变17侧。随访6~20个月,其中治愈198侧(87.7%),好转21侧(9,29%),无效7侧(3.01%),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4种病变状态,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病例60例(92侧)。术前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扫描,明确额窦周围解剖结构,在鼻内镜技术的辅助下对额隐窝和额窦口周围的不同病变进行探查及局部病变处理。术中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情况。其中单纯因为额窦自然口狭窄者8侧(7.6%)。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观察患者头痛等症状改善程度,其中治愈67侧(72.8%),好转15侧(16.3%),复发10侧(10.9%),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鼻窦炎的主要原因,多数慢性额窦炎患者不需要扩大额窦自然口来解决额窦引流的问题,只要清除引流通道上,特别是下1/3(即额隐窝)的气房即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鼻内镜下钩突路径和鼻丘路径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效果,为临床手术路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额窦炎患者172例(272侧),随机分为钩突路径组(86例,142侧)和鼻丘路径组(86例,130侧),钩突路径组采取经钩突路径行额窦开放术,鼻丘路径组采取经鼻丘路径行额窦开放术,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评估2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析鼻道阻塞原因,钩突路径组患者中软组织阻塞58侧(40.9%),骨性阻塞78侧(54.9%),额窦自然狭窄6侧(4.2%),鼻丘路径组患者上述三种情况分别为54侧(41.5%)、68侧(52.3%)和8侧(6.2%),2组患者鼻道阻塞原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随访1年,钩突路径组患者治愈114侧,好转16侧,无效12侧,总有效率91.5%,鼻丘路径组治愈106侧,好转14侧,无效10侧,总有效率92.3%,2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钩突路径组并发症发生率2.8%,鼻丘路径组为2.3%,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鼻内镜下经钩突路径和鼻丘路径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效果相当,对于鼻丘气房发育良好的患者可优先选择鼻丘路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鼻额区域影像学研究的方法和鼻额区域影像解剖学特征及鼻额区域影像解剖学评估对慢性额窦炎手术径路的选择和术中指导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接受鼻窦CT检查并住院进行经鼻内镜额窦手术的慢性额窦炎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额窦病变者30例为对照组。按照经鼻内镜额窦开放术选择合适的、有个体差异的手术径路,以进行额窦开放术。结论影像解剖学信息为临床慢性额窦炎患者选择出合适的经鼻内镜手术径路,可以有效地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丘径路额隐窝开放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52例额窦炎首次手术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鼻丘径路行额隐窝开放术,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24个月,治愈51侧,好转36侧,无效6侧。术后2侧出现眶周肿胀青紫,无出现颅、眼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丘径路额隐窝开放术具有解剖结构容易辨认、手术较安全、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40侧)鼻内镜手术,均行鼻窦开放术,术后随访2-12个月。结果 20例患者鼻窦口引流通畅,治愈18例,好转2例,无效0例。结论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同时要对鼻窦开口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开放足够大的鼻窦口和处理鼻腔、窦口的息肉和炎症组织等。对于鼻窦内受累的患者,采用鼻窦开放术能够很好地解决鼻窦口引流问题,有助于恢复鼻窦正常功能,具有损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注意操作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鼻内镜下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60侧成人尸体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了额隐窝、额鼻峡(管)的形态、位置、角度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额鼻管外口(额鼻峡)内径28±03mm,距鼻小柱下缘479±34mm,鼻小柱至额鼻管外口与鼻腔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67±73度。鼻额管外口距鼻腔底垂直距离为408±25mm,距眶内侧壁77±16mm。作探针进入额窦的试验,567%探针进入额,200%抵鼻额管,233%不能进入额鼻管。提示行额窦冲洗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时应注意额隐窝及额鼻管的位置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鼻内镜术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9例确诊并符合手术指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单纯行鼻内镜手术,实验组45例给予鼻内镜术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治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实验组复发率4.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20.45%(9/44)(P〈0.05)。结论鼻内镜术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确切,能够通过抗炎、免疫抑制、促进黏膜愈合正常化以及促进鼻黏膜上皮化等机制保障手术效果,在降低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手术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271-1272
目的 探讨接受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接受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89例(147侧),术后综合治疗包括:清理术腔、鼻腔冲洗、抗生素、激素、黏液促排剂及免疫调节剂等。结果慢性鼻窦炎、鼻息肉89例(147侧),治愈62例(69.9%),好转21例(23.5%),无效6例(6.7%)。术后头痛缓解率为92.1%(82/89);鼻堵缓解率为84.2%(75/89);脓涕痛缓解率为59.5%(53/89);术后症状完全缓解者57例(64.0%),部分缓解24例(26.9%),总有效率为91.0%(81/89)。结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5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采用鼻内镜手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灶,开放鼻窦开口,术后随访。结果 56例患者中治愈49例(87.5%),有效5例(8.92%),无效2(3.57%),总有效率为96.43%。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术中正确处理相应病变,清除病灶的规范、中鼻甲的正确处理以及手术的熟练程度;术后加强术腔清洁管理,也是防止手术并发症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许加军 《中国药房》2013,(48):4552-4554
