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菌株种类和耐药情况,比较CHROMagar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API)在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鉴别中的应用,指导临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6株念珠菌标准菌株和17例HIV感染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舌背白色刮取物,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CHROMagar,37℃48h后取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物作API 20C AUX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白色念珠菌8例,热带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4例,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混合感染1例。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对氟康唑、酮康唑、眯康唑、克霉唑中度敏感,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高度敏感。API 20C AUX、CHROMagar在鉴定白色念珠菌上无显著性差异,API20CAUX鉴定非白色念珠菌准确率高于CHROMagar,但CHROMagar可鉴别混合菌种感染。结论: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以非白色念珠菌居多(52.9%),分型初筛可用CHROMagar,准确分型需用API20CAUX鉴定,两种方法互有裨益。临床用药建议选择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中的两种任意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Chromagar)和API 2 0CAUX酵母菌系统 (API 2 0C)在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口腔念珠菌鉴别中的优缺点。方法 :6株念珠菌标准菌株和 17例HIV感染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舌背白色刮取物 ,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Chromagar ,3 7℃ 48h后取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物作API 2 0C鉴定。结果 :API 2 0C、Chromagar在鉴定白色念珠菌上无显著性差异 ,API 2 0C鉴定非白色念珠菌准确率高于Chromagar ,但Chromagar可鉴别混合菌种感染。 结论 :在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分型初筛可用Chromagar ,做准确分型时需用API 2 0C鉴定 ,两种方法互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负荷及生物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口腔中念珠菌负荷状况、生物分型及与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取漱口法对64例HIV感染者和4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口腔念珠菌的定量分离培养,并综合利用革兰染色、厚壁孢子生成实验、CHROMagar显色培养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64例HIV感染者中,52例中可分离出念珠菌74株,阳性分离率为81.3%,而42名健康对照者口腔念珠菌阳性分离率仅为16.7%(P〈0.001)。通过对74株念珠菌的生物型进行鉴定,发现有39株白色念珠菌,15株热带念珠菌及其他6个生物型20株。健康对照组中,分离出5株白色念珠菌和其他裂2株。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增加,其口腔念珠菌的检出率和负荷量亦明显增加,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其主要分离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感染者的口腔念珠菌分离株生物类型旱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毒性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白色念珠菌本身毒性变化的角度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易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的原因。方法通过体外试验从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对颊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性两方面比较HIV阳性与阴性宿主口腔内白色念珠菌的致病能力。结果在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和黏附性方面,HIV阳性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的毒性显著低于HIV阴性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P<0.01);寄生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阳性宿主中,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与寄生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IV阴性宿主中,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毒性显著高于寄生菌(P<0.01)。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病与某些占主导优势的高毒性菌株无关,而HIV阴性的普通宿主则可能与其选择毒性更强的菌株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83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提高对HIV/AIDS早期诊断能力,减少临床误诊.方法:收集HIV感染者83例,均经湖北省疾病控制中心HIV确认试验确诊.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重点观察真菌感染的种类及部位,并进行相应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主要全身症状有长期发热、慢性腹泻、咳嗽及进行性消瘦、恶液质等.实验室检查提示所有患者CD4+细胞计数均<200 cell/μL,最低者仅为8 cell/μL.83例中伴有消化道念珠菌感染4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2例,另有隐球菌脑膜炎4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4例,肺组织胞浆菌病2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2例.真菌培养及耐药性显示念珠菌对氟康唑类药物已产生一定耐药性.结论:HIV感染者伴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表明其已进入AIDS病期,口腔念珠菌病的出现可作为早期发现AIDS的重要临床指症,常伴发于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亦为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的局部表现.  相似文献   

6.
真菌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最常见的口腔并发症,被认为是感染者免疫抑制的预测指征之一,可反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本文对国内外有关HIV感染者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和口腔真菌微生物的特点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时分离株的磷脂酶活性,及其与宿主机体免疫力(用CD4细胞计数表示)的关系。方法40株白色念珠菌按单一感染或是否与其他念珠菌混合感染及CD4细胞计数的高低进行分组,采用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磷脂酶活性(Pz值),并进行析因方差分析。结果40株白色念珠菌体外磷脂酶活性均为阳性(100%),白色念珠菌单一和混合感染的平均Pz值分别为0.6007和0.5142(P〈0.05),CD4细胞多于200个/mm3和CD4细胞少于200个/mm3时白色念珠菌的平均Pz值分别为0.5460和0.5688(P〉0.05)。结论作为白色念珠菌的重要毒力因子,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磷脂酶活性与是否有其他念珠菌混合感染有关,而与机体免疫力无关。  相似文献   

8.
HIV感染者牙周炎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对艾滋病患者广泛应用了高活性抗病毒治疗,病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同时也发现(HIV)感染者牙周病的发病及进展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非典型性牙周病减少,而更多的是常见牙周病。HIV^+,患者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微生物感染有关,虽然其细菌组成与HIV^-患者牙周病的组成相似,但病毒与真菌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氟康唑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检测暴露于小剂量氟康唑后白色念珠菌口腔分离株的抗真菌后效应(post-antifungal effect,PAFE).方法 将白色念珠菌标准株和10株临床分离株分别暴露于4×MIC和6×MIC的氟康唑后,使用自...  相似文献   

