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云东  韩兴权 《西部医学》2007,19(1):100-101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3065例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3065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155例(5.06%).抗-HCV阳性患者45例(1.47%),抗-HIV无阳性病例,抗-TP阳性患者45例(1.47%)。其中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TP同时阳性3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4例。男、女的HBsAg与抗-HCV阳性率均不同。而抗-TP阳性率相近。不同年龄组的抗-HCV与抗-TP阳性率相似。而HBsAg不同。结论 输血前患者各项血清感染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科室申请输血前患者抽取血液标本进行以上四项检测.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 I 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李炎梅  梁太英 《广西医学》2008,30(3):384-385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15 743例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5 743例标本中,抗-HIV1/2阳性患者100例(0.63%),抗-HCV阳性患者156例(0.99%),HBsAg阳性患者1 917例(12.18%),抗-TP阳性患者420例(2.66%)。各指标均存在交叉阳性。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各项血清传染性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指标均有交叉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应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6790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清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及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679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在6790例患者中,HBsAg 阳性656例(9.66%)、抗-HCV 阳性76例(1.12%)、抗-HIV阳性(已经确证实验室确证)9例(0.13%)、抗-TP阳性145例(2.14%)。结论:为了维护医患利益,规范医疗操作,减少医疗纠纷,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必须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丁海明  柯培锋  周华友 《广东医学》2012,33(12):1772-1774
目的 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 IgG)、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A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判断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对 4 823例患者输血前检测,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应用ROCHE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RUST应用凝集法检测.结果 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和TRUST阳性率依次为 11.45%、0.68%、0.07%和1.06%;梅毒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按入住科室分类,消化科的HBsAg、HCV阳性率最高;40~60岁组HBsAg、HCV阳性率最高,小于40岁和大于60岁组TRUST阳性率高.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感染性疾病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对解放军第180医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500例输血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水平进行测定,并探究其临床意义。结果通过测定分析,HBsAg、抗-HCV、抗-HIV与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2.0%、0.67%、0.2%、1.1%。不同年份间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20,7.13,7.33,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其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有利于预防患者发生感染性疾病,并降低院内感染的情况发生,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输血前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查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是否已经感染过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方法:收集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2864例,用ELI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2864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592例,总阳性率20.67%。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8.82%、1.01%、0.84%和0.00%;HBV和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情况,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和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381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本组共检测出4 136例阳性,4项指标总阳性率为13.2%,其中抗-HCV 70例(0.22%)、抗-HIV 17例(0.05%),抗-TP 761例(2.43%),乙型肝炎病毒(HBV)3 288例(10.48%)。结论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进行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对医患双方利益具有较大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13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查。结果:HBsAg阳性率9.8%,抗-HCV阳性率0.77%,抗-TP阳性率0.15%,抗HIV为0.08%。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输血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方法:对2012-2014年住院输血患者共6386例,常规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4项血清感染标志物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4项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9.02%,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阳性率分别为4.56%、2.82%、1.55%和0.09%;抗-TP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HBsAg阳性率呈逐年递减趋势;抗-TP和抗-HIV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输血前血清感染标志物的监测,控制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现患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现患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法检测检测3679例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结果 3679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3.52%(497/3679),抗-HCV阳性率为1.25%(46/3679),TPAb阳性率为1.36%(50/3679),抗-HIV1/2阳性率为0.33%(12/3679)。显示患者输血前均有可能被传染性病症感染。结论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的检测,对保护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减少医源性传染,降低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广东省东莞东南部孕产妇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莞东南部孕产妇54 521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检测,统计不同年份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阳性率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4项传染性标志物分布情况。结果 54 521例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为10.55%、抗-HCV阳性率为0.09%、抗-HIV阳性率为0.02%、抗-TP阳性率为8.58%;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中以大三阳[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及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分别占27.23%、42.45%;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降低,抗TP阳性检出率增加,而抗-HCV、抗-HIV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孕产妇进行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早期发现阳性患者,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刘建峰 《北京医学》2007,29(5):309-309
为探讨孕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我们于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对孕前检查的3368例孕妇感染性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无偿献血者血液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的双试剂检测是《血站基本标准》规定的输血传染病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和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 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TRUST)法.结果 在12870例患者中,HBsAg阳性974例(7.57%)、抗-HCV阳性292例(2.26%)、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认实验室确认)4例(0.03%)、抗-TP阳性114例(0.88%).检测标本阳性总数为1384例,总阳性率为10.75%.结论 对患者进行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不但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还可以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另外还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梅毒产妇和其有关传染性标志物受感染关系及其新生儿的受感染情况.方法:对73例经确诊的梅毒产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IV1/2、抗-HCV、HBsAg,抗-TP;同时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做滴度分析,采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试验.结果:73例梅毒产妇血清标本中,抗-TP、TPPA阳性率为100%,TRUST阳性率为67.12%.抗-HIV1/2、抗-HCV、HBsAg阳性率分另为2.74%、2.74%、9.58%;其新生儿的抗-TP,TPPA、TRUST阳性率分别为95.9%、94.52%、65.75%.抗-HIV1/2、抗-HCV、HBsAg阳性率分别为2.74%、2.74%、6.85%;73例产妇及其新生儿的合并感染的阳性率一致.结论:梅毒产妇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sAg)均有合并感染率,其新生儿在梅毒、HIV、HCV、HBsAg各指标均有垂直传播率和合并感染率;应在孕前产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以便存效控制各指标合并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血液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为预防和避免医院交叉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41 298例住院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以了解患者的感染状况。结果在41 298例患者中ELISA法检出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样本3 862例(9.35%),各年度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高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HBsAg、抗-HCV、抗-TP、抗-HIV各单项指标阳性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3组年龄段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呈增加趋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多项感染患者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最多。结论住院患者治疗前感染性指标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率,HBsAg阳性率最高,抗-HCV、抗-HIV及抗-TP较低,男性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高于女性,年龄≥60岁患者感染指标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刘坤学 《吉林医学》2011,(36):7762-7763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拟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与输血相关的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19 587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0.68%、0.24%、2.26%,总阳性率为14.7%。结论:患者输血前检测输血免疫全套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感染免疫学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2009年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患者6017例进行输血前、手术前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1+2抗体(抗-HIV 1+2)、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17例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13.40%,抗-HCV阳性率为1.63%,抗-HIV 1+2阳性率为0.14%,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45%.结论 为了保护医患利益,规范医疗操作,防止发生医疗纠纷,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和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的价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收治的2400例门诊及住院申请受血患者,采用 ELISA 法对患者血清HBsAg、抗-HCV、抗-HIV 以及抗-TP 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00例患者中,HBsAg 检测阳性率约为14.7%,抗-HCV 阳性率约为5.2%,抗-HIV 阳性率约为0.1%,抗-TP 阳性率约为1.3%。患者在性别上的检测阳性率无显著差别;在年龄上,20岁及以下患者 HBsAg 阳性率明显低于20岁以上患者。结论输血前采用 ELISA 法进行 HBsAg、抗-HCV、抗-HIV 以及抗-TP 检测,不仅能够避免血源性感染,增强输血安全性,而且能够避免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