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57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胸痛者32例,不典型胸痛者18例,无明显胸痛者7例。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大44例,13例无明显颈静脉怒张。梗死部位包括下壁梗死+右室梗死15例,下壁+正后壁+右室梗死33例,前壁+下壁+右室梗死9例。经综合治疗后,治愈出院51例,死亡6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心室纤颤2例,泵衰竭4例。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情复杂,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右心衰竭症状时应该考虑本病的可能。只有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早给予正确的积极治疗才能提高患者梗死后的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观察发病12小时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18例,结果表明:单纯AIMI者(64例)下壁导联ST段抬高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相关良好。同时合并右室梗死(16例)可使胸前导联ST段抬高。同时合并侧后壁梗死(38例)可使胸前导联ST段进一步压低,同时合并右室梗死或侧后壁梗死者,可使下壁导联ST段抬高与前壁导联ST段下降的相关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结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70例。按照随机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静脉输注,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5.6%,对照组为26.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9.4%,对照组为38.2%;治疗组病死率8.3%,对照组为20.6%。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配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临床上常与左室下壁、后壁梗死同时存在 ,多见右心衰 ,并发低血压和休克者较多。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率 ,笔者收集 1990~ 2 0 0 1年 16例患者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5 3~ 75岁 ,平均 6 6 .5岁。 9例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梗死 ,4例为急性后壁合并右室梗死 ,2例为单纯右室梗死 ,1例为急性前间壁合并右室梗死。有右心功能不全体征者 12例 ,低血压 8例 ,心源性休克 2例。 16例均有血清心肌酶异常 ,并符合急性心梗演变过程。1.2 心电图表现 …  相似文献   

5.
刘伟隆  剧仲华 《中医药研究》2009,(12):1473-1473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其转归,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以正确及时干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及其特征有别于左心室梗死.28例患者右胸导联心电图V4R导ST段抬高。与左心室心肌梗死相比。其治疗有其特殊性。结论应常规复查18导联心电图,尽早发现右室心肌梗死,减少漏诊,正确及时干预治疗,重视扩容升压.慎用血管扩张剂。  相似文献   

6.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通常指右室与左室下壁梗死并存的一种双心室梗死形式,约占下壁梗死的30%-50%。为了提高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认识,我们对本院2005年4月-2007年11月收治的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3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师静璐 《河北中医》2001,23(9):708-709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壁心肌梗死血压、心率及尿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右室壁心肌梗死患者5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及过缓型心律失常,在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尿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结论 生脉注射液对急性下壁、右室壁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及过缓型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患者低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诊断标准合并低血压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用生脉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对照组(单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比较两组使用多巴胺持续时间及最大使用浓度,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使用生脉注射液可缩短多巴胺的维持时间并使多巴胺的最大使用浓度减低,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高。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出现低血压并发症时配合使用生脉注射液是有益的,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经过临床治疗,好转36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5.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需根据心电图检查及时作出病情判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措施,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0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ARVI合并下壁梗死14例,占47%;合并正后壁梗死5例,占17%;合并下壁+正后壁梗死7例,占23%;合并前间壁+下壁梗死2例,占7%;单纯ARVI 2例,占7%。结论ARVI常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右胸导联ST段升高是诊断RVI的可靠指标。治疗上重视扩容,慎用血管扩张剂,扩容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个体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探讨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以及阻滞的程度与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对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2例病例中,I度房室传导阻滞15例,占35%;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占21%;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占9%;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占7%;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占26%。单纯下壁(或合并右室)心梗,I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的频率高于下壁合并正后壁(或合并右室)心梗,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则反之。结论:I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其次为Ⅲ度房宣传导阻滞;梗死的范围越大,阻滞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1998~2002年以参附注射液并阿托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2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梗死部位于下壁31例、右室3例、下壁合并右室7例、下壁合并后壁2例、前壁4例、前间壁1例,其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9例,窦性停搏4例,Ⅱ度窦房阻滞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交界性逸搏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35~77岁,平均54.64岁;起病时间30min至49h,平均14h;心率34~59次/min,平均51次/min。对照组20例,…  相似文献   

13.
目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及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参附注射液配合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30例.结果 30例经治疗后,溶栓成功28例,失败2例.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提高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的溶栓成功率,并纠正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患者缓慢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75例 ,其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5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加用参麦注射液 )和对照组 (未使用参麦注射液 ) ,比较两组使用阿托品的平均剂量 ;其中合并低血压的住院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多巴胺 参麦注射液 )和对照组 (多巴胺) ,比较两组使用多巴胺持续时间及使用的最大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使用参麦注射液可显著提高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心室率并减少了使用阿托品的剂量 ;在合并低血压患者中 ,使用参麦注射液可缩短多巴胺的维持时间 (P<0.05) ,并使多巴胺的最大使用浓度减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患者 ,出现缓慢心律失常及 (或)低血压时配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32例糖尿病合并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同时进行介入治疗。结果: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SDNN和HRVI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5),说明左心室肥厚程度与HRV变化呈正相关性。32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50枚,手术成功率100%,且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左心室重构是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脏损害的结构基础与临床特征,而介入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死不同部位对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溶栓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技术检测63例心肌梗死病人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溶栓组;根据梗死的不同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下壁心肌梗死组。并设正常对照组20名,经病史、体检、心电图、心脏多普勒超声、静息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左心室EDV和ESV均增加,LVEF降低(P〈0.01);未溶栓组较溶栓再通组左心室EDV和ESV增加及LVEF明显降低(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壁心肌梗死组比较,左心室EDV、ESV增加,LVEF降低(P〈0.05)。结论用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的估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2004年1月至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收住院,均符合200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修订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与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42~71岁,平均56.6岁;前壁梗死24例,下壁梗死33例,心内膜下梗死4例;溶栓39例,治疗以中西医结合方法为主。选择2004年前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7~73岁,平均57.8岁,前壁梗死21例,下壁梗死34例,心内膜下梗死3例;溶栓33例,治疗以西医为主。2组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性分析44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心悸、颈静脉怒张、右心功能不全、下肢浮肿和心源性休克等,均合并左心室梗死,血清CK同功酶和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常规12导联心电图加右室及正后壁心电图见V_3R~V_6R不同程度改变,ST段上抬≥1mm,出现异常Q波或QS波;治疗应重视扩容升血压,积极溶栓,慎用血管扩张剂。临床医师应重视提高右室心梗的诊断水平,掌握右室心梗的临床表现、常见合并症、心电图辅助检查结果,努力做到正确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降低右室心梗的死亡率,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急性右室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45例急性右室合并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其中18例出现低血压、休克、右心衰及全心衰: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细胞由于长时间心肌缺血而坏死。心电图作为一种有用可行的检查手段已广泛用于梗死相关动脉及其闭塞部位的诊断。本文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作简要综述,以便准确定位下壁梗死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