10.
HIV感染者牙周炎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对艾滋病患者广泛应用了高活性抗病毒治疗,病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同时也发现(HIV)感染者牙周病的发病及进展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非典型性牙周病减少,而更多的是常见牙周病.HIV 患者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微生物感染有关,虽然其细菌组成与HIV-患者牙周病的组成相似,但病毒与真菌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艾滋病(AIDS)患者口腔真菌定植状况及菌种分布,为HIV感染或AIDS患者真菌感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的HIV感染或AIDS患者30例,由口腔科采用咽拭子法收集口腔分泌物,通过真菌培养实验分析口腔真菌定植状况。结果 30例HIV感染或AIDS患者中,阳性带菌者19例,阳性率为63.3%。阳性带菌者年龄2~52岁;其中男13例(68.4%)、女6例(31.6%);维吾尔族15例(78.9%),汉族4例(21.1%)。阳性带菌者中携带白色念珠菌15例(78.9%)。结论白色念珠菌为HIV感染或AIDS患者口腔真菌定植的主要菌种。阳性带菌者年龄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HIV/AIDS患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第一年间口腔念珠菌感染及免疫状态变化,并探讨其间的关系.方法:随访46例HIV/AIDS患者,在HAART基线、治疗后3、6、12个月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并记录口腔念珠菌病发生情况,采集患者口腔含漱液,使用沙保罗琼脂培养基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临床致病性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种类及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各种口腔黏膜病中的感染菌株的种类和耐药比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临床菌株,经YBC Test Kit鉴定其念珠菌种类;根据NCCLS的M27-A2标准方案测定3组(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头颈部放化疗患者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比较不同口腔黏膜病合并念珠菌感染菌株的耐药状况。结果:68株临床分离株对5-氟胞嘧啶全部敏感,91.2%对两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比例分别为13.2%和22.1%,放化疗组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组和扁平苔藓组。结论: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存在较高耐药比例和交叉耐药比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或化疗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和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健康老年人口腔不同念珠菌种和不同基因分型白色念珠菌体外粘附能力的差异及与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口腔含漱法取样;碳水同化反应鉴定念珠菌;人工计数和图像分析比较念珠菌临床株的粘附能力;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观察念珠菌的粘附状况;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结果: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念珠菌,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色念珠菌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念珠菌.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的粘附分析结果与其在口腔内的检出率一致.本研究采用的口腔粘附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不同念珠菌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关系同时,明确其与非白念致病性念珠菌关系.方法:选取40例糜烂型及非糜烂型OLP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含漱液浓缩培养法,并结合应用芽管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及温度试验常规培养等方法分离、鉴定各组中致病念珠菌菌种.结果:糜烂型OLP组念珠菌培养阳性率(60%)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组(25%)和对照组(15%)的念珠菌阳性培养率(p<0.01).糜烂型OLP组念珠菌阳性培养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非糜烂型OLP组念珠菌阳性培养菌落数.糜烂型OLP中CA分离率(64%),显著低于非糜烂型OLP组(88%)(p<0.05)和对照组(100%)(p<0.01)中CA分离率.糜烂型OLP中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CD)分离率(14.1%)高于非糜烂型OLP组中CD分离率(4%)(p<0.05).其他非白念致病念珠菌的分离率也以糜烂型OLP组(21.9%)为最高,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组(8%)(p<0.05).结论:糜烂型OLP所伴念珠菌感染主要为CA.糜烂型OLP所伴念珠菌感染的念珠菌菌种复杂,非白念致病菌念珠菌尤其是CD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评价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在粘膜科就诊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复方氯已定对照组和制霉菌素甘油对照组,经治疗后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涂片检查结果的变化,从而分析其疗效. 结果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改善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由于其口感较好且无口腔粘膜及牙齿着色,是临床治疗和预防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7.
白鲜碱对白色念珠菌体外抑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鲜碱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76615)为研究对象,用经典方法测定白鲜碱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制生物膜50%(SMIC50)的药物浓度,流式细胞仪分析白鲜碱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白鲜碱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312.5μg/mL,对生物膜的SMIC50为1250μg/mL,白鲜碱能使白色念珠菌生长停滞。结论:白鲜碱具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HIV感染者口腔黏膜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进行研究,并对比其中女性宫颈的感染状况,了解湖北地区HIV感染者口腔内HPV感染的流行和分布,证实HPV与HIV之间及相关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40例自愿接受检查的HIV感染者的一般情况,检测其CD4+T细胞计数,并对受检者中的女性进行宫颈检测,使用PCR方法检测口腔及宫颈处HPV亚型,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1例(2.5%)患者检测出口腔HPV52型,10例女性患者(38.5%)在宫颈黏膜样本中检测出HPV感染,且有2例同时检测出2种以上HPV基因型。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内HPV感染率远低于宫颈黏膜HPV感染率,两区域间HPV感染状况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