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烧伤后血液中性粒细胞粘附及肿瘤坏死因子改变的研究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严鸣,孙世荣,周宝桐,徐世豪,盛志勇,马诺山关键词嗜中性白细胞;粘附蛋白;粘附率;肿瘤坏死因子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Q644粒细胞与内皮细胞(EC)粘附是粒细胞趋化、游走和...  相似文献   

2.
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情况及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STF)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将24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30%Ⅲ度烫伤)和对照组,分离伤后0、12、24hPMN,继续培养16h,碘化丙啶(propdiium od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百分率,并用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分别刺激对照组大鼠PMN,检测凋亡百分率,结果发现:烫伤组大鼠PMN凋亡百分率较对照组大鼠降低,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均抑制PMN凋亡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说明严重烧伤后PMN凋亡延迟,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在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几种中药对烫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观察中药三七,金银花,虎杖及人参对烫伤小鼠中性粒细胞(PMN)的作用。结果烧伤后PMN的细胞内贮存钙正常组比较未见显著的差别,各中药治疗组与之也无统计学意义。伤后PMN释放H2O2量显著低于正常小鼠,三七和金银花对伤鼠PMN的H2O2释放未见明显作用。虎杖的中剂量和人参小剂量组对小鼠烫伤后的PMN释放H2O2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说明此二种药物具有抗氧化反应的作用。伤鼠PMN体外释放溶菌酶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性粒然肝脏中的聚集,滞留机制及参与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 应用生物力学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观察了烧伤病人血清对培养人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间粘附力,以及P-选择素及镜粘发子-1(ICAM-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 (1)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有聚集;(2)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血清作用下粘附力以2小时为最强;(3)肝细胞正常情况下无P-选择素和ICAM-1表  相似文献   

5.
烧伤血清和中性粒细胞损伤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体外人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复合培养,用带有3μm孔径的碳素膜将肝细胞和PMN隔离的方法,动态观察了烧伤病人(烧伤面积大于50%,I~Ⅱ度烧后后48h内)血清对肝细胞的损伤及在PMN参与下的损伤,结果显示:烧伤血清直接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中性粒细胞复合粒培养后对肝细胞损伤作用明显加重。将肝细胞和PMN隔离复合培养使损伤明显减轻,说明烧伤早期肝细胞和PMN的粘附行为是加重肝细胞损伤的因素之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道214例小儿烧伤败血症,就败血症的菌种、类型、发病时间和烧伤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发病和死亡与烧伤面积、吸入伤、休克、年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复菌及绿脓杆菌以败症为小儿烧伤败血症的主要类型;积极处理烧伤创面,有效地防治吸入伤和休克对预防败血症的发生和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抗感染治疗的重点应放在伤后二周内和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及内皮细胞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和凝血因子改变是否参与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的发病。方法收集晚期创伤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中性粒细胞,观察创伤性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PBMC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IL)-4、IL-10以及外周血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比较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组中性粒细胞凋亡水平[(37±21)%]和循环内皮细胞凋亡[(774±211)个/ml]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创伤组[(16±9)%,(92±72)个/ml]和正常对照组。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组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及凝血因子(TF、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晚期创伤性脓毒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和凝血功能异常,这可能是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的特征之一,并可能是晚期创伤性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聚集、滞留机制及参与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应用生物力学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观察了烧伤病人血清对培养人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间粘附力,以及P-选择素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有聚集;(2)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血清作用下粘附力以2小时为最强;(3)肝细胞正常情况下无P-选择素和ICAM-1表达,烧伤血清作用后ICAM-1表达增强。肝窦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少量P-选择素和ICAM-1表达,烧伤血清作用后表达增加。结论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渗出和聚集及加重肝脏功能损害,是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烧伤血清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微管吸吮技术测量了烧伤血清刺激后24h内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EC)粘附力的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务血清作用下介导PMN-E 的主要3个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以探讨PMN-EC粘附力的分子基础,发现PMN在烧伤血清刺激后与正常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间粘附力迅速上升,于1h达到饱和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0例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营养支持、抗休克、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t=5.402,P=0.000),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TNF-α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343、2.346、4.339、11.180、6.934,P=0.002、0.023、0.000、0.000、0.000)。结论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改善各器官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补液方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液体复苏方案,对比补液前后患儿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及尿量。