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影响因素.方法 野鼠密度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病变组织压印培养的方法;蚤类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培养的方法.结果 2002-2006年盐池县长爪沙鼠鼠疫监测抽样面积占疫源地面积的15.93%,长爪沙鼠平均密度11.02只/hm2,鼠体染蚤率平均34.17%,鼠体蚤指数平均0.85;以2005年和2006年的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及鼠体蚤指数3项指标为高.5年中共捕获野鼠4633只,隶属于4科6属8种.5年共检出鼠疫菌68株.其中剖检鼠类3523只,检出鼠疫菌57株;鼠体寄生蚤共收集2393匹,集组培养380组,检菌11株.结论 该疫源地在鼠类种群构成方面,以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种,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和黑线仓鼠、小毛足鼠为常见种,灰仓鼠和黄鼠为稀有种;动物间鼠疫的暴发与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及鼠体蚤指数3项指标呈正相关性;盐池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及周期性禁牧生态工程,短期内增加了鼠害及动物间鼠疫暴发的频度和危险.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查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鼠疫宿主、媒介及鼠疫疫源地情况,为库区鼠疫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室内外鼠密度;用鼠笼捕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查染蚤种类、染蚤率;对所捕获鼠分类鉴定,研究其种群、分布;通过对所捕活鼠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和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的主动搜索以及疫情监测等,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情况。结果共发现鼠形动物3目8科27种,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鼠句为优势种;鼠密度平均为1.57%,其中室内平均为1.64%,室外平均为1.51%;10340只活鼠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鼠体寄生蚤6种,有印鼠客蚤、不等单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偏远古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为6.51%,总蚤指数为0.15;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和人间疫情。结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库区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传播媒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库区,极有可能引起鼠疫的暴发流行,库区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大理州鼠疫疫源地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为鼠疫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2008-2010年大理州开展鼠疫宿主、媒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 捕获的啮齿动物隶属2目3科7属15种.其中家鼠鼠疫疫区室内外均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野鼠鼠疫疫区室内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啮齿动物检蚤隶属1目4科9属9种,其中黄胸鼠、褐家鼠体表均以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为主;齐氏姬鼠体表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体表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及棕形额蚤为次要染带蚤种.动物检菌17 649份,媒介检菌7549份,鼠血清检验7391份,均为阴性.结论 大理州家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和媒介种群、构成、密度和指数相对较稳定,疫情也相对稳定,但毗邻的丽江地区近几年连续发生鼠疫疫情,故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切实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干预性灭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长爪沙鼠密度调查采取一日弓形夹法;长爪沙鼠密度预测采用动物经典的数量预测预报公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预警;灭鼠药选用抗凝血剂溴鼠灵,毒饵浓度0.008%,采用鼠洞投药方式.结果 平均每公顷投毒饵约10 kg,14d后灭效达99%以上,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从灭前的31只/hm2下降至灭后的0.25只/hm2.结论 采用溴鼠灵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高风险区域实施干预性灭鼠措施,能有效降低鼠疫主要宿主密度,消除该地区动物间鼠疫暴发流行的可能及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14-2017年乌鲁木齐市周边2大动物鼠疫疫源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制定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态学、血清学、病原学等手段对2个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戈壁荒漠大沙鼠疫源地共捕获大沙鼠509只,年均密度14.33只/公顷;检蚤11 730匹,染蚤率92.2%,以簇鬃客蚤为优势种;共分离F1抗体阳性血清48份,总阳性率为5.20%,病原学检验阳性2份。