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起源于《内经》,是在基于法象思维的藏象理论基础上,根据五脏功能失调的病理状态,通过药物的五味属性,结合其自身生理特性,顺应其生理特性为补,逆其生理特性为泻,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来调整五脏功能,使五脏顺应四时之气。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冠心病,临证之时,应从肝、心、脾、肺、肾入手,以“五脏苦欲补泻”为用药的指导原则对其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对于五脏补泻,经典古籍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在五脏与五味的配属中,五脏的生理特点与五味的功能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单纯以五味分属五脏的情况进行补泻,难以形成系统而准确的补泻观。此外,代表"体"的物质基础与代表"用"的功能作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具备一定的阴阳属性。通过五脏苦欲、体用阴阳的不同视角,对五脏的补泻观念进行探讨,以期对五脏补泻和五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特性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缪希雍首创脾阴理论,以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指导原则,临床用药以甘润轻灵为主,形成独特的用药特点。通过阐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及缪希雍脾阴理论两个方面,进而分析缪希雍滋补脾阴的用药特点,有望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卫  张瑞贤  韩垚 《中医杂志》2012,53(11):903-905
参考古代医家全元起、张介宾、吴崑等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的注释对其内容展开进一步论述,阐明五脏苦欲补泻的实质,分析《黄帝内经》所论及的五味功效涵义,并进一步指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6.
依据《内经》发掘中医中药的另一种补泻理论,这种补泻是根据中药五味的特性,结合五脏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来确定的,其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精神,并提出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最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8.
粟栗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55-1256
《内经》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9.
《内经》指出五味的基本性能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所以不明言补泻者,盖《内经》认为五味皆可补泻,其补泻之义也远在补虚泻实常理之外,本文愿就此从四个方面探求五味与补泻的关系,谬误之处,恳请同仁斧正。一、五味太过不及定补泻饮食、药物皆秉五味,五味可因脏腑“五欲”之不同而各归所喜,它们分别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无疑在生理状况下,各味总是根据五脏之所欲而编入其相应的脏腑,以养五脏六气,此为“物化之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言而喻,在五味不及的情况下,投以五脏所欲之味,即是补。但五味不可太过,过  相似文献   

10.
<正>陈美华主任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导师。陈主任对《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有独到见解。"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索问·脏气法时论》,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苦""欲"补泻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泄"的原则对五脏脏气进行调整。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  相似文献   

11.
五脏概念与五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与五行密不可分,同意五行源自古人时空意识觉醒的观点;中医现代化研究应将五脏概念中的解剖成分与五行模式划分开来,其五行模式的实质是体内气机变化的趋势,这既是中医五脏概念的特色,也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藏互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藏互藏的立论依据是五行互藏理论。五行学说 ,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侮等内容 ,对五行互藏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论之甚少。然而 ,五行互藏恰是五行学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此推演而来的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藏象学说。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从五行互藏入手 ,对五藏互藏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 ,以求进一步阐释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1 五行互藏的科学内涵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人阐释事物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 ,由于它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必然被纳入中医学 ,用以阐释人体结构、脏腑…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aimed to review the clinical basis for Sa-Ahm Five Element acupuncture. This form of acupuncture uses the Five-Shu acupoints and the tonification-sedation treatments based on the creation and control cycles of the Five Elements. A total of 28 books and papers from the ancient “Nan-Ching” to the modern “Medical Acupuncture” were used to study clinical practices. Sa-Ahm Five Element acupuncture could be practiced in different ways depending upon differential diagnoses. These diagnoses include theories of excess and deficiency of Yin and Yang, seven emotions, ZangFu (organ, viscera), and comparing pulse diagnosis and meridian therapy to meridian palpation. Clinical trial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Sa-Ahm acupuncture should be created to allow for a more evidence-based clinical approach to using this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4.
正五行观念源于十月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五季,作为哲学概念则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五行理论形成及盛行之际,也正是《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并形成的时期。五行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五季观念。随着人们对五行观念认识的延伸,其表时节气候运行变化的意义被方法论的作用取而代之,演化为认识物质世界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自五行特性被抽象以后,五行就被用作分析、归纳、标记  相似文献   

15.
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在病因病机中强调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季节气候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体现了五季与五脏、五体的相合关系。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导致五脏痹。一种五体痹可导致多种五脏痹,并且五脏痹之间也相互传变。五体痹预后较好,五脏痹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倪伟  过灵香  祁芳  张泓  艾坤 《河南中医》2016,(11):1921-1924
脑中风病因为风、火、痰、瘀、虚,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五脏之间不仅五行制化,互生互克,互藏互用,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治疗脑中风应以中医天人整体观为指导,从五脏论治。经脉通五脏,遂以经治脏,五经配伍,以调五脏。以五脏一体观为指导的五经配伍,调理五脏治法,是针灸治疗中风的一大特色,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7.
江南小镇,各具地方特色,而又存有旧时风韵。其怡情悦性之功.每令置身其间者混一穷达,莫辨古今。道家谓乘物游心,医家云恬儋虚无,庶于此中求之。余常闲游焉,游则多遐思.亦生诗兴.归乃记而咏之。兹摭二三,遗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
五脏与失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脏的生理病理阐述五脏与失眠的关系,并从五脏的虚实辨证失眠症,全面细致地考虑引起失眠症的病机,为治疗失眠症找到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五色荷花图     
阳光、天空、水、动物、五色荷花,周锦云的激情,瓯塑的魅力,交相辉映,摇曳于灵山佛教艺术梵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老鹳草属5种老鹳草中原儿茶酸、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和金丝桃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1%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原儿茶酸、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和金丝桃苷5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00~5.000μg(r=0.999 5),0.075~0.750μg(r=0.999 7),1.790~17.900μg(r=0.999 9),0.580~5.800μg(r=0.999 6),0.065~0.650μg(r=0.999 6),平均回收率在94.05%~102.58%,RSD在1.6%~2.9%。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为老鹳草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