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报告应用香菇多糖注射液每日肌注2ml治疗慢性肝炎72例(慢迁肝68、慢活肝4、HBsAg阳性67。病程:6mo-15yr),设相应的对照组72例(慢迁肝70、慢活肝2、HBsAg阳性70。病程:6mo-11yr)。治疗8wk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0%和48%;SGPT复常率分别为79%和50%;HBsAg转阴率分别为8%和5%;HBsAg滴度下降率分别为48%和28%。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全程加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阿拓莫兰片),对照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加服肌苷、肝太乐等护肝药。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6例(59%),其中11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1例(91%)出现肝损害;对照组出现肝损害32例(34.0%)。其中10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6例(60%)出现肝损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更易受损害。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60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PCR方法HBV DNA的检出率在HBeAg阳性、PreS_2Ag阳性和PHSA-R阳性者分别为95.7%、98.3%和92.2%。在HBeAg和(或)Pre-S_2Ag阴性血清中,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患者PCR的检出率依次为:HBsAg阳性组(64.3%,84.6%)、抗HBc并抗HBs阳性组(22.2%,52.2%),单项抗HBc阳性组(25.0%。61.5%)。慢迁肝HBsAg阳性组的PCR检出率高于阴性组;而慢活肝,三组间的PCR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HBsAg阳性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脏毒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结核病并HBsAg阳性患者和HBsAg阴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出现肝脏毒副反应的差异。方法:对某院抗结核治疗方案相同的84例HBsAg阳性患者(A组)和126例HBsAg阴性患者(B组)的肝毒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者肝毒副反应发生率44.0%,HBsAg阴性者肝毒副反应发生率1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sAg阳性的患者抗结核治疗更容易发生肝毒副反应,临床上要尽量使用肝毒副反应小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并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5.
报告用本室提取的HBcAg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纯马抗人IgM建立了检测抗-HBcIgM的酶标记双夹心法。检出的抗-HBcIgM阳性标本与正常肝抗原无交叉反应,可被马抗人IgM及丹麦兔抗人IgM阻断,不为羊抗人IgG及正常兔血清阻断,并为2-ME破坏。上述三种试验的阳性OD值表明本法重复性是好的。用本法检测急性肝炎抗-HBcIgM阳性率为68.09%,重症肝炎为83.33%,慢活肝为58.82%,慢迁肝、原发性肝癌及HBsAg携带者分别为7.14%、15.00%、10.52%。HBsAg阴性的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及健康人标本均阴性。认为本法较简单、特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组织中HBsAg、HBsAg存在与否对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 5 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穿组织做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sAg( )HBcAg( )、HBsAg( )HBcAg(- )、HBsAg(- )HBcAg(- ) 3组间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sAg和HBcAg表达与否和病变程度无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10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西药致肝损害70例(64.8%),中药致肝损害38例(35.2%);HBsAg阳性36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6例,占43.9%,重症肝炎6例,占16.7%,死亡2例,占6.5%,HBsAg阴性72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8例,占25.0%,重症肝炎2例,占2.8%,无死亡病例。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有药物种类、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8.
142例(男122,女20),年龄21-61yr,平均44±SD10yr,慢活肝,经过4mo复方树舌片4片tid治疗,近期治愈率57.0%,临床基本治愈率22.5%,总有效率为79.5%,HBsAg阴转26.8%,HBAg转阴57.6%。该药无毒副作用且服用方便,门诊和住院病人皆宜,是目前治疗慢活肝疗效较好的药品,但疗程不宜少于4m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7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74例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52例(10.97%)。60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复发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HBsAg阴性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低于阳性患者,在疗程开始3个月内患者发生肝损害率高于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1.26%,与女性10.5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患者经过保肝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高龄、复发、HBsAg阳性及疗程开始3个月内是肺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发生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及时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有助于顺利完成抗结核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10.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和肝组织HBsAg、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组化检测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特异性标志.笔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和肝组织HBsAg、HBcAg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做对照比较,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HBsAg、HBcAg的复制情况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病理对母婴传播慢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母婴传播HBsAg携带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快速经皮肝穿刺,全部病例肝功能正常。肝组织切片由病理科医生盲法进行阅片。结果所有患者肝组织学显示肝内均有炎症、坏死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存在。其中,HBeAg阴性组纤维化程度较HBeAg阳性组严重(P〈0.05)。将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合并统计,肝炎症坏死分级G2-G4 30例,占48.4%,纤维化分度S2~S4 32例,占51.6%。结论虽然严重肝病理改变多见于转氮酶异常的慢性HBV感染,但也有不少转氨酶正常病例肝呈现明显组织学异常。肝活检可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纤维化程度和抗病毒治疗的根据。在转氨酶正常的病例,如果肝炎性坏死纤维化较严重,进行适当的处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害的情况。方法:对1056例用短程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肝功能监测。结果:ALT升高发生率HBsAg(-)组为10.6%,HBsAg(+)组为33.0%,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损害在1个月内出现者HBsAg(-)组为59.3%,HBsAg(+)组为82.8%,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者HBsAg(-)组为93.4%,HBsAg(+)组为67.2%,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结核患者化疗中HBsAg(+)者比HBsAg(-)者更易发生肝损害,且HBsAg(+)者肝损害出现快而肝功能恢复慢。肺结核患者化疗中应加强肝功能监测,尤其对于HBsAg(+)患者应加强护肝。  相似文献   