(2)南天山灰旱獭疫源地共捕捉灰旱獭854只,路线法平均密度为0.54只/公顷,定点法平均密度为1.36只/公顷;检蚤2 737匹,染蚤率39.58%,以谢氏山蚤为优势种。血清学监测934份,灰旱獭强阳性5份,牧犬血清检出阳性血清2份;病原学共检验904份材料,均未分离出鼠疫菌。讨论环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有动物间鼠疫流行。为了防止人间鼠疫流行,应加强鼠防意识,加大鼠防投入力度,增加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监测流动哨点,加强灭鼠灭蚤工作。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鼠疫调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掌握准噶尔盆地鼠疫疫源地的分布、动物区系组成、宿主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蚤类的种群结构以及动物鼠疫的流行动态.方法 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鼠疫血清学和病原学检验方法以及生物化学技术对准噶尔盆地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 准噶尔盆地共有小型哺乳动物7科11属17种,其中啮齿动物13种,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蚤类8科10属19种;大沙鼠洞群平均覆盖率22.5%,洞群平均密度15.9个/hm2,洞群平均栖息率为70.2%;在大沙鼠洞群鼠类群落中,大沙鼠占总捕获数的72.9%,子午沙鼠占24.5%;夜行鼠类群落中,子午沙鼠占总捕获数的64.0%,三趾跳鼠占15.1%.准噶尔荒漠鼠类群落中大沙鼠的染蚤率最高,为84.9%;染蚤种类有16种,总蚤指数为8.58,以簇鬃客蚤为优势种.准噶尔荒漠啮齿动物血清鼠疫F1抗体平均阳性率5.5%.其中,大沙鼠阳性率12.1%,占阳性总血清的94.3%,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7%和0.9%;自大沙鼠、子午沙鼠及其体外寄生蚤--臀突客蚤、同形客蚤指名亚种、长吻角头蚤和簇鬃客蚤共分离出鼠疫菌26株,其中自大沙鼠及其体外寄生蚤分离出鼠疫菌24株,占92.3%;该区域鼠疫菌的生化特性是麦芽糖、阿胶糖、甘油阳性,鼠李糖和脱氮阴性,对小白鼠强毒.结论 准噶尔盆地鼠疫疫源地涉及整个准噶尔区域,有12个县(市)发生了动物鼠疫流行,确定克拉玛依、博乐、吉木萨尔和奇台4个县(市)为鼠疫疫源县(市).疫源地动物、媒介组成复杂,生态系统稳定,主要宿主动物为大沙鼠,鼠疫菌生化型属中世纪型,为中国新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2-2011年张家口市鼠疫监测结果,为该疫源地鼠疫流行和防控工作提供对策。方法收集2002-2011年张家口市鼠疫监测数据,对宿主动物、媒介、病原学资料按不同年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5年鼠密度逐年增高,并在2002、2003和2005年检出鼠疫菌17株,血清学阳性10份。结论通过每年的鼠疫监测发现了动物间的鼠疫流行,并对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宣传教育、灭鼠灭蚤,开展鼠疫应急处理联合演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年与非流行年宿主密度差异及关系,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1990—2020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数据,宿主密度正态性检验使用矩法,动物间鼠疫流行年和非流行年宿主密度差异比较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宿主密度和动物间鼠疫流行关系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长爪沙鼠密度在非流行年呈非正态分布,而在流行年呈正态分布;流行年长爪沙鼠密度高于非流行年(u=2.08,P﹤0.05),长爪沙鼠密度和动物间鼠疫流行正相关(r’s=0.38,P﹤0.05)。结论长爪沙鼠密度升高是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动物间鼠疫发生风险,应密切关注长爪沙鼠的密度变化,及时采取灭鼠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蒙口岸鼠疫疫情监测与突发疫情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蒙口岸多年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掌握疫源地鼠疫动物病流行规律,以便进一步监控疫情和应对鼠疫突发卫生事件。方法按照动物鼠疫监测标准、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开展监测。结果在早已证实的长爪沙鼠疫源地(二连口岸地区),1984~2003年有8个年份判定疫鼠27只,疫蚤32组74匹,该地区鼠间鼠疫每隔3~4年有一次流行,每次流行都可在鼠、蚤体内检到鼠疫菌。连续3年从蒙古国进口的旱獭皮采样监测1431份,检出鼠疫F1抗原阳性15份,最高滴度达1:10240。2003年对该口岸地区发生的鼠疫动物病流行进行了疫情处理。结论在一些处于鼠疫疫源地的口岸系统的、长期的开展鼠疫监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中蒙口岸多年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掌握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规律,以便进一步监控疫情和应对鼠疫突发卫生事件。〔方法〕按照动物鼠疫监测标准、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开展监测。〔结果〕在早已证实的长爪沙鼠疫源地(二连口岸地区),1984~2003年有8个年份判定疫鼠27只,疫蚤32组74匹,该地区鼠间鼠疫每隔3~4年有1次流行,每次流行都可在鼠、蚤体内检到鼠疫菌。连续3年从蒙古国进口的旱獭皮采样监测1431份,检出鼠疫F1抗原阳性15份,最高滴度达1:10240。2003年对该口岸地区发生的动物鼠疫病流行进行了疫情处理。