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18例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DTC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DTC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术前胃镜检查仅1例发现GIST和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17例只发现了消化道癌。DTCGIST中的消化道癌大体与镜下都未见特殊,但DTCGIST中的GIST体积均较小,且镜下核分裂像<5个/50HPF,淋巴结内未见转移的GIST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16/18)、88.89%(16/18)、61.11%(11/18)、33.33%(6/18)、16.67%(3/18)。结论与单纯的消化道癌或单纯的GIST相比,DTCGIST无特异性临床特征。DTCGIST中的GIST多为早期病变,恶性程度低,但仍为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光镜检查后发现,有26例患者具有消化道癌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的现象。结果:在这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26例患者合并消化道癌,占患者总数的26.0%。在这26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位于胃部,有2例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位于食管;有6例患者在进行消化道癌手术时发现瘤体,有20例患者在术后常规检查时发现瘤体。这26例患者胃肠道间质瘤的直径均在1.3~7.0cm之间,平均直径为3.2cm。其中,有24例患者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细胞属于梭形细胞,其危险程度为极低或低。结论:在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发生消化道癌的几率较高,其中,以食管癌与胃癌较为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以便尽早发现其出现的癌灶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康医学》2018,(5)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328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分析GIST患者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并发消化道癌者48例,占14.63%。所有48例均因消化道癌手术发现并确诊并发GIST,13例位于黏膜下、17例位于肌层、18例位于浆膜下。48例均具有典型的GIST病理组织学特点,均显示CD117阳性,32例同时显示CD34阳性,28例同时显示SMA灶性阳性表达,S-100蛋白均阴性。48例并发消化道癌病例中,8例有轻度异型性,其余无异型性。核有丝分裂象0~4/50 HPF,平均(0.74±1.07)/50 HPF,Ki-67阳性指数0~7.72%,平均(2.51±2.20)%,均属于I A期。GIST中合并食管癌比例较高,瘤体平均直径较小,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数和Ki-67阳性指数均较低(P<0.05)。结论: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病理特点为消化道癌好发于食管,瘤体和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数和Ki-67阳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于胃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2005~2009年胃GIST25例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胃镜检查20例可见糜烂溃疡、息肉样包块,3例见黏膜平滑、皱消失,2例未见异常;活裣18例可见肿瘤组织.肿瘤危险性极低1例,低4例,中等8例,高12例.结论:胃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及活检有诊断意义,术后病理学检查为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一类间质肿瘤,Mazur等[1]在1983年首次明确GISTs的概念.GISTs与消化道出血关系密切,部分GISTs以消化道出血甚至贫血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表现.本文对GISTs伴发消化道出血的特点、诊断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20例GIST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GIST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类似于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类似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CD117、CD34阳性表达.结论 GIST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诊断依据: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检测,预后治疗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行S-P法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MA、Desmin、NF、S-100、EMA等标记物标记26例GIST。结果:26例GIST中,良性7例,恶性10例,低度恶性9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5例,回盲部2例,大肠和直肠5例;免疫组化Vimentin、CD34在瘤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2%和84.6%),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物SMA、S-100呈散在细胞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9%和15.4%),而NF、EMA、Desmi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GIST是一种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可伴有神经源性或/和肌源性分化,组织学上常以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具有类似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的形态;临床手术切除前不易诊断,病理组织形态上易误诊为其它类型梭形细胞肿瘤;CD34和Vimentin对本瘤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70例GISTs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0例GIS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类似于其他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类似平滑肌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70/70),CD34阳性率为75.7%(53/70),S-100阳性率为40%(40/70),Desmin,Aetin,MBP,CK均为阴性。结论 GISTs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其预后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传统,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它们的各种亚型,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既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瘤,也不同于雪旺瘤,而是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肿瘤,称为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 相似文献
11.
胃肠间质瘤X诊断(附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造影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GIST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GIST的消化道造影、手术及病理、临床资料。结果5例GIST中,交界性2例,良性2例,恶性1例,均行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胃或肠腔不同程度偏心性狭窄,局部黏膜展平、移位,呈外压性改变,充盈缺损或龛影,黏膜紊乱、纠集、中断、破坏消失。结论胃肠道造影检查对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动态的观察病变、管腔的充盈情况及邻近黏膜的充盈情况,但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治疗的GIST患者17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及贫血。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3例,小肠3例,直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7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及腹部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12例,腹部包块6例.病变部位为胃部24例,小肠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3.9%,CD34阳性率为69.7%.结论 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胃肠间质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标记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GIST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kit)、CD34、SMA、S-100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IST的良恶性判断标准。结果 25例中良性15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4例;GIST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在GIST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80%,个别病例SMA和(或)S-100呈点灶状阳性。结论 CD117、CD34、SMA以及S-100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生存状况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食管1例(8.33%),胃4例(33.33%),十二指肠1例(8.33%),小肠4例(33.33%),结肠1例(8.33%),肠系膜1例(8.33%)。11例(91.67%)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CT占66.67%(8/12),核磁共振成像占25.00%(3/12)。10例(83.67%)术前通过内镜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占50.00%(6/12),胶囊内镜占25.00%(3/12),肠镜和内镜超声占8.33%(1/12)。CD117阳性12例(100.00%),CD34阳性10例(83.33%)。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1例,其中1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内镜下切除1例。Fletcher分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4例高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1例高危患者未服用伊马替尼发生肝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GIST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方法:对45例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结果:GIST的肿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加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有较为特征的细胞团巢形成. 间质或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结论:GIST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