目的:观察内窥镜鼻窦术后加用香菊胶囊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窥镜鼻窦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内窥镜鼻窦术后给予口服香菊胶囊0.9g,tid,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鼻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症状与体征消失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19%)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术腔清洁时间和术腔上皮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痛、鼻阻、脓涕、黏膜水肿消失的例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鼻窦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较好,术后加用香菊胶囊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患者鼻功能恢复时间,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安全性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额窦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方法:采用螺旋CT,对15例正常成人头颅骨骼标本行横断位扫描,并在工作站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钩突的附着部位和类型,其中在30侧钩突中,纸样板12侧,鼻丘气房3侧,中鼻甲7侧,前颅底5侧,分叉3侧;在额隐窝气房26侧中,终末气房15侧,鼻丘气房5侧,前筛气房6侧;额窦内气房28侧,有额气房8侧,眶上气房12侧,额窦中隔气房即M气房8侧。结论:了解额窦引流系统的CT解剖特征,可以为慢性额窦炎术前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宋卫  巩清梅 《北方药学》2013,(5):116-117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窥镜治疗慢性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慢性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均采用经鼻内窥镜下联合进路中鼻道上颌窦造口,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无面颊肿胀、面颊麻木、上牙槽酸痛等症状,全组病例拔牙率为34.4%(11/32),9例经根管治疗的牙齿保存良好;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能最大限度减少上颌窦黏膜及骨质的损伤,利于术后恢复,在保留鼻窦正常生理功能、保存牙齿及减少复发率等方面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28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经鼻内镜手术。结果:本文288例均随访半年以上,治愈257例(89.24%),好转28例(9.72%),无效3例(1.04%),总有效率为98.96%,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出血1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2侧)。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疗效。手术操作熟练准确,彻底清除病变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鼻内镜对15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手术。结果:Ⅰ、Ⅱ、Ⅲ型患者治愈率分别为90.0%、82.4%和64.0%,各型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不同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途径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40例已确诊慢性上颌窦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经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组(Ⅰ组)、经中鼻道上颌窦口开窗术治疗组(Ⅱ组)、双径路上颌窦病变清除术治疗组(Ⅲ组).通过术后回访比较鼻内镜下手术3种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在各组中的手术途径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共240例患者经治疗后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和头痛等症状均基本消失,术后经鼻内镜和鼻窦CT冠状位加水平位扫描复查,定期随访,其中Ⅰ组80例痊愈46例,好转30例,治愈率为57.5%,Ⅱ组120例痊愈78例,好转30例,治愈率为65%,Ⅲ组40例痊愈32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80%,Ⅲ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Ⅰ组、Ⅱ组,各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后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评分显著优于Ⅰ组、Ⅱ组,各组手术前后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患者预后理想,而选择双径路开窗上颌窦病变清除术治疗更能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嗅觉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案例来自宁德市医院接治的5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32例(64侧)患者。治疗效果通过主观嗅觉识别阈以及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检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主观嗅觉识别阈对病程≤12个月和>12个月患者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手术剂治疗,所有32例(64侧)患者的检测指标提高显著(P<0.01),其中24例(48侧)病程≤12个月的患者在治疗过后成效高于8例(16侧)病程>12个月的患者(P<0.05)。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能够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多螺旋CT检测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发生率及探讨其与慢性鼻窦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33例健康查体者鼻窦扫描图像,薄层横断图像重建冠状面图像,观察OMC解剖变异情况:中鼻甲(反曲、气化)、筛泡过度气化、钩突(偏曲、肥大、气化)、鼻丘过度气化、Haller气房,并比较解剖变异发生差异。结果 933例查体者中慢性鼻窦炎发生率为30.1%,发生率最高为慢性上颌窦炎,在OMC变异中,中鼻甲反曲、气化、筛泡过度气化、钩突偏曲、肥大、气化、鼻丘过度气化、Haller气房发生率为分别为1.7%、13.8%、5.8%、6.8%、5.1%、1.1%、0.4%、2.7%。OMC变异分别在慢性上颌窦、筛窦炎及额窦炎的发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混合变异组鼻窦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一变异组。在剔除吸烟因素的457例非吸烟者中,OMC变异与慢性上颌窦、筛窦炎、额窦炎的发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一变异因素中,中鼻甲偏曲、钩突气化、钩突偏曲、钩突肥大与慢性上颌窦炎发生关系密切;筛泡过度气化与慢性筛窦炎关系密切;钩突偏曲与慢性额窦炎关系密切。结论 (1)多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OMC的解剖变异,在鼻窦炎患者病因探究及手术治疗方案制定前螺旋CT扫描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应作为鼻窦炎常规的检查手段。(2)OMC单一变异和混合变异均与慢性上颌窦、筛窦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各种变异在慢性鼻窦炎发生中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慢性鼻窦炎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共87例。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型分期不同,分为三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临床效果。结果8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其治疗的有效率为93.1%。其中I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最高,与另外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III型患者的手术治疗有效率最低,与另外两组患者对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以I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张静 《中国当代医药》2013,(11):193-194
目的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实施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两组术后鼻腔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窦炎患者实施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理想,并发症及复发率低,可作为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