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40例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及骨髓细胞异常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勤  张会芬  李丽华  柳琳  台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682-4684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异常改变的分析,以便临床正确地采取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临床、外周血细胞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患者均伴有外周血细胞一系、二系或三系的减少,95%的艾滋病患者骨髓细胞增生活跃,5%的艾滋病患者骨髓细胞增生减低。在40例艾滋病患者中,反应性早幼粒细胞增多者占15%,感染性骨髓象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各占5%,真菌感染性骨髓象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占2.5%,纯红再障和生成减少性粒细胞缺乏痘各占2.5%。结论: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异常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不仅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从而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关,还与AIDS的机会性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倩 《中外医疗》2013,32(3):30-31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异常改变,为临床上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该组共70例艾滋病患者,对其进行外周血细胞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并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0例艾滋病患者都有外周血细胞一系、二系或者三系的减67例患者(95.7%)的骨髓细胞增生活跃,3例患者(4.3%)的骨髓细胞增生减低。结论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异常时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它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进而干扰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和分化有关,同时还和AIDS的机会性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异常改变,为临床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组共55例艾滋病患者,对其进行外周血细胞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外周血细胞三系减少;血红蛋白及白细胞二系减少的患者9例;白细胞、血小板二系减少的患者10例;单纯血红蛋白减少患者4例;单纯白细胞减少患者15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5例;白细胞增高异常的患者3例.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大大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且小部分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核稍向左偏移.经骨髓检查,36例患者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12例见有核细胞明显活跃,7例见有核细胞增生降低.另外,5例患者存在感染性骨髓象、4例真菌感染骨髓像,2例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骨髓象中,巨幼改变较普遍.结论:外周血细胞及核骨髓细胞的异常变化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其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进而干扰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和分化相关,同时还可能与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主要损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疾病后期易出现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根据临床观察,AIDS病人的血液学改变非常常见,表现为多种血液成分比例和参数异常,但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自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首次诊断为成人AIDS病人34例,现对其外周血细胞计数改变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胜春  罗洪汉 《医学争鸣》1999,20(7):636-639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受照小鼠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6.0Gy^60Co-γ照射小鼠造成造血功能损伤,采尾静脉血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取一侧股骨骨髓计数骨髓有核细胞,取另侧骨髓制片观察骨髓粒系分裂池,存贮池,成熟池骨髓细胞绝对值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仍是造血系统疾病最基础的诊断方法,因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尤其是异常的血液常规结果的染色后显微镜检查,为进一步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的最终确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蔓茎堇菜对外周血细胞数及骨髓细胞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云  刘礼意 《湖南医学》1994,11(5):263-264
  相似文献   

8.
王西凤  邢华  李耘 《疑难病杂志》2011,10(7):543-544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外周血的变化。方法选取40岁以上的人群38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脂肪肝和非脂肪肝患者的血常规特点。结果脂肪肝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1),MCV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余指标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存在外周血细胞形态的改变,定期检测血常规有助于指导脂肪肝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灵芝孢子粉对癌症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灵芝孢子粉有效成分,功能多样,其中之一,可改善骨髓造血机能,增加外周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数量和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采集方便,是核酸筛查时常规取样途径。提取外周血DNA经典方法常需分离白细胞并经表面活性剂和蛋白酶K(SDS-PK)处理,操作比较繁琐。Bowtell等报告以浓盐酸胍(GHCL)溶液作为蛋白变性剂用于染色体DNA的提取,原方法未经酚抽提而将细胞裂解液与乙醇混合后,采用末端为“U”型的玻璃棒将线状DNA挑出,在实验室试用后发现,在体外培养细胞或组织DNA取样量较多时才易将DNA分子绕在玻璃棒上,且操作时体积大于20ml。为了适用于数毫升全血DNA快速提取。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红景天苷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造血调控作用机制。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红景天苷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外周血、骨髓有核细胞以及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骨髓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低剂量和高剂量红景天苷能明显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和骨髓有核细胞(BMC)数,低剂量红景天苷能明显升高外周血血小板(PLT)数,促进骨髓G0/G1期细胞向S期细胞以及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的转化,而高剂量红景天苷具有明显促进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转化的能力,从而导致高、低剂量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增殖指数(PI)也明显升高。另外,高、低剂量红景天苷都能促进骨髓细胞中Bcl-2的表达。其中低剂量红景天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同时,高、低剂量红景天苷也都能明显降低骨髓细胞中Bax的表达。结论 红景天苷可能通过促使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解除G0/G1期阻滞,加速骨髓G0/G1期细胞向S期细胞、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的转化以及升高骨髓细胞Bcl-2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来抑制骨髓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骨髓活检和涂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NHLBMI)及骨髓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1例(6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9例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骨髓活检切片及涂片进行组织学和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 (1) 6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骨髓活检有25例存在淋巴瘤浸润,阳性率为40.32%,骨髓涂片有11例检出淋巴瘤细胞,阳性率为17.74%,在非霍奇金淋巴瘤BMI的诊断中,骨髓活检阳性率高于涂片(P<0.01);(2) 39例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骨髓活检有32例阳性,阳性率为82.05%,涂片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35.89%,骨髓活检骨髓转移癌阳性率高于涂片(P<0.01).