〔结论〕在一些处于鼠疫疫源地的口岸,系统的、长期的开展鼠疫监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马旭  张涛 《现代预防医学》2022,(13):2465-2469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了解该疫源地宿主动物及其寄生媒介生物种群特征,为准确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构成比、率和相对比等指标,对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005—2020年间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05—2020年,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各监测点共鉴定啮齿动物18种10403只。其中,阿拉善黄鼠6511只,占鉴定总数的62.59%,为该地区绝对优势种群,平均鼠密度为0.51只/公顷;小型啮齿动物平均捕获率为1.39%,不同年度间捕获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98.982,P<0.05);鉴定蚤类14种45497只,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37181只,占鉴定总数的81.72%,为该地区绝对优势种群;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0.41%,不同年份间鼠体染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51.907,P<0.05),平均蚤指数为1.34;鼠疫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性持续存在,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的风险较低,但不能排除动物间鼠疫局部散发的可能性,需继续加强动物间鼠疫监测力度,适时开展监测预警及灭鼠工作,严防鼠疫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70—2019年宁夏盐池县动物鼠疫监测及调查数据,为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鼠疫主要宿主密度调查采用坑式布夹法,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鼠体蚤的调查采取梳检鼠体表方法;取血进行鼠疫血清学检测;收集1970—2019年鼠疫相关调查数据和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70—2019年长爪沙鼠总平均密度为2.62只/hm2,各年度平均密度波动在0.48~40.59只/hm2之间。夜行鼠调查总平均捕获率为7.57%。各年度小型鼠捕获率波动在3.13%~15.26%之间。鼠体总平均染蚤率为20.28%,各年度鼠体染蚤率波动范围在5.51%~66.42%之间;总平均蚤指数为0.41,各年度蚤指数波动在0.16~1.46之间。检出鼠疫菌267株,其中动物检菌233株,鼠疫媒介检菌34株。鼠血清学检测阳性49份,阳性为0.27%。结论 盐池县动物鼠疫流行分布在花马池镇、高沙窝镇和王乐井乡,核心区在花马池镇;动物间鼠疫共发生10个年次的流行,存在明显的间隔期,最长的为16年,最短的4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的静息期,为河北省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981-2013年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采用夹日法捕获长爪沙鼠,采用一日弓形夹法捕获达乌尔黄鼠进行调查,计算宿主动物密度;查阅鼠疫历史资料,确定流行年份。结果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以2002年宿主动物密度最高,为4.75只/hm~2。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在1971-2015年间共发生4次动物鼠疫流行,涉及8个流行年份,即1971、1972、1984、1994、1995、2002、2003和2005年,平均约10年流行一次。结论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静息期客观存在,约10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2003-2012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蚤类的监测结果,为分析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及有效地开展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 在内蒙古24个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按不同生境分层进行抽样,将捕获的各种鼠类体外寄生蚤全部在低倍镜下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用探蚤棒对长爪沙鼠洞干进行蚤类采集和鉴定,挖掘代表性的鼠巢收集蚤类;对获取的蚤类,按照《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和GB 16883-1997附录B),采用鼠疫细菌学培养方法进行检验.应用Excel2003软件分别对蚤种类、数量及其感染鼠疫情况按不同年代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2年在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获蚤类3总科5科14属37种(亚种)82 410匹,各年度获蚤种类波动在26~32种之间,各年度蚤数量波动在6375~9891匹之间,平均每年捕获8241匹.共从14种(亚种)930匹蚤类中检出鼠疫菌;各年度从蚤类中检出鼠疫菌的种类波动在0~9种之间;各年度检出鼠疫菌的蚤数量波动在0~278匹之间,平均每年为93匹.在该疫源地首次发现短距狭蚤.结论 由于近年来该疫源地区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寄生蚤种类、数量及染疫情况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作为传播鼠疫的媒介蚤类,今后应进一步对其加强监测和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蚤的组成与分布状况,并对鼠疫菌进行检测,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捕获鼠并采集鼠体蚤,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用粘蚤纸法捕获室内游离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应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鼠体等动物的鼠疫感染状况。