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CT观察肝癌内碘化油沉积情况 ,来指导再行TACE治疗时机。方法 :对临床诊断证实的 12 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TACE治疗术 ,术后 4周再行CT平扫 ,观察肝癌区内碘化油沉积情况。结果 :12 0例患者TACE治疗间隔时间最短为 1个月 ,最长为 6个月 ;治疗后肿瘤灶缩小约 5 0 %者 32例 (2 6 .7% ) ,肿瘤缩小约 30 %~ 4 0 %者 6 6例 (5 5 .0 % ) ,肿瘤无明显变化者 2 2例 (18.3% )。患者生存率 2年者 86例 (71 7% )、3年者 18例 (15 % )、4年者 12例 (10 % )、5年者 4例 (3.3% )。结论 :利用CT观察肝癌内碘化油沉积情况 ,指导再行TACE治疗时机 ,是一种简单易行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分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自愿到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83例为研究组,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穿刺病理证实。TACE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多期增强检查;TACE术后1个月,用MS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复查,观察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并将治疗前后的MSCT图像进行对比,比较肿块的大小、血供及有无新生病灶。根据MSCT图像,对TACE治疗的疗效进行分型、评估。结果本组183例肝癌患者中,肿块型131例,结节型52例。131例肿块型中,疗效为完全缓解型(CR)37例;部分缓解型(PR)69例;暂时稳定型(TS)18例;进展型(PD)7例。52例结节型中,疗效为CR型40例;PR型9例;TS型3例。肿块型与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CR型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TACE治疗后疗效的分型和评估,从而客观地评价患者TACE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并对下一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介入治疗后16层螺旋CT表现与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42例HCC患者,均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3~4周行上腹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观察碘油沉积范围和肿瘤强化范围,并同时测定患者血清AFP水平并计算治疗前后其下降百分率,使用统计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2例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强化范围0%~100%不等,其中<25% 5例,25%~50% 15例,>50% 22例,与患者血清AFP含量下降百分率呈负相关( r =-0.776,P<0.05 ).碘油沉积范围0%~100%不等,其中无碘油沉积4例,<25% 12例,25%~50% 16例,>50% 10例,与血清AFP含量下降百分率呈正相关(r=0.907,P<0.05 ).结论 HCC患者TACE后16层螺旋CT表现与血清AFP含量下降百分率具相关性,可以作为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u lmonary embolism,PE)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评价MSCT对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临床诊断PE患者的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资料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肺动脉造影(DSPA)或随访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43例均与临床诊断相符,中心型16例,周围型23例,混合型4例。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叶及叶以上肺动脉的显示率达100%,检出PE阳性20支,段肺动脉清楚显示726支(显示率达84.4%),检出PE阳性109支,亚段肺动脉清楚显示1185支(显示率达68.9%),检出PE阳性61支。PE的直接征象包括血管腔完全闭塞、部分充盈缺损、轨道征和附壁血栓;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马赛克”征、右室增大和/或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结论MSCTPA诊断PE简便、安全、无创,对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准确、可靠,是诊断早期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Dyna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将50例肝癌患者分为Ⅰ、Ⅱ2组,30例在具有DynaCT功能的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行二维 DSA 联合增强DynaCT检查(Ⅰ组),20例单纯行二维DSA检查(Ⅱ组).对2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对比剂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对Ⅰ组内二维DSA图像与增强DynaCT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二者对检出病灶和明确血管走行的能力;同时在2组范围内比较普通透视图像和DynaCT图像对碘油沉积显示情况.结果 (1)Ⅰ组和Ⅱ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对比剂用量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2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手术时间=4.25,P手术时间=0.00<0.05),I组较Ⅱ组缩短了手术时间;2组间X线曝光量、对比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x线曝光量=0.39,Px线曝光量=0.75>0.05;t对比剂用量=0.32,P对比剂用量=0.70>0.05).(2)Ⅰ组内共10个病灶二维DSA未能发现,其中9个可被增强DynaCT发现,经卡方检验(χ2=4.48,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Ⅰ组内30例患者中有6例行二维DSA后不能明确肿瘤供血动脉走行,行增强DynaCT后其中5例肿瘤供血动脉走行清楚显示,经卡方检验(χ2=4.14,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7个病灶行X线透视,显示有51个病灶显示碘油均匀沉积,19个病灶显示碘油部分缺失;而平扫DynaCT显示有45个病灶显示碘油均匀沉积,25个病灶显示碘油部分缺失.结论 在不增加对比剂用量、曝光剂量的条件下,使用DynaCT检查在肝癌化疗栓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肝癌动脉期螺旋CT表现,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血供特点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69例行至少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技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疗效及预后随访,并与术前螺旋CT动脉期血供分型对比分析.根据术前动脉期肿瘤CT强化程度,将其血供分为富血供型(均匀强化型+不均匀强化型)和乏血供型(强化不明显型+无明显强化型).根据随访CT肿瘤大小改变、碘油沉积情况及有无新发病变,将近期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结果 69例中,近期有效27例,近期无效42例.在富血供中有效26例,无效14例;而乏血供中有效仅1例,无效为28例,富血供患者近期疗效优于乏血供(χ2=40.481,P<0.001).同时近期有效者的生存状况亦优于无效者(χ2=22.39,P<0.001),其6、12、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30%,89.89%,50.24%和80.95%,45.28%,10.65%.结论 原发性肝癌动脉期血供CT分型与TACE术后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利用动脉期螺旋CT表现进行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估,有助于临床预测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细胞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后 ,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的细胞周期变化及其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 VX2肝癌模型兔 5 0只 ,分为A~E 5组 ,每组 10只 ,分别行TACE和肝癌肝叶切除术 (PH)。术后第 1、第 3天取兔肝组织行流式细胞术 (FCM) ,进行细胞周期分析 ,测定S期细胞比率 (SPF) ,增殖指数 (PI)的变化 ,并测定有丝分裂指数 (MI)。