结论 骨髓活检可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骨髓转移癌的检出率,对非霍奇金淋巴瘤BMI和骨髓转移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骨髓抽吸、染色对58例MDS进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检查。结果骨髓活检中的细胞增生程度显著高于骨髓涂片的核细胞增生程度,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的发现比例显著优于骨髓活检,P<0.05;粒系病态造血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的发现比例分别为(46.6%与67.2%),红系病态造血发现比例分别为(79.3%与53.4%),巨核系病态造血发现比例分别为(39.7%与69.0%),两两比较,均P<0.05;58例MDS患者骨髓活检的结果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39例,占比67.2%,单圆核病态造血28例,占比48.3%,多圆核病态造血32例,占比55.2%,网状纤维染色阳性患者26例,占比44.8%,骨髓呈现纤维化15例,占比25.9%,铁染色呈现阳性患者34例,占比58.6%。结论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在诊断MDS中各有优缺点,通过两者的联合诊断可有效发现巨核系列的病态造血,对于提升诊断的准确性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骨髓基质细胞(BMSC)体外三维培养的方法,并观察其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制备鼠尾胶原,对BMSC进行三维培养,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ALP钙钴、苏丹Ⅲ染色观察BMSC增殖及分化。结果:三维培养的BMSC早期呈现集落生长特点,后逐渐向不同的形态转变,与二维培养相比,细胞增殖峰值提前,且向成骨及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增强。结论:BMSC在体外三维培养模式下生长良好,能够继续保持其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和脐血间质干细胞(CMSCs)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3月对269例DMD患者行自体BMSCs和CMSCs联合移植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均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 μg/kg,2次/d,皮下注射动员骨髓干细胞4 d,于第5天行骨髓采集术,局部麻醉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00~180 ml.将采集的骨髓液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单个核细胞2.0×109,用Uitra cul Ture 培养液调节细胞数量为1×105/ml~1×106/ml,接种于75 mm2培养瓶中,24 h换液,7~10 d后收集全部细胞,总数为4.0×108/ml~1.5×109/ml.将BMSCs移植到患者四肢近端肌肉内.采集脐血80~160 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CMSCs.将CMSC(1.0~4.8)×107细胞悬液,经静脉缓慢输注,每5~7 d 1次,共3次.移植后6个月对患者的肌力、步行10 m和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肌酸激酶水平、肌电图等进行观察.结果 269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时随访,218例患者(81.0%)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细胞移植后235例患者复查心肌酶谱,其中188例(80%)患者步行10 m及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肌酸激酶水平较移植前明显下降(P<0.01).51例患者复查肌电图,32例(62.7%)患者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47例患者复查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影像较移植前变化不明显.结论 BMSCs和CMSCs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有所提高,肌酸激酶较移植前下降.移植后复查肌电图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MSCs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超声消融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糖尿病足患者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干细胞260 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40 mL。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显露切开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进行血管内超声消融,后将干细胞悬浊液注射小腿缺血肌肉内局部。结果32例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得到改善。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斑汤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CD34、CD45表达的影响。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以环磷酰胺25 mg·kg^-1,隔日1次,腹腔注射2次即可造成骨髓抑制模型,正常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观察红斑汤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及骨髓细胞CD34、CD45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细胞CD34、CD45均可见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红斑汤组及鲨肝醇组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红斑汤组与鲨肝醇组,具有促进骨髓抑制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恢复,且鲨肝醇组疗效不显著优于红斑汤组(P〉0.05);红斑汤组和鲨肝醇组骨髓细胞CD34、CD45及CD34、CD45的双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红斑汤组和模型组均能促进骨髓细胞CD34、CD45的恢复,且鲨肝醇组不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红斑汤具有升高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细胞CD34、CD45;具有改善环磷酰胺对小鼠骨髓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DCl、DC2的条件。方法:体外用细胞因子GM-CSF IL-4/ TNF-α及IL-3 G-CSF/ TNF-α来分别诱导DC。结果:用GM-CSF IL-4/ TNF-α诱导出CDl23^ DC2和CDl23^-DCl细胞,而采用G-CSF IL-3/ TNF-α未能诱导出CDl23^ 的DC2细胞。结论:用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细胞因子组合GM-CSF IL-4/ TNF-α可以诱导出CDl23^ DC2和CDl23^-DCl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发表的相关文献,由2位评价员根据拟定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资料,运用RevMan4.3.1软件对LVEF以及发生的临床事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9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MI后进行自体BM-MNCs移植的患者,随访结束时的LVEF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30,95%CI为0.13—0.47,P=0.0006),而且与接受细胞移植的时间无关;接受自体BM—MNCs移植的AMI患者随访期间LVEF的增加值也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53,95%CI为0.20—0.87,P:0.0002),而且与随访时间的长短无关。虽然接受自体BM—MNCs移植的患者随访6个月结束时LVEF绝对值却并不高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患者(合并SMD=0.23,95%CI为-0.03—0.50,P=0.09),但随访6个月期间LVEF增加值较高(合并SMD=0.62,95%CI为0.02-1.22,P=0.04);接受自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减少3—6个月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住院、需再血管化治疗的复合终点的发生(合并OR:0.62,95%CI为0.39—0.98,P=0.004);自体BM.MNCs移植不增加3~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合并OR=0.87,95%C1为0.53~1.42,P=0.57)。结论 接受自体BM.MNCs移植至少在6个月内可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减少3~6个月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住院、需再血管化治疗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说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