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菌性松动是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柄翻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松动可发生在股骨-骨水泥界面或假体柄-骨水泥界面.假体柄-骨水泥界面松动是骨水泥型假体初始和远期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1].假体柄-骨水泥界面主要受剪切应力的作用而破坏[2].界面剪切应力(interfacial shear stress)计算公式[3];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膝关节肿瘤假体与骨结合部皮质外骨桥的形成情况.[方法]33例膝关节周围肿瘤患者行瘤段骨切除、定制型假体置换术,其中20例植骨,13例未植骨.影像学观察皮质外骨桥的形成情况,评估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所有20例植骨者均有骨桥形成,未植骨者10例有骨桥形成、3例无骨桥形成;25例存在皮质外骨桥下透亮线.按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下肢功能评分标准,33例患者平均功能恢复率为74.3%;[结论]植骨有利于皮质外骨桥生长,皮质外骨桥偏向性生长与局部压应力相适应;透亮线的存在说明目前的假体设计技术可能达不到骨长入性生长.  相似文献   

3.
骨水泥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影响假体使用寿命的主要问题。假体松动翻修术中取出的金属假体柄研究提示,柄的松动主要发生在骨水泥与骨髓腔内壁界面而非骨水泥与假体柄界面。骨水泥-骨界面的力学强度主要取决于界面区域骨形态和骨水泥与骨之间的交锁程度,影像学、力学测试、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显示骨水泥-骨界面的扭转力、剪切力、混合力及蠕变-疲劳应力条件下强度变化等微力学变化与假体松动相关。界面反复微动引起的摩损碎屑颗粒和离解产生的微小颗粒物质,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及机体自身对这些颗粒的反应,促使假体周围发生骨溶解,加剧假体松动。该文就骨水泥-骨界面微力学变化特点及假体松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重要长骨因骨肿瘤或严重创伤而作节段切除后,如何恢复其连续性是骨科临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通常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或用定制的假体并以骨水泥固定,但可并发骨水泥失效、假体柄折断、界面松动和应力遮挡性骨质疏松。为此,人们应用多孔表面假体以避免这些问题。但假体柄如同时具有多孔表面则其疲劳强度将下降,且无骨水泥作初始固定而无法保证骨长入和达  相似文献   

5.
皮质外骨桥固定特制假体置换治疗肢体骨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采用特制假体及特殊植骨方法固定后,假体与骨交界区能否有效形成皮质外骨桥,皮质外骨桥能否起到有效的辅助固定作用,皮质外骨桥的形成和重建有何规律。[方法]44例患者行皮质外骨桥加强固定,带有1~4am多孔表面区的特制假体置换。31例患者资料可供分析,以了解植入后固定的效果以及骨桥形成和重建的规律。[结果]31例患者中有25例(81%)形成了有效的骨桥固定,骨桥在股骨后侧和内侧的压应力区形成更为丰富。[结论]在假体与骨端交接区的珍珠面和骨皮质之间良好植骨可有效构建骨桥;骨桥的重建与应力和血运有关;髓内固定、珍珠面、皮质外植骨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骨桥固定。  相似文献   

6.
初次混合式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柄的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骨水泥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骨水泥柄髋关节置换患者148例167髋,男95例106髋,女53例61髋;年龄28~87岁,平均62.8岁;体重45.2~87.4 kg,平均57.2 kg;身高146~184cm,平均161.5cm;平均体重指数21.4.临床疗效以Harri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股骨柄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假体周围骨重塑和骨溶解发生情况.以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假体翻修为终点,对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 106例114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9.5年,平均8.1年.术前Harris评分8~54分,平均42分;末次随访时76~100分,平均94分.无一例发生无菌性松动及假体翻修.6髋假体柄平均下沉1.83mm.16髋(14%)股骨侧出现<1mm的影像学透亮线,9髋(8%)Gruen Ⅰ区和Ⅶ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所致斑点样影像学透亮区.106髋(93%)股骨侧有不同程度的皮质变薄或皮质松质骨化,均位于Ⅶ区.假体生存率为100%(95%可信区间.0.95-1.00).结论 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固定股骨柄,可取得较好中期临床效果,但仍存在骨溶解、股骨近端皮质骨吸收重塑等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泛多孔涂层柄应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自2009-01—2015-03应用同一广泛多孔涂层柄对25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观察翻修时间、出血量、术中骨性操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2.5(60~200)min,出血量平均750(400~2300)ml。1例因假体取出困难行扩大粗隆截骨术,4例行股骨远端开窗,1例因假体固定较好而强行打出假体时并发股骨近端骨折,1例在置入假体时假体末端突出皮质并发骨折。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6(6~67)个月,均显示骨长入,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4.4(82~94)分,无一例诉大腿痛。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对假体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用广泛多孔涂层翻修柄可安全、有效地对PaproskyⅠ~ⅢA型骨缺损进行股骨重建。  相似文献   

8.
