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影  黄织春 《医学综述》2008,14(1):130-133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与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心肌活动不稳定的指标。在现有的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条件下,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是一种价廉、方便且无创的检查形式的代表,但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其对于发生各种致死性心脏病危险分级的作用仍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翔 《医学综述》2012,18(11):1677-1679
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之一,已写入2008年《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危险分层共识》。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发展历史、机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适应证及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表明, T波电交替与SCD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指标.因此,熟练掌握T波电交替的特征,将对预测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阐述T波电交替的历史渊源、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正确掌握T波电交替,早期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钟琳玲  廖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51-152
目的对T波电交替(TWA)恶性心律失常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60例TWA的患者作为交替组;无…T’波交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电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交替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7例,对照组2例。结论TWA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窦性心律震荡(HRT)是自主神经对于室性期前收缩这种刺激出现的快速调节反应,是窦房结对于室性期前收缩的敏感性反应,反映窦房结双向变时功能。T波电交替(TWA)反映心肌复极变化,其主要的发生机制是心肌缺血缺氧,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近年来,HRT和TWA多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对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T波交替是指心电图T波的形态、幅度和/或极性交替变化的现象,长时期来一直被认为是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先兆。因此,认识T波交替的机制,对防止或减少折反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1 T波交替发生的机制 曾经有两个假说来解释T波交替的现象:①冲动传  相似文献   

7.
唐康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91-4292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与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密切联系。方法:回顾我院262例患者的心电图,104例T波电交替和158例(但无T电交)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T电交替引发室性心律失常更险恶、易猝死。结论:(1)T电交替组更恶的各型VT和VF、Vf例数(63例占60.6%)多于同组各型Vp(41例占39.4%);对照组相反,较好的VP多于较恶的VT(117例占74%>23例占14.4%)。(2)T电交替组VT、VF、Vf及死亡例数(7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6例)即60.6%和11.5%>14.4%和1.9%。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上激动起源于同一起搏点,与心外因素无关的各波段振幅、形态、时间发生交替性改变的电学活动现象,称为心脏电交替,伴有或不伴有QRS波的T波电交替为最常见的电交替类型。较少见的单纯P波电交替、u波电交替、QRS波阶梯现象  相似文献   

9.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心律时,体表心电图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用现代仪器监测出的微伏级T波电交替,作为一种无创的心电检测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现结合文献对近些年来微伏级T波电交替最新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为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含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J波发生的导联与心肌梗死的导联基本相同;J波振幅增高、持续时间长,预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大;STEMI、顿挫型J波、心律失常之间存在相关性;J波与ST段抬高同时出现12例,在广泛前壁6例中,有3例形成类似Brugada波样的心电图改变,另3例出现弓背样抬高改变;J波与T波电交替同时出现6例,其中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例。结论缺血性J波与ST段抬高,或与T波电交替同时出现时均是心脏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应紧急采取措施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T波电交替(TWA)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在体实验组家兔10只,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心肌缺血模型,在结扎LAD前、结扎后60 min重复观测缺血区域心室壁内膜下层、中层和外膜下层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有效不应期(ERP),快速心室刺激诱发TWA.离体实验组家兔10只,快速开胸取出心脏后作Langendorff灌流,先用正常Tyrode's液灌流30 min再用模拟缺血液灌流.在Tyrode's液灌流20 min后、模拟缺血液灌流60 min后重复观测模拟肢体导联心电图,以及左心室前壁、侧壁、右心室和心尖部心外膜的MAPD、ERP,快速心室刺激诱发TWA.结果:缺血后各位点MAPD的频率适应性降低,MAPD90和ERP缩短.与生理状态相比,心肌细胞复极梯度发生了明显重排.20个在体和离体心脏在缺血后全部可用快速心室刺激诱发TWA,诱发TWA的心动周期(CL)窗口在130-170ms之间,CL=140,150 ms时可稳定地诱发TWA.TWA时伴有单相动作电位复极和传导的交替.离体心外膜增频刺激时,CL=170 ms开始出现TWA,随后的减频刺激至CL=200 ms时TWA消失,即TWA的滞后现象.结论:心肌细胞复极不均一可能是引起心电图T波的原因之一.