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味”是指饮食或中药的本身所固有的气味,五味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不仅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着基本的营养物质,而且在疾病时则起到充养正气、祛除邪气和康复疾病的重要作用.因为所谓疾病就是人体的气血阴阳发生了偏颇,并导致其生理功能或生命活动出现障碍,机体内在的稳态被打破,出现了病理性的改变和征象,而食物或药物正是利用其气味来“补偏救弊”,调整阴阳以恢复机体的稳态,利用食物或药物的气味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保健及益寿延年是中医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五味与五脏归经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药大辞典》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再结合五味的主要功效,认为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的主要功效,认为闹事示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五脏有所不同;所有药物总的倾向入肝经,还认为心欲甘、苦,肝欲苦、甘,脾欲甘、辛,肾欲甘,而不同于《素问》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碱。  相似文献   

3.
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五味入于五脏,而五脏的五行机能与五味的作用完全相反,脾不包括在内.五味源于地气,成为"阴成形",特别是生成五脏.形成脏的味与脏的机能相反,是因为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之间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协调,是相反相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粟栗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55-1256
《内经》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5.
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五脏互藏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理论是五行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相关论述的启发下,提出了五脏互藏五味理论,以期解决中药理论中的归经问题及用其能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汗与五脏、营卫的关系,探讨自汗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五脏皆有汗,汗之本为心,汗之化为肾,汗之出为肺,汗之源为脾胃,汗之调为肝。又必以营卫调和为要,汗出方能有节。五脏功能失调、营卫失和均可致自汗。故提出“调畅五脏、调和营卫”的自汗证治则及处方用药,通过典型临床病案,进一步阐释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卫  张瑞贤  韩垚 《中医杂志》2012,53(11):903-905
参考古代医家全元起、张介宾、吴崑等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的注释对其内容展开进一步论述,阐明五脏苦欲补泻的实质,分析《黄帝内经》所论及的五味功效涵义,并进一步指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五味入五脏"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能够体现"五味入五脏"组方理论的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张仲景运用"五味入五脏"理论的规律:1)使用厚味药物;2)方剂中厚味药物的剂量较大,或种类较多;3)运用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论:"五味入五脏"理论作为一种临床配伍用药技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正确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通过其内在的理论体系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描绘了生命图像,阐述了生命本质。通过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气机升降运动、经络循行等方面的运动规律-圆运动来描述人的生命活动本质。同时运用耗散结构论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0.
11.
牛朝阳  李鹏超  孟庆良 《新中医》2020,52(15):185-187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从调五脏理论探讨肾性水肿的证治,认为肾性水肿初起多为外邪犯肺、扰及肺肾,病久则致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而肝失疏泄、三焦气化失常是肾性水肿迁延反复的主要因素;气滞血瘀水停胶着夹杂为其重要病理改变。治疗宜重视肾脾肺三焦,可根据病情活用温阳化气、培土制水、提壶揭盖、通利三焦、行气活血等法,以使五脏得调、水肿得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2.
顽固性咳嗽于临床上有增多的趋势,治疗往往由病因病机的复杂而棘手。根据病情,分五脏论治,分别采用宣肺肃降、通脉宁心、健脾助运、平肝清降、补肾气化等法施治,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介绍郭振球教授"老年人‘老'、‘病'相异相依,而谨守病机、调治五脏是老年病临证的中心环节"的老年病调治思想,并对郭老从肝、心、脾、肺、肾五脏入手调治老年诸疾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五脏相关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长期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学说.目的:探讨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方法:随机抽样调研1200例住院病案资料,分析中医诊断病名证型与脏腑相关联系、西医诊断与中医脏腑证候相关联系、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相关联系、诊疗计划中医治法相关联系、诊疗经过与转归相关联系.结果:中医病名证型涉及二至四个脏腑所占的比例为1108例92.33%;西医诊断涉及中医两个脏腑以上所占比例为1191例99.25%;临床综合使用两种以上辨证方法782例占65.17%;诊疗计划中医治法两项以上的病案为1109例占92.42%;转归第一诊断治愈、好转1104例92%.结论:五脏相关是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解释疾病相关联系现象并用以指导临证诊疗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68-1369
五味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每一个药方的配伍都讲究药物的五味性质。中药具有五种药味,每种药味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且以五味复合配伍,曲尽其临床变化。如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辛与甘合能温阳;辛与苦合能通降,所以通过加减化裁,灵活应用,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常获良效。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文章将从五味理论浅谈痹证辨证治疗,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癫痛相当于中医的“痛证”为神经系统常见病.笔者借鉴历代医家论述,认为肝失疏泄,脾虚生痰,心火上扰,肾虚髓空,肺气虚损可相互作用导致癫痫发作.癫痫治疗五脏辩证论治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内分泌疾病"高实验室指标"是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高尿酸、高微量白蛋白尿等,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之危险因素组合。笔者认为,平人乃一气周流之"五行圆运动",中央土气为轴,四维之东方木气、南方火气、西方金气、北方水气为轮,"运动圆"则人身康健,"运动不圆"则百病由生。立足"五行圆运动"之道,"高实验室指标"之病机可归纳为"东方木气"疏泄太过,"中央土气"温运不及,"北方水气"温养失司,治法则以敷和木气、温运土气、温养水气为主,方可选乌梅丸、吴茱萸汤、理中丸、四逆汤等。一言以蔽之,识得阴阳五行理,通晓五行圆运动,中医百病一圆中。  相似文献   

18.
四气五味为中医传统识药、用药的理论,属一方,何以气与味的升降浮沉之性有若相反,与五行、气化的升降浮沉理论相关。据此解释何以同乃是因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之故。又据四时用药,有“升降沉浮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之说,文中分列四时,并据仲景方及其他医家方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9.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了中医五脏概念演变的过程 ,并从解剖实体、系统整体和概念泛化三个方面解读《内经》五脏概念的内涵 ,提出气化五脏、四时五脏、官能五脏和神志五脏四个方面及五脏精气神三个层次的论点 ,最后探索了功能结构调控模式、生命基本韵动模式及非特异物质时空分布的五脏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