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定期进行住院患者细菌培养和耐药趋势的分析,发挥临床药师监督、指导作用,依靠电子病案信息化系统平台提升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能力。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6.89%下降71.3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4.13DDD下降至50.11DDD,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19%下降至3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妇幼专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对某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管,比较应用PDCA方法前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为专项管理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专项管理后)的效果。结果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专项管理前的16.69%、13.18%、58.63%、45.12%,下降至整治后的7.69%、6.75%、38.21%、8.13%,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符合国家要求;其他各项指标如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成效明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妇幼专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 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对某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管,比较应用PDCA方法前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为专项管理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专项管理后)的效果。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专项管理前的16.69%、13.18%、58.63%、45.12%,下降至整治后的7.69%、6.75%、38.21%、8.13%,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符合国家要求;其他各项指标如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成效明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4.
PDCA循环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解语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75-77
目的 探索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方法 应用PDCA循环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培训,监测病原菌,对耐药菌流行趋势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及责任追究。结果 通过管理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普遍增强,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病原学送检率上升,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逐步规范。结论 我们采取的管理策略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
徐丽琳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5):513-514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西药房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至2013年度常山县人民医院西药房计算机药品管理系统中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等原始数据。结果:2013年度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重为22.12%,高于2012年度,说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略有上升。三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均以限制应用类抗菌药物的比重最高,2013年度非限制应用类和限制应用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与2012年度比较,明显下降,特殊应用类抗菌药物呈上升趋势。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79.5DDD,明显低于2012年的95.06DDD。2013年抗菌药物在门诊处方比例为30.05%,每季度都呈下降趋势。明显低于2012年的39.15%。结论:在西药房药物管理中应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其应用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西药病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等级使用品种进行归纳性的统计分析,采用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等级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升高,但占总药品的销售比例逐年降低,比例分别为36.21%、29.26%。用药金额位居前列的药品主要为头孢菌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采用药品分级管理之后,一线(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三线(特殊使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次每年下降,二线(限制使用的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上升。结论:采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指导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但也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在各个科室医师、药师以及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西药房抗菌药物的合理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长效机制。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包括加强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建设、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及考试、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制定合理用药的监管措施。结果经过几个周期PDCA循环,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逐步规范,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了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提高了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9.
我院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干预,有效提高了医院病原菌感染的抗菌水平,减少了病原菌耐药性的发生,降低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尤其是使属于特殊性应用管理的三线用药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从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进行调查分析,根据PDCA循环制定干预计划、检查、总结,对应用PDCA循环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以2011年5-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早期组、2012年1-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中期组、2012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后期组。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分别从干预前的87.9%和78.5%下降至干预后期的33.9%、16.2%;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术前30min2h给药时机合理率、24h和48h内使用率逐渐提高,分别从干预前的56.6%、37.8%、3.5%和13.0%提高至干预后期的95.7%、91.5%、34.8%和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CA循环在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应用中持续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PDCA应用于库房管理的尝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行之有效的科学化管理库房的方法,以达到零库存的库房管理目标。方法:将医疗器材分为五大类并制订保管养护细则装订成册,按消防要求计算仓体面积高度利用率,以设计货物容量。运用PDCA循环对全院各科室的易耗器材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库存制订采购计划并做到分类分区域放置,定期检查,定期养护制度化,实行每周末、每月底检查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修正计划及时纠正,使PDCA始终围绕解决问题这个核心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结果:运用PDCA循环后,仓库面积利用率和高度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1.11%和14%,月损耗率和年扣耗率显著减少(P<0.001),物资流通时间明显缩短:库存积压逐年减少至2000年为零库存。结论:PDCA循环促进了库存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库房的微机化管理的运行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DCA法在控制手术室感染方面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推广PDCA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1年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手术的4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1-2012年采用PDCA管理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室空气菌落数研究组为(17.24±10.53)CFU/m3,对照组为(73.17±16.34)CFU/m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为2.22%、对照组为5.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竟(P<0.05);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分别为0.90%、2.15%、9.76%;对照组为3.76%、6.31%、10.53%,两组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采用PDCA管理法,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疗废物管理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方法按PDCA循环模式,收集资料、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组织培训、考核检查、反馈改进。结果比较实施PDCA循环前后医务人员的医疗废物知识考试成绩、医疗废物的处置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的认知,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分析采用PDCA循环方法管理多重耐药菌(MDRO)前后MDRO检出率的变化。方法收集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院PDCA循环实施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2月)送细菌培养标本和MDRO检出情况。结果 PDCA循环实施前共送检标本14 889份,分离菌株6 345株,MDRO650株,MDRO检出率10.24%;PDCA循环实施后共送检标本17 856份,分离菌株7 568株,MDRO476株,MDRO检出率6.29%;PDCA实施前后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67,P0.001)。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2013—2016年MDRO检出率随时间呈现出递减趋势(Z=-7.8856)。手卫生用品领取量和费用均有所增加。结论引进PDCA循环用于MDRO管理,医院的MDRO检出率降低。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促进医院MDRO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完善某院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流程等,比较 2014年7-12月(PDCA执行前)和2015年1-6月(PDCA执行后)临床科室MDROs预防控制效果。结果执行PDCA循环管理方法半年后,MDROs防控措施总执行率从57.14%(360/630)提高至79.69%(51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在病程中记录、护士在护理病程中记录、登记上报和张贴隔离标识的执行率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s总检出率从PDCA执行前的30.65%(347/1 132),降至PDCA执行后的22.61%(236/1 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3,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改善MDROs预防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体系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然后以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科学程序进行管理循环,即PDCA循环。结果: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6.31%降至2%。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中,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模式,有效的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规范了护理操作,提高了护理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案例教学法(CBL)应用于临床输血实习教学,并引入PDCA循环管理,探讨两种方法相结合在临床输血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输血科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56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9人采用CBL教学法,同时运用PDCA循环理念进行管理;对照组27人采用传统教学法(LBL),比较两组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结果实验组实习生在出科考核成绩、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教学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CBL教学联合PDCA循环管理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实习生的学习效能,优化了临床带教质量,教学优势明显优于传统临床带教,能更好的适应临床输血学科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