13.
416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从而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416例药物性肝病临床资料。结果药物性肝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占16%;多在用药后4~90天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长期饮酒者肝损害较HBsAg阴性、无饮酒者明显加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用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病占19%;本组416例中76例为中药引起占18%,高于以往报告;保健药品引起者20例占4.8%。结论药物性肝病女性、老年人居多,联合用药或用药前HBsAg阳性、长期饮酒者肝损害较重,中药引起者有明显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94例活检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研究结果显示慢迁肝、慢活肝和肝硬化患者单项HBsAg、HBcAg和两项均阳性的检出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HBsAg呈包涵体样型和弥漫型及HBcAg呈量单纯核型、胞浆型和两型同时阳性在3组患者中所占百分比之间也均无显著差别(P>0.05)。  相似文献   

15.
<正> Blumberg等发现HBsAg以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就HBV的感染标志的临床意义加以介绍。一、HBsAg检查:HBsAg系HBV感染的标志,在体内保存的时间可从几周到数年。血中检出HBsAg见于:肝炎的急性期;慢迁肝、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HBsAg携带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①乙型肝炎感染潜伏期HBsAg携带者;②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持续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乳糖修饰的反义RNA真核表达质粒在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抗病毒作用。方法:以半乳糖多聚赖氨酸(Gal-PLL)作肝靶向载体,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区的反义RNA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EP4-aC)制备为Gal-PLL-pCEP4-aC。将24只血清HBVDNA,HBsAg阳性的小鼠,随机等分为Gal-PLL-pCEP4-aC治疗组,Gal-PLL-pCEP4对照组和生理盐水性对照组,于实验第1天尾静脉分别注射Gal-PLL-pCEP4-aC,Gal-PLL-pCEP4(100ug/只)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实验治疗前后血清HBsAg变化和21天时血清HBV DNA,肝组织HBsAg,HBcAg改变,结果:Gal-PLL-pCEP4-aC治疗组7,14,21天时血清HBsA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1天时血清HBV,DNA转阴率62.5%(5/8),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HBcAg表达较Gal-PLL-pCEP4组和阴性对照组显降低,而Gal-PLL-pCEP4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用药后血清中HBsA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Gal-PLL-pCEP4 组血清HBV DNA转阴1只(1/8)生理盐水组8只均未转阴,结论:肝靶向反义RNA能在乙肝转基因小鼠体内抑制HBV的复制和抗原表达。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于1986年3月遇见使用聚肌胞(poly I:C)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患者,男,39岁。因乏力、纳差,尿黄20d、鼻衄10d于1986年1月7日住院。患者于8mo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入院后体验:神志清楚,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掌(+),蜘蛛痣(+),心肺(-),腹软,肝未扪及,脾肋下触及;腹水征(+)。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H)35-100U、ZnTT20U、SGPT200U,甲胎蛋白(AFP)20-400ng/ml,白蛋白3.2%,球蛋白3.8%。蛋白电泳γ-球蛋白25%,HBsAg(+),抗-HBc(+)。肝活检诊断:慢性活动型肝炎伴肝内  相似文献   

18.
陆伟 《华夏医药》2009,(3):213-220
肝纤维化常见病因在中国以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为最多。中国是肝病高发地区,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达3000多万人,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肝纤维化。如未接受适当治疗,20%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范慧敏等对219例HBsAg阳性且血清ALT持续正常6个月以上的HBV携带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纤维化程度在2期以上者占41.5%,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乙肝高发地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达10%,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其它肝炎病毒感染十分常见,而丁肝病毒是一种缺损病毒,必须与乙肝病毒共生才能复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丁肝病毒感染后其肝脏病变在组织学和临床失代偿方面表现更为严重。本文作者通过对比研究,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