结果根据患儿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以及临床监测指标对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做出适当调整后,补液前8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94.8±37.1)%,第1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112.6±34.8)%,第2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2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78.1±23.6)%;补液后8、24、48、72 h患儿尿量均较补液前明显增多(t=5.733、13.283、17.437、14.371,P均=0.000),补液后24 h患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均较补液前明显降低(t=3.875、4.411,P均=0.000);年龄<3岁及烧伤面积≤30%TBSA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烧伤面积>30%TBSA者(t=7.117、5.662,P均=0.000);年龄<3岁患儿第1个24 h平均尿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者(t=4.803,P=0.000)。结论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液体复苏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年龄、烧伤面积等因素对补液量的影响,实施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而不能完全遵循补液公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床旁血液净化在危重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5年~2009年应用床旁血液净化方法,对20例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重烧伤患者实行间断性CRRT治疗的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2.2岁±10岁,平均烧伤面积为63.8%TBsA±13.7%TBSA;所有患者都需要机械式呼吸支持,大部分患者并发脓毒症,甚至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平均ARF出现的时间是10.8 d±9 d.20例患者均与脓毒症相关,其中:低血压14例,需用血管加压药者6例;4例患者属于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接受CRRT治疗的主要原因包括:氮血症(20/20)、液体过载(12/20)、高钾血症(6/20)、高钠血症(18/20)和/或酸中毒(2/20).使用Prisma系统Muhiflow-100滤器、前稀释,先后行100余次CRRT治疗(包括病情平稳后接受间断性滤过透析治疗).14例患者使用了肝素1.25 mg/h~5.00 mg/h,6例患者未用抗凝剂.患者在刚收进烧伤科时,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分别为7.1 mmol/L±2.3 mmol/L和116.1 tunol/L±38.2 Izmol/L,当CRRT治疗开始时,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已上升至34.8 mmol/L±9.2 mmol/L和398.24 μmol/L±286.3μmol/L.16例患者同时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4例患者只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8例生还者肾功能全都恢复正常,在出院时,血清肌酐浓度是80.1 μmol/L±11.1 μmol/L.在CRRT治疗期间,2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CRRT有如下优势:(1)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效地保证了内环境的稳定;(2)保证营养支持及其它药物治疗的实施;(3)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小,且在低血压时也可应用;(4)对发热患者还可以起到降温作用;(5)有效地清除毒素并降低氧耗.连续性血液净化是抢救危重烧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虽然危重患者病死率高,但是它能够延长危重患者的生命却是公认的.功能上由替代转化为支持,是一种概念上的突破.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它将成为危重病医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及对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技术60例烧伤病人创面及尿液中HCMV-DNA,用ELIS观察血清中HCNMV-IgM、IgG,并与50例正常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血清中HCMV-gM和创面及尿液中HCMV-DNA均高于对照组,感染HCMV的烧伤病人创而愈合较慢,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结论:烧伤患感染HCMV的机会较大,且烧伤后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重度烧伤患者在烧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为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护理.方法:注意观察患者在烧伤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反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对患者的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其消除了不良的心理反应,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结论:经临床实践证实,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治疗和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烧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管切开是烧伤病人抢救治疗中常用的抢救措施,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总结了21例患者的护理,重点对气管切开后护理中套管脱出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用观察患者颈围肿胀来断脱管和预防脱管的方法,同时,对管内吸收,呼吸道湿化和套管的选择作了护理要点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面部烧伤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对面部烧伤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方法:186例伴有面部烧伤的病人采用心理调查、咨询分析,查找心理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护理,并同时加强常规护理。结果:全部病人均痊愈出院,身心恢复健康。结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的前提;全部准确的护理计划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是保证面部烧伤患者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氢氟酸烧伤的早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氢氟酸烧伤的早期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氢氟酸烧伤病人实行全面系统地早期护理观察,主动配合医生实施相应地抢救治疗措施。结果:部分伤情较轻病人伤后早期有一短暂或时间不太长的潜伏期,流动冷水冲洗及相应地急救措施可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10例病人全部治愈。结论:在早期积极实施抢救措施的同时,加强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全面细致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和进行相应地治疗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接式专科护理保障对烧伤患儿长途转运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40例烧伤患儿采取前接式专科护理保障措施(即由烧伤专科医护人员随同急救车前接烧伤患儿,并在转运过程中实施生命体征监测、开通补液通道、创面应急处理等措施)予以长途转运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了急诊长途转运,其中转运距离为40~300 km,转运时间为1~4h,道路为2~3级盘山公路;转运途中5例患儿出现低热,1例患儿出现高热,均无创面加深及休克、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外出接诊的烧伤患儿采用前接式专科护理保障措施,可有效避免创面加深及休克、败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多次削痂植皮麻醉中非去极化肌松药阿曲库铵的用量变化。方法选择55例烧伤面积>30%的深Ⅱ~Ⅲ度烧伤患者,分为第1、2、3次削痂植皮组,与同期50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对照,用国产苯磺酸阿曲库铵气管插管和术中肌松维持,记录麻醉过程中阿曲库铵的用量。结果烧伤患者第1次削痂植皮与对照组的肌松药用量无显著差异;第2次及第3次削痂植皮与第1次及对照组的用药量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烧伤患者多次削痂植皮手术麻醉时阿曲库铵的用量明显增大,机体对非去极化肌松剂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