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3)
正我国农业农村部在2017年11月1日施行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第2.17规定生物化学农药,是指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农药:一是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而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二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的,其结构应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在此之前有企业申请S-烯虫酯的登记,但被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白纹伊蚊对S-烯虫酯的抗药性风险,预测抗药性发展速率,为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抗性选育方法获得用于抗性风险评估的品系,利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估算抗性现实遗传力(h~2),通过运用抗性现实遗传力预测白纹伊蚊对S-烯虫酯的抗性发展速率。【结果】经过15代的室内选育,白纹伊蚊对S-烯虫酯的抗药性倍数上升了11.93倍;白纹伊蚊对S-烯虫酯的抗性h~2为0.0234,有一定抗性风险。【结论】白纹伊蚊对S-烯虫酯有一定抗性风险,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7,(6)
目的观察S-烯虫酯可湿性粉剂抑制捕蝇笼诱饵蝇类羽化的现场效果。方法捕蝇笼诱捕法。结果S-烯虫酯可湿性粉剂10、50、100 mg/kg 3个浓度组的羽化抑制率分别为17.97%、74.42%和91.76%,3个浓度组效果差别显著(χ2=302.653,P0.05),100 mg/kg浓度组效果最好。蝇类死于前蛹期、蛹期和羽化期,以蛹期为主,占68.28%。结论用100 mg/kg S-烯虫酯可湿性粉剂控制捕蝇笼诱饵的蝇类羽化效果明显,S-烯虫酯能够抑制蝇类羽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7,(1)
目的观察S-烯虫酯缓释块抑制城市雨水井蚊幼虫羽化的现场防治效果。方法 S-烯虫酯在居民住宅雨水井中每月投放1次抑制蚊幼虫羽化,投放剂量为1 mg/L。评价方法是采集现场雨水井中的Ⅲ龄幼虫(蛹)带回实验室观察羽化情况。结果投药后10 d与30 d的蚊虫羽化抑制率分别为86.44%和86.42%,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别(分别为χ~2=568.935 6,P=0.000 0和χ~2=354.751 1,P=0.000 0)。结论S-烯虫酯缓释块能够有效地控制城市雨水井中的蚊幼虫羽化为成虫,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保幼激素类似物烯虫酯(methoprene)的发现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并进一步阐述保幼激素作为生物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从公共卫生角度介绍烯虫酯在蚊虫控制方面的应用,从对环境影响角度论述烯虫酯的生物安全性,同时展望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烯虫酯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苏天运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0,(6):506-514
目的通过案例报道和详细文献解析评估蚊虫对生物化学杀虫剂烯虫酯抗药性和交叉抗药性的风险,并建议抗药性治理的策略和方法。方法将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观察到的携带低水平烯虫酯抗药性的致倦库蚊在实验室暴露于70%~90%死亡率的选择压力下达30代,每隔两代进行1次生物测定,并与实验室敏感品系和未选择品系进行比较,以便确定抗药性的升高趋势。结果由于现场产品使用所导致的低水平烯虫酯抗药性在实验室70%~90%死亡率下选择30代后显著升高,与实验室敏感品系相比抗药性的LC50水平达到了1 167.3倍,LC90水平达到了421.7倍,而与未选择品系相比抗药性的LC50水平达到了168.3倍,LC90水平达到了57.4倍。结论虽然烯虫酯和其他保幼激素类似物曾经被认为没有抗药性风险,本案例的发生,加上为数不多的先前发表的关于其他蚊种的文献足以证明烯虫酯抗药性,甚至因此发生的与其他杀虫剂的交叉抗药性的风险的确存在。因此,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动态监测蚊虫种群的敏感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于烯虫酯抗药性以及由此而致的交叉抗药性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幼虫在室内选育条件下对S-烯虫酯的抗性发展规律以及对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使用的浸渍法。结果经过15代的抗性选育,抗S-烯虫酯白纹伊蚊品系的抗性倍数达11.93倍,从第1代的0.033 9 mg/L发展到第15代的0.404 3 mg/L,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产生低交互抗性,对残杀威、双硫磷的交互抗性不明显。结论长期使用S-烯虫酯白纹伊蚊会产生抗性,并且可能会对其他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应加强蚊虫抗药性的监测,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预防与减缓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蚊虫中存在许多由形态相似的隐种组成的种团或复合体,沿用传统的方法对其分类和鉴别较为困难,因此,寻找合适的特征和方法成为新世纪蚊虫分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子鉴别是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以遗传的本质DNA为依据来阐明物种间的差别,从分子水平上鉴别物种,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在蚊虫分类中广为应用。而应用分子标志研究群体遗传结构是近年来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目前公认mtDNA部分基因序列和微卫星DNA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蚊虫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蚊虫分类中 ,长期以来都是以形态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 ,然而许多复合体的相继发现 ,亲缘种的存在 ,使得单纯的形态分类学无法对其进行鉴别。它们虽然外部形态相似 ,但其生态习性、分布区域和媒介效能等却可能有很大差异 ,所以对其进行正确鉴别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当前 ,蚊虫分类面临技术老化 ,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蚊种形态标志常混淆不清 ,虽然有些学者已经应用遗传杂交、同工酶、多线染色体等方法对近缘种进行了分类研究 ,但都难以对亲缘种做出可靠鉴定或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推广应用〔1〕。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显示其在蚊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烯虫酯对淡色库蚊幼虫阶段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观察蛹死亡和正常羽化情况。结果烯虫酯第7天致蛹死亡,LC50为2.165 8×10-8mg/ml,抑制蛹羽化作用的EC50为1.8105×10-8mg/ml;第11天致蛹死亡,LC50为1.949 4×10-8mg/ml,抑制蛹羽化作用的EC50为1.860 9×10-8mg/ml。结论烯虫酯影响淡色库蚊蛹到羽化阶段,可致蛹死亡,羽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5,(Z1)
目的掌握输入性蚊虫携带病原体情况,为卫生检疫执法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国境口岸卫生安全。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捕获的蚊虫进行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检测。结果从来自日本船舶(柬埔寨籍恒利号)捕获的2只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中检测到库蚊黄病毒(Culex flavivirus)。结论国境口岸首次从输入性蚊虫中检测到库蚊黄病毒,应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开展检疫执法。 相似文献
12.