结果 TACE术后第 1天兔MI、SPF、PI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P <0 .0 0 1) ;术后第 3天 ,所有的指标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并且术后第 1天 ,TACE术后肝细胞增殖弱于肝癌肝叶切除术 ,各项指标差异明显 (P <0 .0 5 )。结论 TACE术后兔肝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DNA复制与细胞增殖再生 ,但弱于肝叶切除术后的肝细胞增殖再生 ,其原因可能与碘油的选择性栓塞和化疗药物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先行螺旋CT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 ml,延迟15~20 s和25~30 s行两次扫描。结果:平扫的间接征象:肺纹理稀疏11例,肺梗死灶形成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膜肥厚3例,胸腔积液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性32支,部分性30支,完全性92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15支)和动脉面细小14支。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45例,即为采用TACE联合超声引导下RFA ,单用 TACE组只进行T ACE治疗55例。随访并比较两组的1、2、3年生存率。结果45例联合治疗组患者共接受治疗187次,其中T A‐CE治疗113次,RFA治疗74次。55例单独TACE组共接受治疗196次。经过首次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3%,单用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38%,两组坏死率有统计学差异( P =0.001)。随访2~35月,平均19个月,单用T 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50%,11%;联合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82%,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下降、少量胸腔积液,其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ACE联合RFA 治疗原发性肝癌比单用TACE治疗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的CT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提高对肝癌自发破裂伴腹腔内出血(血腹)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肝癌自发破裂临床的影像资料。分析各种病理情况的影像特征及其与肝癌破裂的关系。包括肝硬化表现,腹水,肿瘤在肝内位置,肿瘤凸出肝外程度和中心坏死情况,结果:8例患者CT扫描发现12个癌灶,其中1例CT仅见血腹而未见肝癌病灶,手术探察发现肝边缘小肝癌破裂,继发肝包膜下和腹腔积血,CT诊断肝边小肝癌的精确性达85%,结论:CT诊断肝癌自发破裂有很高的精确度,对临床怀疑肝癌自发破裂造成血腹者,CT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的CT分型及双期扫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的特点。方法 :对 6 7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 ,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分布、强化特点与进展程度的关系。结果 :6 7例基于手术病理和综合影像方法共发现病灶 87处 ,其中小癌型 15例 (2 2 .39% )、单巨块型 2 4例 (35 .82 % )、单结节型 8例 (11.94 % )、混合型 12例 (17.91% ) ,弥漫型 6例(8 96 % )、特殊型 2例 (2 .98% )。直径 >6cm的单巨块型癌栓形成 (79.19% ) ,肝外转移 (2 9.17% )发生率明显大于直径 3~ 6cm的单结节型。 6cm可以作为划分单巨块型和单结节型的参考值。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显示各型肝细胞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CT肝双期扫描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CT表现特点及螺旋CT肝双期扫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例自发破裂出血性肝癌的CT表现。其中4例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结果:肝癌自发破裂出血形态有五种类型:①肿瘤内片状出血灶并腹腔内积血(3例)。②肝包膜下积血,肿瘤内无出血灶(1例)。③肿瘤内单发片状出血灶(2例)。④肿瘤内多发斑片状出血(1例)。⑤肿瘤边缘环状出血灶(2例)。4例螺旋CT肝动脉期肿瘤内可见不规则斑点状、条状强化肿瘤血管及肿瘤组织,少量强化肿瘤血管纤细、僵硬且伸入出血灶内。1例门静脉期肿瘤组织强化。4例肿瘤出血灶内无强化及强化肿瘤血管,未见破裂肿瘤血管及造影剂外溢。结论:CT检查是诊断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显示自发破裂出血性肝癌的血供情况,不易显示出血区破裂肿瘤血管。  相似文献   

16.
CT机单层螺旋CT发展到今天、多层螺旋CT(64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具有优良密度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受检者受线量少。多层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检查。如何正确地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小肝癌、小血管瘤的检出率、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及其门静脉血管造影(CTP)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43例门静脉癌栓形成的患者作了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0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和CTP成像,15例患者治疗的作了CT随访。结果:螺旋CT轴位和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直接的CT征象为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23%在动脉期癌栓有不均匀强化;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管壁强化(42%)、侧支循环形成(100%)、门静脉海绵样变(44%)及周围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CTP能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癌栓位置、管径及阻塞程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CT扫描可很好地显示门静脉癌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P图像,可以便完整的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导引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在CT导引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61个病灶,其中肿瘤D≤3cm者14个,3cm5cm者11个,多发肿瘤者10例(2~4个)。46例61个肿瘤CT导引PAI治疗145次。随访时间5~48个月,多次复查CT,动态观察肿瘤坏死情况,记录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存活时间、肝肾功能、AFP值等。结果:46例61个肿瘤145次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坏死率为71%~100%;直径≤3cm的小肝癌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12/12)、92%(11/12)、83%(10/12)、67%(8/12)(P<0.05);直径≤5cm者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24/27)、78%(21/27)、67%(18/27)、44%(12/27)(P<0.05);直径>5cm者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9%(2/7)、14%(1/7)(P<0.05)。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腹膜炎、化学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气胸,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直接瘤体内注射乙酸治疗单结节、无转移的小肝癌是一种疗效可靠、经济的微创性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流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7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根据各灌注参数值。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肝癌在TACE术后,HBF、HBV值(167.89±96.06,14.95±15.1)较肝癌TACE术前值(250.59±129.56,24.44±20.03)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灌注参数(HBF、HBV)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