Unwi.  PS Cann.  SR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5):332-339
我们对1001例骨肿瘤术后使用定制的假体置换,做了回顾性研究。股骨远侧假体493例,股骨近侧263例,胫骨近侧245例。无菌性松动是所见到的内植物失败的主要形式,71个病人因带骨水泥髓内柄的无菌性松动而做了翻修术。一个病人其假体未发生无菌性松动达120个月的概率,在股骨近侧置换是93.8%,股骨远侧是67.4%,胫骨近侧是58%。股骨远侧置换的病人中,手术时的年龄和骨切除的百分率,与无菌性松动的危险有关。有股骨远侧假体,股骨替换的百分率高的年轻病人,以后未发生无菌性松动的最少。在胫骨近侧置换组,骨去除的百分率有重要作用,但病人的年龄不重要。反之,股骨近侧置换后,年龄和骨去除的百分率都不是起作用的因素。这些发现的意义在有关机械因素方面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的设计和长度差别很大。柄的直径和材料也不相同。设计者因此也提出了不同的固定理论。骨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处在一种持续重建过程中。应力增加时通过新骨生长增加应力耐受性。当应力大于骨修复能力时骨溶解开始。初始固定要求尽量紧固,以避免假体在应力下松动。但当比较不同股骨假体形状对固定点影响时,要考虑对股骨的应力。下面研究分述不同的股骨假体对股骨皮质应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9种非骨水泥型股骨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行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并对比分析长、短假体柄置换后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右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建模软件处理后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长、短柄股骨假体及骨水泥套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长、短柄股骨假体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长、短柄假体置换后股骨的应力分布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依然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至内外侧中下1/3交界处达到峰值,再向末端又减小。短柄假体骨水泥-假体柄界面在末端内外侧虽形成应力集中区,且外侧峰值为15.3 MPa,但未超过骨水泥疲劳强度;而长柄假体在骨水泥-假体柄界面远端内外侧及内侧中段形成应力集中区,其峰值也均低于骨水泥疲劳强度。骨水泥重建的股骨距部位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区。[结论]骨水泥型长、短柄假体置换治疗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长柄假体的松动概率与短柄假体基本相当,但后者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可能更适合治疗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1.
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的设计和长度差别很大.柄的直径和材料也不相同.设计者因此也提出了不同的固定理论.骨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处在一种持续重建过程中.应力增加时通过新骨生长增加应力耐受性.当应力大于骨修复能力时骨溶解开始.初始固定要求尽量紧固,以避免假体在应力下松动.但当比较不同股骨假体形状对固定点影响时,要考虑对股骨的应力.下面研究分述不同的股骨假体对股骨皮质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龄粉碎性转子间骨折行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并对比分析长、短假体柄置换后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 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左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Unigraphics建模软件处理后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粉碎性转子间骨折、长、短柄股骨假体及骨水泥套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5建立长、短柄股骨假体治疗粉碎性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长、短柄假体置换后股骨的应力分布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依然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至内外侧中下1/3交界处达到峰值,再向末端又减小.短柄假体骨水泥-假体柄界面在未端内外侧形成应力集中区,且外侧峰值达21.3 MPa,超过了骨水泥疲劳强度;而长柄假体在骨水泥-假体柄界面远端内外侧及内侧中段形成应力集中区,但其峰值均低于骨水泥疲劳强度.骨水泥重建的股骨距部位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区.结论 骨水泥型长、短柄假体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转子间骨折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长柄假体的松动概率小于短柄假体,前者可能更适合治疗高龄粉碎性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骨水泥柄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型初次THA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26例(135髋)进行至少10年的随访。观察Harris评分、股骨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及其周围骨质变化。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导致翻修及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结果共有79例(85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44.5±18.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2.1±5.6)分。截至随访终点,在Gruen 1区观察到2髋发生骨溶解,7区4髋发生骨溶解现象。共有4例(4髋)接受翻修手术,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骨溶解致髋臼假体松动,同侧股骨近端骨溶解,同期行右髋臼侧翻修及股骨侧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另3例因髋臼假体松动行髋臼侧翻修术,影像学及术中见股骨假体稳定。以无菌性松动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100%;以无菌性松动翻修、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8.8%(95%可信区间,12.23~12.32)。结论混合型初次THA术中骨水泥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固定的股骨柄取得与现代非骨水泥假体柄相近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限制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假体周围骨溶解是引起人工关节松动的最主要原因.骨溶解,曾被称之为"骨水泥病",最初认为是与骨水泥有关的一种假体周围骨的吸收性损害.