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2.
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而气在身形之中,有营卫之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各有区分,然而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使其充固无间、环流不息遍体节节而灵者,全赖于胸中大气为之主持。本文就“大气”理论谈一下认识。1 历代医家对大气的认识 大气之说,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味论》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4.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5.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理学对脑的记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迄今,由于解剖、生理学的发展,才开始认识了大脑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等,并创立了分析器学说。然而,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内经》中记载了脑的许多生理和病理。例如《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祖国医学发展到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第一次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家汪昂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内经》“神”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现将《内经》中有关“神”的九种含义分述于后。1代表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五色篇》“积神在心,以知往今。”等。2代表巧妙、高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又说:“知一则为工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至…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9.
<正>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同类之论《内经》尚有:“肝者,中之将也”(《素问·奇病论》)、“肝者,主为将”(《灵枢·师传》)、“肝为之将”(《灵枢·五癃津液别》)。古今医家对“肝者,将军之官”注释大致相同,均认为:此用“将军”刚强躁急、智勇双全、勇而能断的职能与特性,比喻脏象之肝,其性亦“勇而能断”、“性动而急”、“气勇善怒”、“气急而志怒”,“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容易亢盛”,“肝主谋虑、决断,好象是智勇双全的将军”,“肝在十二官中,属将军之官,好比将军的足智多谋”,“古人用将军征战  相似文献   

10.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11.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12.
<正> 尿潴留属中医“癃闭”的范畴,早在《内经》时期即有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为利为癃。”《灵枢·胀论篇》说:“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并谓此症可用针刺治愈。作者数十年来用针灸治疗尿潴留8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肾之精气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难点,各版各类教材说法不一,尚有含混不清之嫌。故本文就此试从古代“精气学说”谈起,对其内涵略作剖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雅正。 1 精与气的含义 1.1 精气学说中的精与气 精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它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影响较大,以管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精气学说,于是精与气的概念便由此而生。《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即精属气的范畴,且为气中的精华部分,这是精的一个含义。同时,《管子*心术下》又说:“一气能变曰精。”说明气是能够运动变化的精,精与气乃同一种物质,这是精的另一含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精即气,气即精,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如《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王充在《论衡*言毒》中也指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既然世界是由气构成的,那么作为世界万物之一的人,无疑也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充在《论衡*论死》中也云:“气之生人,尤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而《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此处之“精气”与“烦气”相对,精气无疑是指气之精华部分,与精的第一个含义相同,这也正是人从本质上有别于其它物类之处,成为万物之精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精气”一词,除此含义外,还指“气”和“精”,有《易传*系辞上》为证:“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总之,精气学说中的精即精气,含义有二,一是指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二是专指气之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相似文献   

14.
“神明”一词,一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又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众所周知,神明统属于心,但笔者认为其与肾的关系亦不容忽视,故本文试从神明与心肾相关论方面略作初步探讨。祈望同道予以指正。1 神明与肾《明堂》谓:“肾者,引也,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引”者,不独“引水谷”,更能“和利精神”。大抵肾之气化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之精下藏之,精足持守则气化常行而不已。又肾藏先天之精,而脾化后天之精,两精相搏,神即随之始生。故《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集注·卷一》曰:“《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盖…  相似文献   

1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始出《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内经》成书久远,且其言简意赅,“形精气味”所指,历代诸家,众说纷纭,两千余年,未有定论,致令学者,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对此句“精、形,气、味”的含义,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可以一代十,而应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求对临证治疗起指导效用。有鉴于此,欲从以下三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一、搞清“形”与“精”,“温”以“补”的含义是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与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关键所在。历代医家对于“形不足”和“精不足”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肾者主蜇,其实在骨……”。《素问·痿论篇》:“肾气热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历代医家都同意“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对骨确实起着主宰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五脏所主……肾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络脉理论源于《内经》 ,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可谓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内经》中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 ,《灵枢·小针解》说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在人体上主要是将经脉之中的气血 ,渗濡灌注到全身各部分 ,以司营养筋、骨、皮…  相似文献   

18.
《内经》“器”“气”互借两例宋子云(中医系1991年级250014)关键词内经;气;器;假借《内经》中音同音近之字相借者颇多,其中有两处“器”与“气”互借。一处在《灵枢·经脉》中:“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气”读为“器”。盖“阴气”于句中难...  相似文献   

19.
形神观,主要讨论生命的形体和精神、情志活动之间的关系。它概括了精神与物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所以它既是哲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生物学中的重要课题。《内经》的形神统一观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又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内经》的形神观,对于理解其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养生以及心理疾病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都有重要的意义。1《内经》形神统一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高度概括了《内经》的形神统一观。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1形为神之基,神依附于形《内经》在古代哲学思想“精气…  相似文献   

20.
谈精气     
<正> 精气是生命的基础,它有构成人体胚胎,促进生长发育,化生气血津液,藏神纳志,奉生后天,推动各种生理功能的作用。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精气秘藏于五脏,更旺于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变化中,精气耗则正气不足,精气涸竭则生命夭亡。在临证治疗时,只能益补,不能戕伐。《灵枢·本脏篇》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所以说,精气是生命之根本。精气之说是中医学脏腑学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这一理论,尤其是在治疗方面成绩是更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