结果该疫源地的啮齿动物共有2目3科11种,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蚤类有6种,以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平均鼠密度、平均鼠体染蚤率、平均蚤指数和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3.24%、27.09%、0.95和0.74,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6;共培养鼠5398只,分离出10株鼠疫菌,用间接血凝试验检出2份阳性鼠血清和24份指示动物血清。结论隆林县存在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每年的4、10月是最适灭鼠期,2-10月是鼠疫监测的重点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2007-2016年在该疫源地18个县(市、区)采集的鼠疫宿主动物、媒介及鼠疫抗体和病原体检测数据。结果 该疫源地大沙鼠密度在时间分布上呈波动状态,为2.1~22.6只/hm2;空间分布呈不均匀分布,以克拉玛依市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最高,分别为14.2只/hm2和13.0只/hm2;夜行鼠捕获率为4.2~10.1只/100夹次,以2014年最高,为10.1只/100夹次;子午沙鼠为优势种(81.9%);大沙鼠染蚤率和总蚤指数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波动,平均染蚤率为90.7%,总蚤指数为10.44,簇鬃客蚤为优势种,分布最广,占总蚤指数的47.8%;夜行鼠平均染蚤率为20.2%,总蚤指数为1.20,以同形客蚤指名亚种和秃病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类;鼠疫血清学检测啮齿动物13种9 087份,阳性617份。其中大沙鼠阳性率最高(9.4%),其次为三趾毛脚跳鼠(1.1%)。空间分布存在2个鼠疫流行强度较高区域:昌吉至木垒的准噶尔东部区域,以克拉玛依、沙湾和乌苏甘家湖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大沙鼠鼠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6%。时间分布上呈波动状态:2008年为低谷,2013年呈高峰,阳性率分别为1.0%和19.3%;10年间共计检出鼠疫菌18株,以大沙鼠及其体蚤检菌最多。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吉木萨尔和克拉玛依市检菌最多。结论 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一个物种组成丰富、宿主和媒介群落结构多样、鼠疫流行强度不断变化的复杂生态系统,动物间鼠疫流行呈全区域性、连续性和异质性,存在主动和被动接触感染2类3种鼠疫风险播散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2000-2010年内蒙古各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为今后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0年内蒙古鼠疫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内蒙古每年均有动物鼠疫流行;在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疫源地检出鼠疫菌,在4个类型疫源地均检出阳性血清;从9种宿主动物、18种媒介昆虫中检出鼠疫菌,8种宿主动物查出阳性血清。结论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仍十分活跃,宿主类型复杂,应加强监测,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毙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中的作用,为动物间鼠疫监测及预警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整理宁夏回族自治区2001-2010年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各县(区)监测点的数据和资料。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长爪沙鼠调查采用坑式布夹法。结果 2001-2010年共捕获野鼠8675只,隶属5科7属15种,以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种群。10年来动物间鼠疫共发生4年次流行,其中自毙鼠检菌阳性率高达61.54%,捕获鼠检菌率为2.31/万,建立了宁夏2001-2010年沙鼠鼠疫疫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结论自毙鼠在沙鼠鼠疫疫源地的发现,是动物鼠疫流行的早期迹象。  相似文献   

19.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的监测,为三峡库区及时发现和防控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梳检活鼠体表寄生蚤检查染蚤情况,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49%,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0%,室外为1.48%,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类;鼠体平均染蚤率为4.03%;总蚤指数为0.13;检获鼠蚤有不等单蚤(占0.12%)、缓慢细蚤(占77.88%)、偏远古蚤(占14.39%)和印鼠客蚤(占7.61%);6549只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的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鼠疫疫情,但存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媒介现状,为科学控制长爪沙鼠鼠疫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2000-2011年鼠疫媒介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共检蚤96411匹(24 040组),阳性蚤1657匹(533组),阳性率为1.72%(组阳性率为2.22%).结论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非常活跃,是中国鼠疫动物病流行强度最大的疫区之一,蚤类在内蒙古人间鼠疫的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对疫源地进行长期、系统地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