蚊虫是疟疾和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蚊虫防治可以有效地降低蚊媒传染病的发病率。目前,蚊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虫剂,但杀虫剂大量和不合理的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蚊虫普遍产生了的抗药性。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使得既安全环保又高效的蚊虫防治措施的开发成为可能。利用转基因技术防治蚊虫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方法,包括昆虫不育技术、RNA干扰技术、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释放技术和基因改造技术,通过降低野外蚊虫种群数量或传播疾病的能力,达到控制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目的。本文对转基因技术的现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该技术在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防治的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光诱捕技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的诱蚊效果,为科学规范开展蚊虫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宁波市为试点,每月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观察蚊类组成及季节变化情况,与2006-2008年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6-2008年居民区室内人工小时法监测,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和0.13%。居民区灯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1.55%,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13.43%、2.31%和1.97%。结论 2种方法监测结果均能显示该地区优势蚊种构成情况,因而推广使用具有操作简单,人为影响因素小的灯诱法,认为其更适合长期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14.
超低容量(ULV)喷雾技术防治蚊虫的研究始于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使用飞机ULV喷洒马拉硫磷原油(0.1kg/ha),对带喙伊蚊(Ae.taeniorhynchus)获得良好的效果。1966年又取得防治黑点伊蚊(Ae.nigromaculis)幼虫的良好效果。在此期间地面ULV喷雾技术也开始发展,明尼苏达州使用背负式ULV喷雾机喷洒马拉硫磷原油有效地防治了刺扰伊蚊(Ae.vexans)。 相似文献
15.
16.
苏天运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4):317-325
S-烯虫酯这一蚊虫保幼激素类似物于1968年首次合成,1975年由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注册为化学杀虫剂,并于1982年更改注册为生物化学杀虫剂。"生物合理性"杀虫剂这一术语因烯虫酯的诞生而得到广泛使用。烯虫酯、烯虫乙酯和烯虫炔酯一起被杀虫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Insect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IRAC)归为7A类—保幼激素类似物。由于烯虫酯的高活性、靶生物相对特异性和良好的环境安全性,大量的产品已被开发、评估和推广用于控制公共卫生、畜牧、宠物、城市和仓储等害虫。低抗药性风险和对其他杀虫剂无交叉抗药性进一步体现了烯虫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化学工业的长足进展使高纯度有效成分的批量合成在技术和经济上更加可行。在当下传统的媒介和虫媒传染病持续存在、新的媒介和虫媒传染病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预期烯虫酯在未来几十年里在媒介综合治理中将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考虑到如下事实时,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缺乏新的有效成分和剂型、广泛扩散的杀虫剂抗药性、新产品研发的高费用和相对较小的市场份额、对环境可持续性的高要求以及严苛的政府管理等等。总之,作为一种生物理念杀虫剂,烯虫酯的效果和安全性自1960年以来已得到广泛认同,其前景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7.
18.
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Bs)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形成亚末端膨大孢子囊和球形芽孢的好气芽孢杆菌.Bs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对不同蚊幼虫具有特异性毒杀作用的二元毒素、Mtx毒素和Cry48Aa/Cry49A毒素,广泛应用于病媒蚊虫的生物控制中,被认为是一种对人、畜、禽、水生生物无毒,不污染环境的生物杀蚊幼制剂.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开发出商业化Bs杀蚊制剂,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病媒蚊虫的控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实验室以及野外实验表明,蚊虫在长期高选择压力下能对二元毒素产生抗性,蚊虫对Bs产生的抗性影响了其作为生物杀蚊幼制剂在蚊虫综合防治中的持效应用.现就Bs的杀蚊机制、杀蚊制剂的开发和应用、蚊虫抗性及其治理等方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郝蕙玲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4):297-302
蚊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能正常地生存和繁衍下去,与复杂的周围环境产生了包括形态上、行为上和生理生化上的良好适应。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一些功能性化学信息物质,以及温湿度、光照、声音、颜色等物理因素可在蚊虫的交配、取食、吸血、产卵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这类生物功能因子的合理利用,可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在蚊虫综合防治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巢式PCR方法用于输入性疟疾病例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引用Snounou and Perandin F等人描述的引物,对本实验室所冻存标本进行巢式PCR检测,并与厚薄血膜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似然比χ2=21.801,P=0.010,且在分型上较厚薄血膜显微镜镜检方法容易被操作者接受。结论在当前应对输入性疟疾的特殊时期,采用巢式PCR对输入性疟疾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型,不仅可以作为显微镜检查的有效补充,并且能够发挥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