但随后研究发现,无论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都可以发生类似现象.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假体磨损产生磨损颗粒诱导的生物学反应有关.其它因素如应力遮挡、关节液压力等对骨溶解发生、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确定假体与骨交界区植骨能否有效形成皮质外骨桥固定,以及能否起到有效的辅助固定作用.[方法]杂种犬36只,随机均分为4组,右下肢股骨中段切除3 cm,插入特制假体替代骨缺损.4组动物分别采用珍珠面假体植骨固定、骨水泥植骨固定、珍珠面假体非植骨及骨水泥固定非植骨固定.4组动物随机于植入后6、12、20周分批处死,标本行组织学、X线摄影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植骨区可有效形成紧密骨桥固定,多孔表面植骨组抗扭转应力较骨水泥固定非植骨组高.[结论]假体与宿主骨交界区可有效形成骨桥,此骨桥可有效加强假体的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探讨股骨侧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14-12诊治的24例股骨侧假体无菌性松动,记录手术前后VAS评分、Harris评分。影像学指标包括假体松动表现、Paprosky分型、假体内翻角、Barrack分级、植骨方式、内固定位置、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5.3(13~68)个月随访。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9(7.2~10)分,末次随访VAS评分4.3(2~10)分,与术前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1,P=0.027)。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2.5(12~54)分,末次随访时为60.8(36~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3,P=0.032)。所有患者初次置换为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22例透亮线位于骨水泥-骨界面间。翻修手术采用生物型翻修假体,骨水泥残留1例。术前Paprosky分型,Ⅰ型4例(16.7%),Ⅱ型6例(25%),ⅢA型8例(33.3%),ⅢB型4例(16.7%),无Ⅳ型。术中根据不同分型应用结构性植骨及打压植骨,术后骨长入良好。结论股骨侧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处理原则需要对患者骨质缺损、初次置换方式及质量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其处理以翻修手术为主,需根据不同骨缺损类型选择植骨方式及翻修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液解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限制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假体周围骨溶解是引起人工关节松动的最主要原因。骨溶解 ,曾被称之为“骨水泥病” ,最初认为是与骨水泥有关的一种假体周围骨的吸收性损害。但随后研究发现 ,无论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都可以发生类似现象。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主要与假体磨损产生磨损颗粒诱导的生物学反应有关。其它因素如应力遮挡、关节液压力等对骨溶解发生、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1 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近些…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水泥假体无菌性松动原因及翻修技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水泥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的原因及翻修技巧。方法自1997年3月~2006年6月,对36例42髋骨水泥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的关节进行髋关节翻修术,术中彻底清除骨水泥、界膜,植入非骨水泥假体。术后随访时间为6~66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髋关节无疼痛。X线片示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植骨处愈合良好,骨质改善。Harris评分由平均34.8分(6~54分)提高到平均88.4分(60~94分)。结论骨水泥和骨之间的界膜是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彻底清除骨水泥、界膜是翻修手术成功的关键。使用生物型双锥面螺旋臼及无极递增型非骨水泥假体,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Wang J  Shen J  Yin J  Huang G  Lu J  Li H  Zou C  Han S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2):1414-1417
目的探讨采用普通长柄假体或同种异体骨假体复合物(allograft-prosthesis composite,APC)翻修治疗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6月,收治14例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1~70岁,平均43.9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8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4例。假体置换术后6~31年出现患肢疼痛,负重和行走时加重;6例出现患肢短缩畸形。术前参照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系统行关节功能评分为(16.36±1.50)分。X线片检查见假体明显松动和下沉。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3~9年,平均4.5年。7例骨量严重丢失(骨皮质厚度减少>50%)、假体下沉>2 cm、假体穿破骨皮质或即将穿破骨皮质者采用APC翻修;7例骨量丢失不严重(骨皮质厚度减少<50%)者,采用订制普通长柄假体翻修。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出现腓总神经一过性麻木,对症治疗后3个月内恢复。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2个月~7年,平均3.6年。翻修术后患者术前疼痛症状均缓解,关节功能改善。术后12个月MSTS功能评分为(23.43±2.5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0,P=0.024)。X线片检查示,术后12个月2例采用普通长柄假体翻修患者出现骨水泥周围无症状透亮线,无假体松动和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后再次行翻修重建肢体功能可行,根据患者骨量丢失情况选择APC或普通长柄假体翻修,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作者回顾性分析了55例全髋翻修术患者资料,采用现代非骨水泥广泛多孔涂层钴铬合金一体式股骨柄,女性36例,男性19例,平均年龄66.4岁±9.3岁,平均随访时间9.8年±2.9年。翻修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33例,感染13例,假体周围骨折10例。术后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影像学显示54例(98%)获得骨长入,10例假体周围骨折全部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