心肌缺血使心脏正常的复极梯度发生改变,在快速心室刺激时易于发生动作电位复极和传导的交替,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WA.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TWA)与心肌细胞复极的空间离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及离子通道的改变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TWA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及长QT间期综合征等.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判定标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AMI)病人T波交替变异性(TWA)与心脏功能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1名AMI病人进行TWA导联数目,左室射血功能(LVEF),磷酸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检测,同时对临床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进行观察。根据LVEF将病人分为二组;LVEF〈50%,(A组)和LVEF〉≥50%(B组),比较二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二组病人在LVEF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A组的TWA,TWA导联数目,CK-MB峰值及达到CK-MB峰值的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同时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A组也显著高于B组。结论AMI病人的TWA与LVEF及CK-MB的释放量有密切关系,TWA和LVEF均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有力因子,表明AMI病人的LVEF越低,易形成TWA,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TWA的诊断率。 方法 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行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的患者14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78例,患者年龄52.64±9.69岁。采用GE公司提供的Marquette T 波电交替(microvolt T wave alternans,MTWA)分析程序,进行标准时域运动试验,并对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问卷调查。最后对患者的性别、年龄、MTWA、TET等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同性别间焦虑评分存在差异(T检验,P=0.008)。性别因素与TWA结果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P=0.824,OR=0.761,95%CI:0.068~8.500)不明显,运动平板试验结果与TWA结果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P=0.499,OR=0.492,95%CI:0.063~3.853)也不明显。 结论 性别对TWA结果影响不大,但是临床工作者不能忽视性别差异,因为可能是性别差异对TWA的不同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性别对TWA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医生在下临床诊断时还应将性别纳入考虑之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实事求是的给患者一个准确的诊断,以此发挥TWA预测心脏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艳利  吕琳  卓晶明  褚熙  朱兴雷 《重庆医学》2003,32(8):1025-1027
目的 研究AMI早期T波形态与临床特点及左室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据 2 4h内ST段抬高导联的T波形态 ,将5 9例AMI患者分为前侧壁T波直立组、T波倒置组、下后壁T波直立组和下后壁T波倒置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功能。结果 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在前侧壁及下后壁T波倒置组均显著高于T波直立组 (P <0 .0 0 1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在前侧壁及下后壁T波倒置组显著低于T波直立组 (P <0 .0 0 1 )。前侧壁及下后壁T波倒置组与T波直立组相比 ,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显著下降 (P <0 .0 0 1 ) ,LVEF均显著增加 (P <0 .0 0 1 ) ,左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明显下降(P <0 .0 0 1 )。结论 AMI早期T波倒置患者心肌再灌注较好且左室心功能优于T波直立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巨大倒置T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静息心电图巨大倒置T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肌钙蛋白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息心电图示一过性形态对称巨大倒置T波主要见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占71.7%;持续性巨大倒置T波亦主要见于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T波形态对称且无左室肥大者冠心病占85.7%。结论:持续性形态对称巨大倒置T波且无左室肥大或一过性形态对称巨大倒置T波对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预测和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3例室性早搏R波落在P波上(RonP现象)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RonP现象予告室速或室颤的价值。认为RonP现象对予告室速或室颤比RonT现象敏感,有其特殊的价值。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本文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缺血的心肌或病变的心肌其易损期扩大到心动周期的大部分,故RonP可以激发室速或室颤,特别是舒张晚期的早搏则能够出现传导减慢及单向阻滞易产生持续折返,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RonP现象引起室速或室颤高于RonT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右心室起搏患者并发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方法回颐分析8例起搏器右心室起搏后出现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变化。结果任何部位的心肌缺血,起搏心电图均可见ST段和T波的动态变化。有ST段的水平压低或ST段水平上抬,T波可出现对称性倒置。结论心室起搏的患者并发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从ST段、T波动态改变。同时结合临床表现与症状、前后的心电图对比、自身心律心电图及酶学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